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園區:台灣永續文化觀光的典範

台灣正在重新定義文化觀光,將歷史、現代創意與永續實踐融合為迷人的景點。

本文中譯版由關鍵評論網提供
作者及圖片:CORY HOWELL HAMADA AND LILLYGOL SEDAGHAT
譯:柯若德

在台北101旁不遠處,松山文創園區作為台灣主要創意樞紐之一巍然而立。這座前身為菸廠的場域,如今已蛻變為寬敞的多功能文化中心。園區的布局既反映了其工業歷史,也展現了其作為活動場地和新興創意空間的嶄新角色。

在台北當地被稱為「松菸」的園區,2023年接待了800萬訪客,展現了台灣當前文化景觀的生動縮影。園區舉辦的活動包羅萬象,從台北區塊鏈週(Taipei Blockchain Week)、台灣燈會,到小型手工烘焙坊和學生藝術展覽都有。

保存自昔日菸廠的日本現代主義建築,和園區內的展覽及快閃店一樣具有吸引力,使松菸這類場所成為蓬勃發展的「文化觀光」趨勢一部分。根據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UNWTO)定義,文化觀光讓遊客和居民,都能在旅遊目的地「體驗和消費有形與無形的文化景點與產品」。

根據世界旅遊與觀光理事會的統計,文化觀光佔全球旅遊業務近四成。市場研究機構Future Data Stats預測,全球文化觀光市場將以每年16.5%的速度成長,到2030年總產值將超過450億美元。

隨著文化觀光的快速全球發展,也出現了遊客增加可能對目的地造成負面影響的疑慮,例如影響居民生活品質和導致地方特色流失等等。然而,像松菸這樣的台灣文創園區,採用的營運模式既能促進觀光發展,又能培養在地社群的知識與創意能量。

平衡是關鍵

松菸於2011年開幕,這是政府自2002年推動「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發展計畫以來,強化台灣創意產業的成果之一。文創園區最初是作為永續發展策略而設計,將廢棄工業設施改造成休閒娛樂區域,如今已發展成為創意產業與商業群聚的公共場域。

松菸業務發展部經理楊晶晶表示:「文創園區的概念其實是向英國借鑑而來。我記得是台北市政府的一位成員,將這個想法帶回台灣,但我們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如何運用這個概念。」

松菸和其他文創園區謹慎管理空間配置,在商業與創意用途之間取得平衡。根據楊晶晶的說法,松菸將空間分為四大類:商業用途、行政辦公的協作空間,以及供輪替展覽、快閃店和在地設計師使用的長期和短期創意空間。

這些由文化部監管的園區——包括華山1914文創園區和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將餐飲空間限制在總樓地板面積的15%以內,「以避免過度商業化而稀釋文化精髓」。

藉由保留大量的創意與文化空間,這種模式迎合了越來越多追求「真實」旅遊體驗的遊客需求。根據2023年Booking.com永續旅遊研究報告,在超過33,000名受訪者中,有75%表示他們「尋求能代表在地文化的真實體驗」。

空間的混合使用和展覽的輪替機制具有雙重功效,既讓更多在地創作者有機會向更廣大的觀眾分享作品,又能為重複造訪的遊客提供新鮮內容。同樣地,文創園區的歷史場景作為一種永久性景點,也傳遞了在地身份認同和文化特色。

除了松菸曾是菸廠外,華山1914文創園區前身是清酒製造廠,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也是改建自酒廠,其他案例,還包括前身為糖廠和啤酒廠的園區。

楊晶晶說:「我們需要保存這些歷史場址來保留記憶,提醒我們這個地方過去的樣貌。我們可以更了解人們過去是如何在這裡工作或生活的。」

蓬勃發展的品牌

設計品牌nuGen Lifestyle創辦人郭安安表示:「松山文創園區是我獲取創意、購買不同設計品和尋找靈感的首選地點。這裡總是有新事物,總是有值得學習的東西。」

郭安安的事業突破,是在2021年首次在松菸展出,儘管她在這之前就常造訪這個場地,「雖然我住在台南,但我學生時就常常來這裡。只要到台北,我一定會來逛逛。」

PIC:nuGen Lifestyle設計品牌創辦人郭安安在松菸販售她的作品

2019年,她在參觀Pop Up Asia時受到啟發。「他們有一個標語特別吸引我的注意:『讓你所愛成為你的生活』(Let what you like become your life)。看到這個,我就進去詢問工作人員:『我要如何在這裡展出?我正計畫要推出一個品牌。』」

郭安安利用回收服裝線材開發了一系列包包、杯墊和配件,並在2021年的園區創意博覽會上推出了她的生活風格品牌nuGen。她的創作靈感來自家庭和在地文化,成為向更廣大群眾分享台灣特色的方式。

展覽結束不久,郭安安收到了松菸設計商店Design Pin店主的電子郵件。「她說:『我在展覽上看到你的作品,想請問你有興趣將產品放在我們店裡嗎?』就這樣,從2021年到現在,我們的系列商品一直都在那裡展售。他們非常支持我們,也支持許多不同的創意藝術家。」

文創園區作為產業群聚的實體空間,是創意孵化的關鍵之一。根據楊晶晶表示,像郭安安這樣的故事正代表了園區的主要目標之一,讓靈感激發、展覽展示,以及與客戶連結都能在同一個地方發生。

楊晶晶解釋:「如果他們還沒有店面,但想要直接與顧客接觸,松菸可以成為他們接觸市場的第一站。等到他們發展成熟,就能邁向下一階段。這就是我們的目標,協助設計師從小品牌成長為成熟品牌。」

過度觀光的挑戰

松菸在2024年將接待多達1000萬名遊客,較2023年增加25%。遊客數量的急遽增加可能導致過度觀光問題。

根據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的定義,過度觀光是指「過度影響市民生活品質及/或遊客體驗品質的負面影響」。過度觀光的影響包括交通擁擠、噪音過大、環境污染,也可能導致資源耗損和在地特色流失。

全球許多熱門景點已經在與過度觀光問題奮戰。在歐洲,阿姆斯特丹、威尼斯和馬賽正在考慮或已經開始限制特定區域的遊客數量。在日本,京都市議會於2024年禁止遊客進入知名的祇園藝妓區特定區域。在山梨縣的一個村莊,因為不堪遊客自拍打擾,乾脆築起一道牆遮擋富士山的熱門觀景點。

台灣的文創園區同樣無法完全避免過度觀光帶來的挑戰。

楊晶晶指出,松菸工作人員偶爾會收到關於噪音和交通的投訴,尤其是在大型活動期間。為了減輕這些影響,園區會管理音樂類型、活動時間,以及人流動線以避免過度擁擠。

遊客數量的急遽增加,加上2023年開幕、可容納4萬人的台北大巨蛋帶來的人潮溢出效應,讓人擔憂園區的基礎設施、環境和整體遊客體驗將面臨更大壓力。

楊晶晶說,松菸的日益受歡迎導致展覽和創意空間需求增加,「在最初十年,我們並不會挑選參展者,因為我們希望大家都能來園區展出。但現在想來的人很多,我們必須謹慎選擇參展者和展覽內容,因為遊客期待看到新的事物。」

空間需求的增加可能讓新興品牌和藝術家更難找到實體場地分享作品。此外,由於台灣各個園區是由不同單位管理,包括公私合作的模式,如何鼓勵遊客前往其他文創園區似乎是一大挑戰。

相較之下,台北另一個主要文創園區——華山1914文創園區在2021年的遊客數量僅略高於200萬人。

隨著遊客對真實體驗的需求日益增長,這個模式顯示,投資發展在地創意其實是刺激地區文化觀光發展的一種方式。儘管台灣的文創園區無法解決過度觀光帶來的所有負面影響,但它們代表了一種本質上不同的文化觀光模式,讓目的地本身能夠永續地從在地社群汲取養分,同時也回饋在地社群。

松菸的美國文化特色

想要更深入了解美國文化與創新的遊客,可以造訪松菸的美國創新中心(American Innovation Center,AIC)。該中心致力於促進數位學習、傳播創新前沿資訊,並展現美國創新及文化發展趨勢。

中心以創新、創業、數位化、以及文化與設計四大核心主題為基礎,為一般民眾、獨立設計師和學生提供最新的課程和資源。這項計畫鼓勵創意思考並參與數位經濟,最終目標是成為亞洲創新的典範。

作為美國資料中心(American Corners)網絡的一員,美國創新中心擁有豐富的藏書、電子書、DVD和線上資料庫,內容涵蓋美國文化、藝術設計、創新、創業、英語教育、旅遊和數位學習等主題。中心配備PC和Mac電腦工作站、3D掃描器和印表機、多媒體工具以及視訊會議設備,為探索和協作提供充滿活力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