
「守護臺灣的民主和安全,人人有責。」台灣總統賴清德在2025年新年談話中指出:「我們要凝聚每一分力量,來提升全社會防衛韌性,建構能夠因應大型災害、嚇阻威脅侵犯的能力。」
長期面臨潛在外部威脅的台灣,開始重新思考國安韌性策略。2024年6月19日,賴清德總統宣布成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旨在強化台灣因應未來危機的能力。
其中,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的成形,主要是考量地緣政治現實不斷變化,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即是最明顯的例子,在在突顯出一點:面臨潛在衝突時,國家有必要維持政府運作不墜、維護關鍵基礎建設、加強經濟安全。
該委員會有幾項重點工作。根據委員會網頁介紹,透過擴大民防計畫、急救訓練與社區危機管理等工作,軍事整備能力得以強化。經濟韌性是另一個焦點,側重確保供應鏈安全無虞、保護關鍵基礎設施、維護台灣半導體產業,亦即全球科技經濟的重要支柱。
為對抗常被用來破壞公眾信任的不實資訊與認知戰,台灣正在推動公共教育活動,並與科技平台合作打擊假消息。另一方面,台灣亦在深化與盟友的夥伴關係,尤其是在網路安全、情報共享與協調防禦策略等方面,進一步將台灣整合於更大的韌性網絡,共同抵禦外部威脅。
「台灣以前從沒有過這樣的計畫。」 前美國國防部中國、台灣和蒙古辦公室主任唐安竹(Drew Thompson)說:「這是很創新的舉動,而且他們邊做邊建構。這未必是壞事,反而是務實的做法,反映出政府有危機意識。」
根據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沈明室的觀察,台灣的國防策略在過去幾十年經歷重大轉變。冷戰期間的重點在於全面備戰,以擊退中國大規模侵略為主。到了後冷戰時期,兩岸關係局勢緩和,軍方的角色不再局限於傳統防禦,還包括災害救援與保護關鍵基礎設施。
這樣的路線後來再度調整,因為中國在習近平掌政下,推行擴張主義政策,增加對台施壓,促使台灣再度重視韌性與安全。
除了傳統軍事威脅外,中國更逐漸採用灰色地帶戰術,旨在恫嚇與破壞台灣穩定,同時避免公開衝突。這些戰術包括解放軍頻繁侵擾、不明氣球飄入台灣領空,以及中國海警加強巡邏,目的都在於侵蝕民眾信心與測試台灣的防禦能力。
對此,沈明室說:「台灣必須整合過去所有經驗,打造一個適合和平時期與戰爭時期的應變機制。」他認為台灣應該持續做好準備,一方面維持社會穩定與經濟成長,一方面加強國防,嚇阻潛在的軍事行動。
社會全員投入
全社會防衛韌性計畫的一大主軸在於改革台灣民防架構。內政部正在領軍整頓緊急應變團隊、擴大替代役計畫與加強義消量能。社會與宗教團體、非政府組織與民間企業亦扮演重要角色,除了訓練一般民眾,亦擔任緊急物資的分發中心。
「台灣有台灣民主實驗室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等組織,努力因應假消息的問題,因此公民社會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在總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政策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擔任副主任的鄭哲軒(John Dotson)表示:「但政府層級要做到這點的難度高出許多,因為沒有一個機構擁有明確權限。」此外,正如所有自由民主國家一樣,「每當政府機構想打擊假消息時,勢必會有人擔心國家涉入審查。」
其他組織也在積極推動公民的整備與動員,位於台北的福摩薩學院即是一例,該組織提供培訓計畫、進行研究與推動倡議,旨在提倡社會正義、人權與公民參與。
「生存需要眾人一起努力。」福摩薩學院創辦人謝易宏說:「在都市環境中,資源非常稀少,大多數人有一種無力感。大家互不認識,甚至連鄰居是誰也不知道,遇到危機時又怎麼保護彼此?」
謝易宏強調,必須讓台灣的企業持續運作、民眾繼續過日常生活,這樣才能在危機時期維持士氣。為此,福摩薩學院利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廣泛網絡,推行現代版「諾亞方舟」計畫。這個現有的基礎設施可以改造用於民防,當做是去中心化的地方災害管理中心網絡,配備食物、水、電力、藥品、通訊系統、物流支援等,保護人身安全並提供心理與精神支持。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陳信良是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的委員之一。長老教會在都市、鄉村與山區共有1,300間教會,與台灣許多原住民族群保持深厚關係,因此自然而然成為社區韌性工具的骨幹。但謝易宏坦誠,儘管長老教會的廣大網絡相當適合用於民防,但資金與基礎設施仍存在龐大缺口,導致相關措施難以全面落實。

唐安竹指出,對於在台灣營運的企業而言,有很多機會能將營運計畫接軌政府的韌性重點工作。
「全社會韌性的重點不只是防禦中國的攻擊或侵略,也在於加強台灣的整備能力。」 他說:「企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提供員工基本醫療與急救訓練,例如心肺復甦術與緊急應變措施,讓員工遇到醫療緊急情況、職場事故與其他危機時,能夠採取有效行動。」
除了加強職場安全之外,相關訓練還能培養批判性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積極心態,對工作與個人都有幫助。唐安竹說:「這種韌性和整備的心態能夠發揮強大力量,也能提升台灣已經存在的共同體意識。」
此外,福摩薩學院的謝易宏呼籲更多民間企業參與,尤其是在台灣有經濟利益的美國企業。他認為,投資韌性不僅有利於在地社區,在台灣營運的美國公司亦能受惠。他認為,考量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企業應該把確保台灣經濟穩定視為營運策略重點。
實體與心理作為
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其他關鍵重點還包括實體韌性與保護經濟安全。台灣是全球半導體製造重鎮,也是電子產品、機能性紡織品、基本金屬、扣件與其他關鍵製造零組件的主要供應國,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因此經濟穩定攸關台灣內政、乃至於全球經濟。
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在2024年7月的報告中指出,台灣政府正與愈來愈多大型企業和國營企業合作,以期加強供應鏈備用資源、確保能源儲備、防範網路威脅。有鑑於預防經濟脅迫是韌性策略的一環,台灣亦長期投資部署幾個方面,包括儲備戰略物資、多元化開發燃料來源、保障糧食供應。經濟部正在主導相關措施,例如擴大台灣的戰略能源儲備、強化國家電網與保障水源供應。加強關鍵基礎設施的措施也在加速進展,以期防禦破壞與外部威脅。
除了實體安全之外,全社會防衛韌性計畫亦打擊日益複雜的認知戰。台灣經常淪為假消息作戰的目標,不肖分子企圖藉此分化台灣社會與削弱公眾士氣。對此,台灣政府正加強打擊假消息的力道、擴大事實查核計畫,並將媒體素養教育納入學校課程。台灣亦不斷與國際夥伴加強合作,互相交流最佳實務,藉此打擊混合戰爭與外國勢力介入。
全球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鄭哲軒強調媒體素養與公民教育的重要性,民眾從中能夠認識與抵抗認知戰。他指出,資訊生態系統的變化迅速,已超過社會適應的能力,讓專制政權與國內有心人士有可以利用的漏洞。
「我覺得每所高中都要有公民教育與媒體素養課程,幫助年輕人瞭解不同媒體來源的可靠性。但這個問題很棘手,一旦開始推動,勢必會有人高喊國家行審查之實。儘管如此,我還是覺得有必要。」
國防安全研究院的沈明室也有同感。「透過教育讓國民瞭解中國的擴張意圖、區域情勢的變化、台灣又該如何因應,是非常重要的事。」 他說。
沈明室補充道,以對抗認知戰來說,台灣已打造了一套優異的迅速反應系統。在收到或看到假新聞與認知戰後,國家安全會議會提供指導,各部會推動具體反制措施,由資訊心戰戰力負責執行。
前方不乏障礙
儘管全社會防衛韌性計畫的願景宏大,但執行起來不乏重大挑戰。台灣的都市人口密集,若要大規模進行民防訓練,存在許多後勤考驗,而政壇反對勢力亦示警,該計畫可能加劇兩岸緊張局勢。資金是另一個障礙;拓展民防體系、確保經濟安全、抵禦假消息等作為,都有賴投入大量資源。
多位專家指出,全社會防衛韌性計畫的成功,取決於長期穩定的政治意願。該計畫的核心目標如確保政府運作不墜、維持必要服務、將民間支援納入國防體系,都需要長期投資與組織規畫。

「台灣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協調存在若干挑戰,特別是考量到地方政府擁有高度自主權。」唐安竹說。他補充道,政治分歧是一大障礙,尤其地方政府以國民黨為主,中央政府則由民進黨領導。
在這樣的關係下,他說:「地方政府官員如果配合推行總統層級的計畫,可能付出政治代價,甚至造成看似瑣碎的政治衝突。但話說回來,民主本來就是這樣。」 此外,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似乎不見地方政府顯著參與,顯示這項計畫尚未充分考量地方政府的作用。
儘管如此,唐安竹指出,賴總統這項計畫原本就具有彈性,隨著計畫的推展,地方政府的參與度可能提升。現階段,該計畫的重點目標在於加強宣導,並在國家層級建立全社會韌性的觀念。基礎一旦奠定,後續預計會整合地方利害關係人。
儘管台灣正在努力改革民防部隊與後備軍人的訓練,但對於台灣能否打造類似烏克蘭的領土防衛部隊,鄭哲軒持存疑態度,並認為文化阻力與台灣後備軍人制度不善是主因。
「台灣表面上有龐大的後備軍力,但實質訓練相當有限,相關制度需要改革。」 他說:「我認為,全社會防衛韌性計畫最寶貴的地方在於,由民間社會團體提供後勤、醫療與災難應變支援,他們在這些領域已經具備經驗,能夠在危機時切實支援政府機構。」
美國的角色
隨著台灣的安全情勢不斷變化,全社會防衛韌性計畫能夠為深化美台合作鋪路。專家指出,美國政府機構與民間合作夥伴可在幾個領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包括網路安全、緊急通訊、關鍵基礎設施保護等。此外,在台北部署美國國土安全部專員,並在華府設置專責「台灣辦公室」,可望進一步精簡兩國政府間的協調工作。
唐安竹指出,為了支持台灣的全社會防衛韌性計畫,美國可以分享最佳實務,特別是透過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等機構。後者為美國公民提供豐富資源,包括訓練、整備指南與危機管理策略,不僅用於災難應變,也以預防為主。然而,台灣並沒有一個中央機構負責類似的社會韌性任務,導致美台在這個領域直接合作的難度更高。
他指出,由於台灣沒有明確的對應機構,美國緊急事務管理機構的參與管道有限。儘管美台之間已建立起完善的軍事、外交與商務合作,但台灣內政部與美國國土安全部的正式關係依舊薄弱,兩者的權責範圍與國內側重點不同,進一步限制了潛在合作空間。
為了縮小這個差距,唐安竹建議台灣主動界定自身需求,找出美台在哪些領域合作可以同時受惠。台灣不應單純請求協助,而要有明確的價值主張,說明美台合作為何能強化兩國實力。隨著華府對外援與安全承諾的審查日益嚴格,台灣更有必要將韌性合作界定為有助於美國的戰略優勢。
此外,全球台灣研究中心的鄭哲軒指出,美台合作範圍不必局限在軍事援助與訓練,更要深入參與民間韌性計畫。他說,台灣若能與專攻災難應變與後勤支援的美國非政府組織與民間社團建立夥伴關係,可望從中受益。他以默默參與災難應變訓練與後勤支援的非政府組織「美國精神」(Spirit of America)為例,認為類似計畫可以擴大推展。
「台灣與美國如果在災難應變、危機管理、資訊韌性等領域加強互動,雙方都能受惠。」 他說:「從烏克蘭可看出,民間社會團體在支援政府這方面扮演了關鍵角色。台灣可採用類似模式,而且相當有機會在非軍事領域與美國非政府組織及民間組織深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