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台灣在 2025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 歲以上人口將達到總人口的 20%,失智症的挑戰也日益嚴峻,特別是阿茲海默病。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顯示,台灣 65 歲以上人口中,約有 8%(約 35 萬人)罹患失智症,其中 60% 診斷為阿茲海默病,而阿茲海默病也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預計 2041 年,台灣六十五歲人口失智症盛行率將接近 10%,也就是每十位長者中就有一人受到影響。
因此,及早診斷與治療對於延長健康壽命、提升患者生活品質非常重要。「阿茲海默病是逐步惡化的疾病,如果能在輕度認知障礙(MCI)或早期失智症階段介入治療,可以顯著延緩疾病進程。」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徐榮隆醫師表示。目前資料顯示,許多在中重度階段才診斷出的患者,往往面臨失能,需要長期照護,且醫療支出增加。
「在台灣,我們已為肺癌等癌症建立明確的分期標準,並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以利早期發現,搭配次世代基因定序銜接精準治療,可以看到政府透過早期診斷治療介入,減少肺癌死亡率帶來的社會成本。」徐理事長指出。如今,阿茲海默病也有著相似的臨床分期概念,可依據症狀與生物標記在臨床上分為 0 至 6 期。澱粉樣蛋白正子斷層(PET)掃描、腦脊髓液(CSF)分析,甚至新興的血液檢測等生物標記,都提供了更精確的早期診斷工具。「我們應該將阿茲海默病視為『心智的癌症』,並重視抗澱粉樣蛋白治療,以減少腦內毒性蛋白的累積。讓中重度的失能延緩來到減輕照顧負擔。」他補充道。
儘管診斷技術有所進步,台灣在阿茲海默病診斷與管理方面仍面臨結構性限制。目前的醫療體系仍依賴過時的檢查方法,例如多年來仍使用「簡易心智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只能評估認知功能受損情況,但無法判斷失智症其根本原因。
「如果一名患者患有慢性腎病,我們不只會在乎有無疾病,而是會更在乎病因是什麼。」徐理事長表示。「然而,我們診斷失智症時,往往只判斷患者是否有認知受損,卻沒有從生物指標方面來探究真正造成的病因。」
為了提升診斷精準度,徐理事長支持採用更先進的工具,例如血漿生物標記就是一種具成本效益、非侵入性的篩檢方法,且具有大規模應用的潛力。「未來透過簡單的血液檢測,我們就可以判斷某人是否屬於阿茲海默病高風險族群,準確率高達 90%。」他說到。

雖然 PET 掃描仍然是診斷的黃金標準,但它費用高昂、可及性有限,因而難以用於大規模篩檢。「台灣有機會率先導入血漿生物標記,為亞洲樹立早期診斷的典範。」徐理事長表示。然而,目前食品藥物管理署(FDA)尚未核准血漿生物標記用於阿茲海默病的診斷,期待未來幾年內可能會有相關診斷應用。
阿茲海默病管理還有一個重要面向,就是改變台灣醫療體系的思維。長期以來,神經科與精神科領域對於退化性疾病的態度較為被動。「在台灣,失智症照護一直以來都是以長期照護為主,未來應該朝向積極的早期診斷與介入治療。」徐理事長表示。
「在台灣,阿茲海默症是一個經常被低估的死因,不論是社會大眾或醫療體系都未充分意識到它的嚴重性。」徐理事長指出。阿茲海默病往往被視為緩慢退化的過程,而非嚴重的健康威脅。「許多醫療人員會將死亡原因歸咎於阿茲海默症所引發的併發症,而忽視了阿茲海默病本身會致死。」
要改變這樣的觀念,教育與意識提升至關重要。徐理事長肯定台灣政府在長照領域的努力,但在此同時,更該強調聚焦於早期發現。他也說明,生活方式的調整對於預防阿茲海默病相當重要,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吸菸及久坐缺乏運動等風險因素,均可能導致認知退化。
他呼籲採取多面向策略,結合心血管健康、心智刺激,適當飲食與社交互動,來降低阿茲海默病風險。「高齡人口必須了解運動、健康飲食與認知活動的重要性。」他說道。
台灣在改善阿茲海默病管理的道路上,需要政府機構、醫療體系與社會大眾的共同努力。透過推動早期發現、強化治療選項與重塑社會認知,台灣將能夠打造一個讓阿茲海默病患者能夠更長時間維持健康餘命的未來,減輕家庭與社會的負擔。
「面對阿茲海默病病例的快速增加,台灣只有短暫的時間可以應對。」徐理事長表示。「我們必須在負擔變得難以承受之前,立刻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