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立至今超過130年的嬌生集團(Johnson & Johnson),藉開發及提供創新產品、解決方案,為廣大病患、顧客、員工與股東創造價值。身為全球規模最大、業務內容最多元的醫療保健企業之一,嬌生集團在旗下三大事業部門(消費品、醫材、藥品),都投入許多資源,推動研發工作,單單2020年的研發投資金額,即高達122億美元。
為何「創新」會變成嬌生集團的重要特質? 嬌生集團內部相當重視創造力,深信任何地方都可能孕育好的點子。集團生醫外科研發部首席科學家王奕嵐,研發出創新止血粉末科技,就是絕佳案例。
王奕嵐來自台灣。他全心投入,克服挑戰,成就精彩人生故事。高中、大學聯考失利,但重考進入東海大學化學系後,他在大三那年被系主任要求去有機化學合成實驗室實習,從最低階工作做起累積能力。大學學業結束,他進入陽明大學(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碩士班,接著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博士。
多年後,已在嬌生服務超過十年的王奕嵐,正在研究如何針對手術時難以定位出血來源並予以控制的出血進行止血(超過50%的手術會發生此類出血)。他與團隊成員已試驗過幾種方法,都無法完全解決問題。某天,他吃早餐享用薯餅的時候,靈光乍現,想到可以參考薯餅馬鈴薯細絲交錯結構,形成氧化纖維素纖維,用於粉狀止血劑。他把想法告訴團隊成員,幾年後,這個點子變成很棒的止血產品,造福全球病患。
2020年11月,王奕嵐及其團隊因為這項發明,獲頒聲譽卓著的「嬌生獎章」。獲獎時王奕嵐謙虛表示,創新路途難免失敗,唯有接受失敗記取教訓,才能找到正確答案。他鼓勵科學家同儕保持自信,不斷自我挑戰。
在嬌生,王奕嵐的經驗並非特例。嬌生集團建立了許多創新中心及JLABS育成中心,都有助確保創新突破源源不絕。集團把科學及跨界合作專家分派到這些創新熱點,協助仍屬初始階段的創新想法發展成病患、消費者可以利用的先進科技及優質產品。過去六年間,創新中心不停推動團隊合作,促成超過580個新創事業合作計畫。同時,JLAB也讓早期創新者利用集團內的先進基礎設施、商務專業,以及取得嬌生發展公司提供的創投資金。
在台灣,自2017年起嬌生集團研發部門「世界無疾病加速器」即與工研院建立夥伴關係,啟動年度研究補助計畫,促進產學合作,加強台灣生物科學研發能量。每年,合作夥伴都會挑選幾個提案,提供為期一至三年的研究合作補助,包括資金及輔導,加快合作進展。這些合作計畫涉及多種治療領域。目前,嬌生已審閱超過200個提案,計畫在今年評選時增加可提供補助的主題類別。
在行銷領域,嬌生也力求創新,以更新、更有效的作法,在超過175個國家推動產品上市。嬌生透過2019年推出的「上市卓越」(LEX)計畫,讓新醫材產品在世界各國上市過程有一套標準。LEX提供根據業界最佳實務作法所擬定的標準協調架構,讓跨組織合作能盡早展開,也更加頻繁。這個計畫讓集團行銷及其他相關部門更深入了解各別市場特性,善用證據資料,設法掌握全局,有效推廣嬌生品牌。LEX讓產品上市計畫的管理更加標準化,能加強跨部門合作,提高效率,讓新產品導入市場的過程創造更大價值。
嬌生集團不斷追求創新、發揮創意,尋求與各國政府法規監管單位合作,幫助病人更容易取得創新醫療器材。
這恰是當前台灣所需。台灣醫療系統體質良好,但在引進創新醫材科技方面,卻不如亞太區域其他已發展國家那樣開放。嬌生集團盼透過美國商會等管道,與台灣政府保持對話,讓新式醫材審查流程更具彈性,協助病人及早接受治療,改善病情,有更佳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