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 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兩成。因此,政府對「健康台灣」倡議的投入可說正逢其時。隨著疾病管制署擴大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接種對象至所有 65 歲以上成人,可見政府對疾病預防的重視以及對高齡風險防範的努力,值得讚許。
然而,隨著超高齡社會挑戰日益嚴峻,台灣必須更加聚焦於制度改革與協調行動。人口結構的變化,加上生育率低迷,對國家生產力、醫療永續與公衛成果均帶來深遠影響。若要順利推進這場轉型,台灣需要更具中央整合性、更全面的公衛策略。
衛生福利部成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是邁向統合公衛治理的重要一步。在台灣面對高齡化與少子化雙重挑戰之際,該委員會將可成為全國健康政策優先事項的協調平台。未來應強化其職權、提升跨部會合作機制,並確保資源充足,進而將策略意圖轉化為跨部會的具體行動,推動預防保健、健康促進與長期制度永續。
高齡族群慢性病盛行率上升,也使這項任務更為迫切。根據衛福部 2023 年《台灣衛生福利年報》,近六成 65 歲以上民眾患有兩種以上的慢性疾病。有效管理這些疾病,不僅能提升長者生活品質,也有助於降低整體醫療支出,並維持經濟生產力。
加速導入以患者為中心的照護模式也非常重要。這包括擴大 65 歲以上民眾的心臟病與糖尿病篩檢及風險評估,並強化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等個案管理體系的參與度。
此外,整合成人健康檢查、醫療檢驗與健保資料庫,將有助於提升個案追蹤與後續照護的效率。數位平台則能強化醫護專業人員的執行力,落實符合國際治療準則且有效的病人導向照護計畫。
同時也不能忽視公共意識的提升。在醫護人力持續短缺的情景下,加強投資於促進自我照護、早期介入與共同決策的教育宣導,顯得格外重要。
儘管台灣在醫療領域已有不少成就,整體醫療支出占 GDP 的比例僅 6.6%,仍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平均值。隨著長照、先進醫療與高齡健康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將醫療支出提升至 GDP 的 8% 以上,將有助於投入更多資源於創新醫療技術、改良服務流程,並提升醫護人員的工作條件。
政府要持續深化「健康台灣」倡議,並將全社會健康促進理念制度化,方可帶領台灣邁向一個兼具長壽、生活品質與經濟韌性的未來。台灣美國商會及其會員將持續透過對話、創新與國際最佳實務交流,支持這項願景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