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需要改革,不應被削弱

COVID-19持續對全球醫療衛生構成好幾個世代以來最嚴重的威脅,就在此刻,美國總統川普決定暫停提供經費給世界衛生組織(WHO),甚至思考另外成立全球公衛組織。

美國是WHO經費最大來源,平常每年提供將近5億美元,占WHO總預算大約20%。川普說,在決定是否恢復提供經費之前,美國政府將檢討WHO在COVID-19疫情初期「對病毒擴散的因應嚴重失當及掩蓋實情一事所扮演的角色」。

台北市美國商會過去曾批評WHO,特別是它對台灣不理不睬的態度。WHO是聯合國之下的專門機構,而中國於1971年進入聯合國之後,台灣便失去它的席次,因此台灣要在WHO享有完全席次可能期待過高,但WHO連觀察員的地位也不給台灣,而且不讓台灣透過重要資訊管道取得有關公共衛生議題的訊息,唯一的原因是在中國的政治壓力下便宜行事。

但儘管本商會不滿意WHO對台灣的政策,我們對於川普政府在全球危機時刻匆促決定暫停提供經費給WHO一事提出質疑。對於WHO的不足應該加以注意並且改正,包括它給台灣的待遇,但此時不宜減損它運作的能力。

台灣具有快速有效因應全球大流行的專業技能與資源,世上有許多國家卻沒那麼幸運。在這個危機時刻讓它們無法取得可能的援助,不僅是狠心的作為,更是缺乏遠見。

維持WHO的經費與設法克服WHO與台灣之間的聯繫落差是同樣的道理,傳染病不管國界,世上任何地方若無法因應可能發生的疫情,都會對其他地方構成直接的威脅。

武漢傳出嚴重疫情的早期警告傳出之後,WHO反應遲緩且欠缺透明度,因此遭到許多批評(不只是來自川普),台灣則因成功遏止國內疫情,在國際間廣受好評,而且名副其實。台灣也因捐贈大量防護裝備給其他國家,換得許多的善意。 此外,台灣有極佳的全民健保體系,優秀的醫學研究人才,還有發展快速的生物醫學產業,因此處在很好的地位,可以對各國提升全球公共衛生的努力做出貢獻。我們鼓勵美國持續要求WHO對台灣提供某種有意義參與的方式。在疫情的挑戰結束之後,我們希望有更多國家支持這項努力。做為全世界的衛生組織,WHO的責任應該是要照顧到全球每個地方的衛生與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