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台灣未來經濟,永續發展成核心

台灣擁有獨一無二的轉型機會,可望成為永續發展趨勢的領導者,但轉型過程必須有產官學界與全體國民的參與和合作,確保所有利益關係人都能從中受惠。

過去幾年,「永續發展」與「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投資」已成為台灣媒體的熱門主題,而碳足跡、碳中和、氣候變遷、供應鏈綠化等術語,更是台灣商業圈目前的熱議焦點。

一六年,蔡英文政府在第一任期初推出「5+2產業創新計畫」,旨在加速台灣產業升級速度,勾勒出國內產業轉型的藍圖。蔡政府去年趁勝追擊,推出「六大核心戰略產業計畫」,鎖定包括網絡安全與精準醫學等多元化領域。這兩大計畫或直接或間接均強調永續發展的重要性,指出永續發展將形塑台灣經濟的未來前景。然而,推動人士是否真的瞭解永續發展的核心概念,又是否知道需要採取何種行動才能切實執行,仍是未知數。

世界不斷轉變

回顧過去五十年,世界經歷了三次重大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第一次從大型主機到個人電腦,第二次從個人電腦到網路,最近一次則是從網路到永續發展,均對人類社會造成深遠影響。第三次典範轉移將重新定義未來世代的工作與生活方式,影響力預計比前兩次更深更廣。

第一次典範轉移是個人電腦革命,起於七〇年代中期,在一九八一年IBM推出IBM個人電腦後加速成長,而在九〇年代中期達到顛峰。隨著電腦逐漸普及,許多原本單調瑣碎的工作變得簡單,員工生產力亦隨之成長。台灣以生產物廉價美的零組件與電腦為主,成為這次典範轉移的一大推手。可惜的是,台灣企業此時陷入低毛利思維,國內供應鏈業者搶做代工生意,反觀英特爾與微軟等大型國際品牌的利潤率逐步攀升,拿下整體產業約八成的利潤。

來到九〇年代中後期,網路在企業界與社會的普及率逐漸成長,最終形成網路泡沫,而在二〇〇〇年破滅。隨後,Apple、Google、Salesforce與臉書等公司掀起更大一波網路科技趨勢,Apple更在〇七年推出iPhone,將行動裝置與網路連接性完美結合。一〇年後,Uber與Airbnb等以行動應用程式為營運模式的公司紛紛崛起,打造出宅經濟與共享經濟,不但迅速蔚為風潮,亦進一步深化網路年代的影響。現代人生活離不開手機,就是這次典範轉移的最佳例證。

台灣的電腦硬體實力堅強,但國內卻沒有一家軟體公司在第二次典範轉移中扮演要角。儘管鴻海(海外稱富士康)成為Apple iPhone主要代工廠,但只取得相關產品整體經濟價值的0.5%。台積電、聯發科、大立光等少數幾家企業固然亦有亮麗表現,但它們皆屬於例外,且全以經營硬體為主。台灣企業未能獲取充分價值,正是國內薪資逾二十年停滯不前的主因之一。

一五年,聯合國宣布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加上全球各國簽署《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第三次典範轉移正式啟動,但直到二〇年,這股趨勢才在金融市場興起,表現前五名的美國ETF就有三檔是ESG題材。

一五到二〇年間發生了許多大事,包括:耶魯大學教授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因研究永續發展議題而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教宗方濟各發表第二道通諭《願祢受讚頌》(Laudato si),聚焦環境惡化與氣候變遷的議題;由美國大企業組成的「商業圓桌會議」(Business Roundtable)修正企業使命,呼籲企業不應只以股東為主,而必須考量所有利益關係人的權益。

這些觀念與事件看似大相逕庭,與台灣有何相關?筆者認為,永續發展的典範轉移是台灣最嚴峻的考驗。若要克服這項考驗,台灣的企業、決策者、執行機構、研究人員、學生與民眾必須聯手合作,讓台灣成為永續發展的佼佼者,同時共創繁榮經濟。

企業的角色

筆者在本刊的前兩篇文章中,曾提出幾個具體建議,其中一點是:台灣環境或許已臻成熟,有機會迅速「綠化」資通信技術產業。在國家安全更加受到重視(國防及戰略是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一)、且成本不再是重要考量的背景下,這點尤其明顯。隨著許多國家對中國持存疑態度,台灣企業應該掌握這個契機,推動整體供應鏈綠化。台灣部分企業過去一年的獲利表現優異,適足以顯示營運重點撤出中國的益處。然而,企業必須迅速採取行動,否則將錯失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除了引領全球的資通訊公司之外,台灣亦擁有相對完整的基礎設施、資產和技術,許多產業均是如此,包括鋼鐵、造船、先進碳纖維、機具與石化產業等等。有了這些資源的加持,台灣可望成為永續經濟轉型的領先國家,比許多國家的轉型過程更迅速、更輕易接軌。此外,台灣同時擁有財務、製造、智慧、人力、社會及自然等六大資本,其中有些資本蘊含豐富資源(拜再生能源產業興起之賜,甚至連自然資本亦充裕無虞)。

台灣企業必須立即行動,破除股東至上(亦即公司以股東的權益為主)的迷思,確實落實ESG。台灣企業必須瞭解和擁抱一個概念,那就是:民營企業創造財富與財務資本的同時,亦應該為台灣社會的環境、人文與社會價值把關。對企業而言,ESG不應只是抽象概念,而應全心擁抱ESG的真諦。

第一步不妨提供在全球市場有競爭力的員工薪資。另一個更重要的焦點在於公司治理,這點是達成ESG目標的關鍵所在。《今週刊》近期封面故事點出台灣企業治理法規的弱點,亦直指許多上市公司必須改善企業文化。

跨國企業不乏值得台灣企業效法的地方,沃旭能源(Ørsted)與聯合利華(Unilever)即是佳例,兩者願意跳脫財報數據,因而成功推動綠化轉型。聯合利華前執行長波曼(Paul Polman)帶領公司轉型成為引領產業的綠色企業,在國際間享負盛名。前身為丹能集團(DONG Energy)的沃旭能源更是難能可貴,原本只是燃燒化石燃料的電力公司,但短短十年便轉型為離岸風能的全球領導大廠,以及全球最具永續發展精神的企業。

然而,台灣自己也有值得師法的模範。台達電子穩扎穩打,逐漸成為台灣在ESG領域的前鋒,未來可望在電腦電源供應器與電動車功率模組等各種電力產品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該公司榮譽董事長鄭崇華早期大力鼓吹能源效率與永續營運,在環保主義與董事會治理的領域帶頭領導與推廣,使得台達電子成為全球公認的永續發展領導業者。

政府參與

過去數十年來,國內生產毛額(GDP)向來是一國展示經濟實力的必看指標,台灣亦是這個迷思的信奉者。GDP成長快速,被視為是經濟有成的象徵,政府如何投資或分享經濟成長的好處反成次要。倘若追求經濟成長必須放棄某個環節,無論是乾淨的空氣與水源、公共服務還是機會平等,只好犧牲。

台灣未來必須與逐漸成為主流的國際觀點接軌,亦即:GDP無法充分衡量一國的福祉。推廣這個概念的專家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與阿馬帝亞森(Amartya Sen)等多位專家。美國商業部經濟分析局亦成立名為「超越GDP」(GDP and Beyond)的新計畫,擴大經濟福祉的概念,其定義涵蓋所得分配、醫療保健與總經永續性等等。各界應該視新冠肺炎疫情為一記警鐘,認清GDP成長率單一指標並不與國家實力劃上等號。

政府愈早終止對GDP的執著、以整體角度看待經濟福祉、設立明確目標、落實兼具效率與效果的法規、針對永續成長與發展提供適合的經濟誘因,台灣就愈有機會因應這次典範轉移帶來的挑戰。

其他國家在能源效率、環保與再生能源已有卓越表現,亦值得台灣學習。舉例而言,歐盟採取三大政策工具,可望成為全球第一個達到淨零(net zero)排放目標的經濟體。這些政策包括:加重產業法規與提高排放標準、對排污產業實施碳定價與碳稅、制訂鼓勵投資低排放技術的法規。透過這些措施,歐盟期望將平均排放量在二〇三〇年前降低五十五%,在二〇五〇年前降至淨零。

加州長期以來在永續發展政策引領美國其他各州,而且成效卓著。自六〇年代開始,加州不顧產業強烈抗議,逐漸提高汽車碳排放標準,有助於空氣污染大幅降低。自七〇年代中期以來,加州能源委員會(California Energy Commission)落實嚴格法規,已成功抑制州內人均用電量的成長趨勢。更近期一點,加州陸續淘汰天然氣發電廠,推動零碳排的太陽能加儲能(solar-plus-storage)計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一項報告指出,受惠於政策大力鼓吹可靠的再生電力來源,不再新增煤電廠與天然氣發電廠,加州有機會拓展再生能源發展,讓乾淨能源占總電量的九成。此舉將可降低碳排放對人體健康與環境的衝擊,並增加能源產業的就業機會。

此外,台灣政府推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計畫之際,必須同時強調永續發展、循環經濟、能源效率、再生能源與廢棄物減量的觀念。晶片製造固然是台灣產業轉型過程中的關鍵,卻屬於能源密集與高污染的製造業,因此光是把綠電及再生能源列為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一,仍舊不足。

在六大核心戰略產業計畫當中,台灣政府指出將打造再生能源產業專區與研發基地、加強綠電憑證交易的網路安全、成立離岸風電國家隊。政府亦計畫在亞太地區風電供應鏈爭取重要角色,推動國內風電產品外銷到其他國家。上述均是可敬的目標,但台灣必須勾勒出更宏大的願景,將自己定位在永續發展典範轉移的全球領導者。筆者日前拜會科技部長吳政忠博士,他在席間提到,沃旭能源的大彰化離岸風電計畫亦是秉持著類似願景。

最後,台灣政府必須擁抱、實踐與闡明ESG的精髓,並對外提出清楚明瞭的論述,亦即台灣能夠創造一個永續發展的未來,裨益企業與社會大眾。

大學亦能發揮作用

公立大學在社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創造與傳播知識及研發成果,造福社會大眾。台灣的國立大學體系相對完善,正是台灣成為領先全球科技業的主因之一。少了台灣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與成功大學等學府,台灣電子業(尤其是晶片製造)能否有今天的優異實力,恐怕是一大問號。

同理,加州在全美的地位舉足輕重,有很大程度必須歸功該州優異的大學體系。由十個校園組成的加州大學,可說是全球第一的公立大學。在此順便分享該校一個鮮為人知、但對後世影響甚大的歷史:爾灣分校教授羅蘭德(F. Sherwood Rowland)與一名聖地牙哥分校的同事經過研究後發現,氟氯碳化物會造成臭氧層破洞,透過積極推動禁止使用後,可說是拯救了地球。兩人因為對人類與地球有重大貢獻,後來獲頒諾貝爾獎。

台灣諸多大學已經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列為核心價值。成功大學與台灣大學等一流學府必須發揮重大作用,分享達成目標的知識,並致力於執行目標,而非只是追求大學排名。大學的一個重要角色是,激勵學生成為永續發展的行動者,並秉持永續發展目標的原則經營生活。

在產官學界的參與之下,台灣的電子製造導向經濟有機會脫胎換骨,成為引領全球的永續經濟。形塑未來願景時,台灣不能沉溺於過去榮景,必須勇於接受挑戰,因應氣候變遷這個當代最重要的課題,不僅為國民、後代子孫與地球著想,也放眼台灣經濟的未來。唯有聚焦於永續發展、做對的事,台灣才能點「綠」成金!

林羿成是ESG、永續發展與創新專家,曾擔任矽谷一家新創企業的執行長與美國總統選舉人,亦是加州律師與創投家,目前為國立成功大學客座專家。林羿成在耶魯大學取得環境管理碩士學位,亦在加州大學取得法律博士學位(J.D.)和MBA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