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領航,打造更健康的台灣

賴清德總統領軍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期許重新定義21世紀的公共衛生。

台灣擁有高效率與便利性佳的醫療體系,長期以來備受推崇,但隨著人口高齡化與慢性病日益普遍,既有醫療模式愈來愈需要轉型,不應只以治療為主,預防與長期健康亦是重點。

由賴清德總統主導的「健康台灣」計畫,正是這場醫療轉型的具體展現,旨在全面改革預防照護、慢性病管理、數位健康整合等領域,同時擴大心理健康服務。

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是這項計畫的核心顧問機構,由賴總統召集組成,成員包括醫療專業人士、決策機關代表與公衛專家。

委員會已規畫出因應台灣重大醫療挑戰的藍圖,負責輔導政策落實、監督進展、確保資源妥善配置,促進公衛成果達到可量化的改善。

「健康台灣計畫把重點轉向早期發現、預防醫學與慢性病管理,目標放在延長國人健康壽命。」委員會副召集人暨成大醫學院名譽教授陳志鴻醫師表示。

賴清德自年輕從醫以來,一直視陳志鴻為恩師,因此當初開始構思如何改善台灣醫療體系時,首先便向陳志鴻請益。在醫界累積數十年經驗與深厚人脈的陳志鴻,協助賴清德將願景化為具體國家策略。

降低「三高」

健康台灣計畫分成五大核心領域,包括菸害防治、營養與健康促進、體能活動推廣、癌症防治、非傳染性疾病預防。

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工作包括「888計畫」,旨在以8年的時間,將8成的三高患者(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加入照護網,讓8成加入照護網的人都接受生活習慣諮商,讓三高控制率達到8成。

「目前大約只有半數的三高患者能夠妥善控制風險因素。」陳志鴻指出。政府以三高防治為焦點,更有助於及早診斷與管理已成為台灣醫療一大負擔的非傳染性疾病。

為了加強疾病管理,這項計畫強調早期篩檢、生活型態介入、數位健康工具等,以期提供更個人化的醫療服務。此外,計畫旨在減輕醫學中心量能吃緊的負擔,例如將例行的病患管理交由家庭醫師與社區型診所,進而提升效率與連續性。

心血管醫療照護方面,該計畫整合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工具來評估病患風險。陳志鴻說,以人工智慧工具分析全國病歷,能夠依照患者的風險程度分類,風險較低者交由基層醫師管理,高風險患者則向上轉介,做好密切監測與治療。

「我們必須及早讓病患參與健康管理。」陳志鴻說:「免費健檢的年齡已經從40歲降低到30歲,這樣能夠更早發現風險,預防日後出現併發症。」

研究顯示,許多三高患者或不清楚自己病情、或不願意長期服藥,所以沒有持續照醫囑接受治療。為此,該計畫納入社區健康工作坊、遠距醫療諮詢,以及能夠即時提醒與指導的行動健康應用程式。

將營養與體能活動計畫納入日常醫療體系亦是重點之一。政府正在與公衛專家合作,為代謝症候群患者量身打造飲食與運動規畫。

「我們需要的是全方位解決方案。」陳志鴻說:「醫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必須共同合作,為患者提供完整的生活型態計畫。」

為了提升醫療可及性與健康成果,衛生福利部正在擴大預防性篩檢補助,並對達到具體健康改善目標的患者提供獎勵,旨在鼓勵民眾主動管理個人健康。

力求2030年癌症防治見突破

健康台灣計畫中最具企圖心的目標,或許是希望在2030年前將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這項目標取經美國前總統拜登的「癌症登月計畫」(Cancer Moonshot),後者由歐巴馬總統首度啟動,並於2022年由拜登重啟,目標在25年內將美國的癌症死亡率減少一半,並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

「當初剛宣布台灣的目標時,有人說這是不可能的任務。」陳志鴻說,但賴總統的回應是:「目標設得遠大,才能激發出我們最大的潛力。」

為了確保相關措施遍及社會各個角落,政府正在透過公共教育活動提升民眾對癌症的認識、鼓勵早期篩檢,並降低罹癌污名化。

肺癌、肝癌、大腸癌與乳癌持續是台灣前幾大癌症死因。對此,政府已大幅增加早期介入相關資金,聚焦在這類這些高衝擊的癌症。

2023年,肺癌成為癌症三冠王,死亡率最高、發生人數最高、晚期確診率也最高。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台灣正積極投入資金於癌症篩檢,並推動基因檢測,以提供個人化癌症治療。

「若能早期發現,肺癌患者的存活率非常高。」陳志鴻說:「因此早期介入很重要。」有鑑於此,衛福部已擴大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的篩檢範圍,將高風險族群的篩檢年齡從45歲降低至40歲。2022年,台灣成為全球第一個針對重度吸菸者與具肺癌家族史提供肺癌篩檢的國家。

提到大腸直腸癌,陳志鴻說,早期發現的存活率很高,但礙於發病初期通常沒有症狀,早期偵測率依然偏低。

為此,政府正在加強推動篩檢計畫,以期及早發現息肉與早期腫瘤,避免發展成危及生命的惡性腫瘤。政府正在推廣糞便篩檢,並鼓勵高風險族群進行大腸鏡檢查,確保更多民眾及時獲得診斷。

乳癌病例在過去20年間成長一倍。2024年底,國民健康署宣布擴大乳房X光攝影檢查的年齡範圍,從原本的45至69歲增至40至74歲。

然而,擴大篩檢對象只是乳癌防治的考驗之一。台灣美國商會公共衛生委員會在2024年《台灣白皮書》中指出,只有半數符合資格的女性會進行年度篩檢。為了提升篩檢率,該委員會建議衛福部採用3D乳房X光攝影,因為這項技術比傳統方式更先進、更舒適、也更受民眾接受。

陳志鴻坦誠,單靠篩檢並不夠。他說,儘管早期偵測有所改善,但乳癌死亡率依然偏高,因此治療策略應該側重高階醫療的取得管道。為此,這項計畫聚焦在擴大進階療法的使用範圍,並確保在發病初期便能獲得新的標靶治療。

賴政府先前已啟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百億癌症新藥基金」,獨立於健保署總額支付制度之外,2025年將先行提撥50億元預算,計畫未來逐步提高至100億元。拜這筆獨立預算之賜,創新療法能夠縮短給付時間,而不影響已經緊張的整體醫療預算。

「政府將設立一個癌症專家委員會,審查哪些藥物有利於乳癌等疾病,以及過去在哪個階段有明顯成效。」陳志鴻說:「我們不希望有癌友因為費用太高而失去生命。」

對於癌症新藥基金的潛力,陳志鴻仍舊抱持樂觀態度。他補充說,台灣亦在加碼投資基因檢測與精準醫學,讓更多個人化治療計畫可望實現。癌症篩檢計畫目前逐漸納入基因定序技術,以期及早找出高風險患者,量身制定介入策略。

賴清德總統召集產官學代表組成「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共同研商健康政策方向。

推動腎臟照護

台灣是全球末期腎臟病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目前需要洗腎的病患超過9萬人。健康台灣計畫希望降低相關醫療負擔,聚焦在早期介入、生活型態調整、以居家腹膜透析替代院內洗腎。

「賴總統以前就是腎臟科醫師,深知腎臟照護的重要性。」陳志鴻說:「我們需要強調預防措施,例如加強糖尿病與高血壓管理,才能減緩慢性腎臟病惡化。」

該計畫旨在將例行腎功能檢驗納入高風險族群的健康檢查,特別是有糖尿病、高血壓或家族腎病史的民眾。透過及早發現疾病,醫師可以提供營養諮詢、調整用藥、輔導改變生活型態,進而延緩或預防洗腎依賴率。

另一個重點是擴大居家腹膜透析的使用。台灣目前有逾九成洗腎患者依賴院內洗腎,對醫療資源形成龐大壓力。居家腹膜透析則是一種成本效益高、對病患更友善的替代方案,讓民眾在家中透過數位健康監測來進行血液透析。

「我們需要讓患者與腎臟科醫師認識居家腹膜透析的好處。」

陳志鴻說:「它的彈性更大,只是醫療人員與患者對這項技術的認識與訓練不足,所以尚未普及。」

儘管政府正在積極推廣,但陳志鴻鼓勵民間企業協助提供相關證據,讓腎臟科醫師、醫界與民眾看到居家腹膜透析的優點,並鼓勵更多患者考慮這個選項。「公私合作非常重要。」他說。

家庭腹膜透析的推廣有助於減輕洗腎中心的壓力,提升患者生活品質,讓患者持續工作與日常活動,生活不會受到太多干擾。

心理健康:遲來的重點工作

台灣的醫療政策長年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不足,健康台灣計畫企圖改變這個現象。2024年,行政院拍板「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將在2025年到2030年投入56.3億元(1.763億美元),旨在促進台灣接軌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心理健康為普世人權」概念。

「沒有心理健康,就不是真正的健康。」陳志鴻說:「我們目標在5年內將自殺率降低5%。」

「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包括擴大心理輔導管道、為年輕人提供免費心理健康諮詢,以及在大學與企業推動「身心調適假」政策。

學校正在將社會情緒學習課程整合於課綱,協助學生更能因應壓力與焦慮問題。此外,政府亦在加強民眾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擴大酒癮治療補助,並發展具科學實證的家暴與性侵害加害人治療模式。

針對高風險族群如軍人與執法人員,目前已有專業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協助他們面對職業相關的心理壓力。此外,該計畫擴大遠距醫療服務,確保偏鄉民眾能與城市居民獲得同樣的心理健康照護。

民間企業的角色

台灣擁有世界一流的醫療產業,可望在實現「健康台灣」願景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我們需要產業的支持來推動創新療法、擴大研究量能、研發尖端醫療技術。」陳志鴻說。

民間醫療企業有助於推動數位健康解決方案,例如人工智慧診斷工具與穿戴式健康監測裝置。這些創新產品不僅能改善早期疾病偵測的效果,更能讓病患在家切實管理慢性病。隨著遠距醫療技術的進展,病患遠距就診更加方便,進一步縮小了醫療可及性的差距。

企業的員工健康計畫亦是重要一環。政府鼓勵企業照顧員工健康,提供促進職場運動、營養與減壓的激勵措施。

政府亦呼籲雇主將健康檢查、健身計畫與戒菸措施融入企業文化,更要求金融與科技等高壓產業的企業訂定心理健康政策,避免員工出現過勞與焦慮相關疾病。

健康台灣計畫上路僅僅10個月,但已逐漸紮根,未來可望徹底改善患者生活。為確保該計畫順利推展,政府將每季評估進度,採用關鍵績效指標(KPI)來監控癌症篩檢率、慢性病管理,以及心理健康計畫的推廣情況。第一份全國進度報告預計在2025年4月出爐,內容將列出推行至今的成果與尚需加強的領域。委員會亦將每年進行檢討,完善相關策略並設定新目標。

健康台灣計畫在由醫師出身的賴總統親自領軍之下,正逐漸發展成一項全國性運動,可望留下長遠影響。「如果我們成功了,台灣會比以前更健康、更快樂、更強壯。」陳志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