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稅長期以來一直是各國政府用來處理貿易失衡、保護本土產業或作為經濟槓桿的工具。然而,近期的關稅政策突顯出其伴隨的經濟風險,可能對美國企業與消費者造成意料之外的影響。
課徵關稅的常見理由之一是貿易失衡,但貿易失衡往往反映的是結構性的經濟現實,而非不公平的貿易行為。美國受惠於與信賴的貿易夥伴之間穩健且整合的供應鏈,任何干擾都可能拉高美國企業的成本,使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受到限制。特別是在半導體產業,戰略夥伴關係確保了穩定獲取最先進技術的途徑。考量到台灣在該領域的重要角色,對半導體徵收關稅可能會無意間增加美國國防、電信及消費電子等產業的成本。
與其用關稅來處理貿易失衡,深化經濟合作並消除市場限制將更能強化美國產業競爭力。透過與盟友密切合作並確保關鍵技術的穩定供應,美國方能維持競爭優勢,同時避免不必要的經濟干擾。
對進口半導體徵收關稅,將對依賴此類零組件的美國企業造成重大成本負擔,因而增加汽車、醫療科技等產業的生產開銷。雖然推動美國本土晶片製造是重要目標,但建立完全獨立的供應鏈需要大量時間、成本與專業,貿然轉向是不切實際的做法。儘管台積電及其他台灣製造商已在亞利桑那州進行重大投資,美國仍持續仰賴戰略合作夥伴來滿足市場需求。在這種情境下,關稅可能會減緩產業發展,而非加速達成自給自足。
重要商業組織也呼應這項擔憂。美國商會警告,根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 IEEPA)徵收關稅是史無前例的,且無助於解決更廣泛的經濟或地緣政治問題,反而恐將提高美國家庭的生活成本,擾亂供應鏈,進一步加劇經濟不穩,無法真正強化美國本土產業。
貿易政策不僅影響經濟層面,也是美國地緣政治策略的重要支柱。與可靠的夥伴維持開放貿易,有助於打造穩定、安全、有序的全球經濟環境。優先採用合作而非設置壁壘的政策,將能強化美國的領導地位與經濟韌性。
與其祭出關稅,採取以投資本土產業為優先、同時強化全球供應鏈的精準策略,將帶來更大的效益。根據貨幣操控、人為貿易限制或國家補貼等客觀經濟指標來評估貿易環境,有助於判斷需要干預的領域,而不會對關鍵貿易夥伴造成不必要的懲罰。
美台關係奠基於數十年的信任、技術合作與共同的民主價值。透過擴大市場准入、推動聯合研發計畫及簡化法規來強化合作關係,將能確保長期經濟安全,並維持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領導地位。
在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刻,強化美國的貿易領導地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面對地緣政治緊張加劇,我們必須持續推動經濟韌性與共享成長機會,藉此確保美國在創新與貿易領域的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