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 向上進擊,打造全方位未來

默克穩健耕耘台灣長達36載,如今不再只是先進材料的供應商,更成為許多關鍵產業的策略夥伴。默克目前在台灣採取全方位子公司的營運模式,涵蓋電子科技、生命科學與醫療保健等三大核心事業體,整合研發、生產、技術服務、數位營運與商業活動,打造完整的在地價值鏈。

「台灣不僅是全球最重要的半導體樞紐之一,更是快速崛起的生技與醫療創新中心,」台灣默克集團董事長李俊隆表示:「因此在默克的全球營運策略中,台灣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台灣半導體產業在2024年對於全球晶圓代工的營收貢獻超過六成,其發展仰賴穩定供應的高純度材料供給與先進製程技術。為滿足這個需求,默克投入170億元在高雄打造大型半導體材料科技園區,如今第一期即將竣工,屆時將擴大特用氣體、薄膜科技與配方材料的在地產能。

高雄新廠屬於默克全球「向上進擊」(Level Up)計畫的重要一環,該計畫橫跨多年部署,總投資金額高達30億歐元,旨在聚焦關鍵市場,拓展研發量能、產品組合、生產規模與數位平台。其中占20億歐元的資本支出,台灣是主要投資對象。

預計2025年底啟用的大型材料科技園區,是默克電子科技事業體迄今在全球最大規模的單一投資案。新廠將與同樣位於南科路竹園區的默克一廠共同運作,後者目前擁有薄膜材料及先進電子材料供應系統與服務(DS&S)產能,讓默克得以為晶圓代工大廠提供超高精準度的材料與設備。

新廠占地約15.3公頃,採用LEED綠建築標準設計,未來將生產關鍵材料如原子層沉積(ALD)技術與特用氣體,支援7奈米以下的半導體先進製程。

「我們將關鍵的半導體材料基礎設施帶到台灣,期許促進先進製程的發展,確保整個半導體生態系能維持競爭力,」李俊隆說:「這是上游產業的本土化策略布局。」

「現在的先進製程需要原子級的精準度與超潔淨的生產環境,」李俊隆指出:「透過與台灣客戶共同開發解決方案,我們不只是材料供應商,更是創新的推手。」

儘管電子科技仍是默克在台灣最大的業務板塊,但公司在生命科學領域也有重要進展,致力於支持台灣擴展生技產業與CDMO(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的發展目標。透過位於台北生技園區的M Lab™ Collaboration Center生技製藥技術研發暨培訓合作中心,默克為台灣生技製藥公司提供先進製造技術、實作開發支援,以及接近GMP標準的實驗環境。

截至目前,默克透過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及國立台灣大學合作,並提供M Lab™課程,已培育逾千名生技專業人才。公司亦設立「默克年輕科學人獎」,鼓勵台灣的年輕科學家發表研究成果,並為新創研究團隊提供技術指導。

「許多生技新創企業缺乏工業級設備,不易進行製程測試與擴大規模,」李俊隆說:「M Lab™正好補足這個缺口,能夠加速從研發走向臨床應用的時程。」

默克積極擁抱數位轉型,與美國Palantir Technologies公司合作,推出兩大產業專屬AI平台,一為優化半導體製程的Athinia,一為整合製藥數據的Syntropy,兩者服務對象涵蓋企業、大學與研發機構,旨在促進各單位進行安全而基於雲端的數據合作。

「我們正規畫在台灣導入這些平台,」李俊隆說:「目標是打破資料孤島,讓利害關係人能夠使用共享數據,進而提升良率、找到供應鏈風險、加速產品上市。」

永續發展是默克的另一個營運核心。默克承諾全球營運在2040年前達成氣候中和,並計畫在2030年前將永續指標融入營運的各個層面。在台灣,默克亦秉持這股精神,實際作為包括新廠推動再生能源轉型、導入封閉循環系統來優化化學品使用、新建設全數採用綠建築標準等。

「我們的半導體客戶面臨龐大壓力,一方面要追求技術突破,一方面又必須降低環境衝擊,」李俊隆說:「協助他們兼顧這兩大目標,是我們的責任。」

台灣默克亦持續投入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因應台灣的長期人才考驗。除了企業內訓之外,公司亦支持多項社區推廣計畫,包括高人氣的行動實驗室「化學遊樂趣」(Chemistry on the Go),將科學教育帶入偏鄉校園;以及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辦的「科普環島列車」計畫,邀請全台學生登上火車參與科普學習。「我們不想錯過任何啟發下一代的機會,」李俊隆說。

從AI平台的推展、高性能材料的在地化生產,到持續投資人才與永續發展,默克一步一腳印,深耕台灣產業。

「我們的願景很明確,」李俊隆說:「我們要成為台灣創新經濟不可或缺的夥伴,不僅是放眼半導體、生技、醫療等產業,也要攜手打造永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