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醫藥浮現新的可能性,不僅加速促進醫療突破,更重新形塑醫療照護的未來。
為曾被認定效果不彰的藥物注入新生命,是推動舊藥新用(drug repurposing)的動力。透過這項創新做法,研究人員得以重新評估現有藥物或遭擱置的候選藥物,或探索新的潛在治療用途,或用於治療被忽視的疾病。影響所及,不僅更快出現突破,更提升成本效益,徹底改變了病患照護,改寫醫療保健產業的樣貌。
最早也最廣為人知的舊藥新用,可能就放在你我家中的藥箱裡。研發於1899年的阿斯匹靈,原本用於止痛消炎,後來被人意外發現它擁有極佳的抗凝血功效,能夠降低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因此從簡單的止痛藥搖身一變,成為20世紀用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藥物。
較新的例子出現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間,亦即由國際製藥公司吉立亞醫藥(Gilead Sciences)研發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瑞德西韋的最初用途是抗病毒藥物,後來率先獲准治療新冠肺炎,透過靜脈輸注阻斷新冠病毒(SARS-CoV-2)在人體內複製,不僅有助於病患加速康復,更能減緩病情惡化。
「瑞德西韋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09年。」吉立亞台灣總經理 Cathy Su 說:「在分析C型肝炎與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研究計畫中,我們發現瑞德西韋可能具有廣效抗病毒活性。從2015年起,我們進一步研究瑞德西韋對伊波拉病毒的效果,以期因應西非的伊波拉疫情。」
瑞德西韋的治療重點從肝炎、伊波拉病毒,到後來的新冠肺炎,充分展現出舊藥新用的優點,以創新方式將現行、甚至失效的藥物再行利用,進而因應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優化資源運用、改善醫療結果。
「由於舊藥新用已經完成安全性與毒性測試,因此研發與核准的時間往往比新藥更短。」Cathy Su 說,這些舊藥能夠順利進到臨床前與臨床試驗,有助於降低風險與成本。Cathy Su 指出,除了舊藥新用有這些特性之外,吉立亞亦與主管機關密切合作,「使得瑞德西韋在台灣只花了9天就獲得核准,寫下全球最快紀錄。」
意外關聯
急迫,並非指時間壓力而已;全球有龐大的醫療需求尚未被滿足,嚴重衝擊病患個人與支援網,亦是有待迫切解決的課題。
大多數人這一生都會遇到親友罹癌的時候,少數人甚至會發現自己有罹患多種癌症的基因,後者之所以風險較高,通常是因為遺傳性突變或患有林奇氏(Lynch)與李佛美尼(Li-Fraumeni)等症候群,大大提高年輕時期罹患各種癌症的機率。
「不管某種癌症的發病率是高是低,到頭來,讓有需要病患取得最好的創新藥物才是關鍵所在。」美國國際藥廠默沙東(MSD)台灣分公司總裁湯偉成說:「這些病患不能等,他們的家人與照顧者也需要協助。」
默沙東是免疫腫瘤學領域的領頭羊,致力於推動科學、研究與個人化治療。湯偉成指出,化療的安全性雖然已經大幅提升,但跟任何注入人體的化學物質一樣,仍舊屬於侵入性治療。「看得到它能殺死癌細胞。」他說:「但有些正常、快速生長的健康細胞也會受到影響。」
癌細胞表面會有抑制免疫反應的蛋白,往往能規避免疫系統。默沙東的抗細胞程序性死亡(anti-PD-1)免疫療法能夠克服這個問題,因為它可以阻斷PD-1受體,進而揭開癌細胞的真面目,讓免疫系統判別與消滅這些有害細胞。
「這個特殊機制讓我們能夠針對不同癌症研究療法。」湯偉成說:「所以我們並不是研發新藥,而是發現某項療法有效,接著找到其他用途並擴大研究,應用於多種癌症類型。」
2014年,默沙東的免疫療法首度獲准用於治療無法切除或轉移性黑色素瘤,日後陸續獲准作為其他癌症的治療,包括非小細胞肺癌、頭頸部鱗狀上皮細胞癌與泌尿上皮癌。截至目前為止,這項免疫療法與相關研究已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FDA)與台灣食藥署核准,可用於治療17種不同類型的癌症。
2023年,默沙東斥資逾300億美元進行臨床研究與開發,而湯偉成指出,台灣分公司過去3年便投入約25億元(近7,800萬美元)於研發工作,在亞洲進行了100項臨床試驗。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數據,舊藥新用有助於降低這些成本,比新藥研發減少高達六成。
創新與創意是舊藥新用的成功關鍵。比方說,HPV病毒引起的細胞變化可能導致女性子宮頸癌,已經受到科學家證實,而默沙東進一步發現子宮頸癌、外陰癌、陰道癌、肛門癌、口咽癌和其他頭頸部癌症的致病機轉類似,往往與人類乳突病毒(HPV)影響細胞的方式有關。有了這個寶貴資訊,默沙東得以研發出HPV疫苗,用於預防不分男女的HPV相關癌症。
其他研究亦發現,未被滿足的需求不僅橫跨所有人口族群,更跨越了不同物種。
非洲有種黑蠅會攜帶一種稱為蟠尾絲蟲(Onchocerca volvulus)的寄生蟲,造成「河盲症」,患者會奇癢無比、皮膚變化,嚴重時還會失明。黑蠅在快速流動的溪河附近繁殖,叮咬人類與動物時會傳播寄生蟲。
「我們在1970年代研發出一種稱為伊維菌素(Ivermectin)的藥物,預防狗、牛隻與馬匹受到外寄生蟲感染。這款藥物的安全性佳,在動物保健產業造成轟動。但我們也發現,這款藥物有可能根除造成人類河盲症的寄生蟲。」這個假設最終證實正確,這款藥物不僅在非洲的病患身上殺死寄生蟲,幾乎所有失明病患也都恢復視力。
成長空間
隨著重度憂鬱症與焦慮症的發病率增加,心理健康危機日益嚴重,舊藥新用在此時亦發揮作用。2022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WHO)點出這個問題的急迫性,呼籲全球心理健康照護體系必須推動轉型,以期因應日益增加的需求。
傳統療法如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與認知行為治療,固然對一部分病患有效,但仍有為數不少患者的反應欠佳,因此容易惡化成重度精神疾病,自殺風險亦隨之增加。
「台灣對於非自願住院的相關規定愈來愈嚴格。」在台北執業的精神科醫師周呈叡說:「許多精神病患可能需要住院治療,但又不想住院,導致等待用藥的這段期間變得相當危險。」
周醫師指出,即使高風險病患也可能不符合強制住院的標準。要符合資格,病患必須經過多次醫療專業評估,認定對自己或他人構成直接且立即的威脅,確診罹患重度精神疾病。即便如此,非自願住院也必須經過兩位獨立精神科醫師評估,確認有必要性後才能進行。
取得艾氯胺酮(esketamine)治療認證的周醫師表示,傳統療法對某些患者沒有效果,舊藥新用這時能夠帶來新希望。傳統的抗憂鬱藥物通常需要幾週才能見效,反觀艾氯胺酮幾小時或幾天就能產生顯著的抗憂鬱效果。
艾氯胺酮是氯胺酮(亦即K他命)的衍生物,後者原本用於醫療的短效麻醉劑,尤其是在急救或手術場合。它之所以受到青睞,是因為它能夠迅速麻醉病患,對呼吸和心血管的抑制最小,安全又有效。久而久之,氯胺酮因為會造成解離感與幻覺,成為流行毒品。
周醫師解釋說,氯胺酮的作用原理是阻斷遍布大腦和脊髓NMDA受體,導致麩胺酸(glutamate)增加,亦即神經系統的主要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麩胺酸激增,有助於促進神經可塑性、提升腦源神經滋養因子的表現(長期記憶的關鍵所在)、鼓勵形成新突觸等,學者認為這些因素是迅速產生抗憂鬱效果的基礎。
有了這些發現,科學家進一步優化氯胺酮的結構,研發出其光學異構物(optical isomer),也就是艾氯胺酮。受惠於化學結構,艾氯胺酮的療效比氯胺酮更好,同時能夠降低依賴性與副作用。艾氯胺酮以鼻噴劑的形式給藥,得以迅速到達大腦產生效果,患者的情緒立刻獲得改善,不再覺得自己的病況失控。
周醫師指出,「這項療法自然面臨到許多考驗,其中污名化是最大的問題。」這種藥物的毒品形象已深植人心。他指出,台灣政府在毒品的防制與教育已有長足進展,但同時加深了民眾對毒藥物相關物質的戒心。
對於拒絕考慮這項療法的病患,若能與患者和家屬詳細討論藥物的機制、劑量控制、醫療監督的必要性,有助於解決他們的疑慮與瞭解用藥的益處。舊藥新用相關試驗形同是明確的重要佐證,除了已有先前的安全性測試之外,美國食藥局與台灣食藥署的核准均有助於緩解疑慮。
研究人員也在研究迷幻藥與其他傳統「娛樂性」藥物,希望用於治療憂鬱症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等疾病。在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臨床試驗中,MDMA輔助治療證實能明顯改善症狀,但美國食藥局近期以安全考量與研究偏差為由,不予核准,有待進一步研究。
其他研究計畫正在探索LSD對廣泛性焦慮症的潛在療效。紐約生技公司MindMed的第二期試驗結果顯示,單一劑量在12週內能夠達到48%的焦慮症狀緩解率。該公司目前正在籌備第三期試驗,進一步評估療效。
默沙東的湯偉成說,要推動藥物創新與再利用的研究與溝通,善用年輕人才是一大關鍵,有助於加強病患、家屬與社會的宣導。年輕人為科學探索帶來全新觀點、適應力與創意思維,也擅長打造吸引人的故事,能夠向精通數位科技的觀眾切實傳達舊藥新用的重要性。
湯偉成舉例,台灣許多人(包括大學生在內)常常會分不清HIV與HPV的差別,因為兩者只相差一個字母。「由目標族群來提供建議,對我們很有幫助。我還記得我們在一項專案跟大學生請教,如何說服一個20歲的健康男性接種HPV疫苗。」商業見解若能接軌目標族群,更能提出量身打造的訊息,讓正確的受眾認識到創新藥物與舊藥新用。
年輕學者扮演重要角色,不僅有助於評估行為趨勢,亦能提出突破性假設。湯偉成說,台灣研究人員能夠向默沙東等企業提交「研究者自行發起試驗計畫書」,經審查後可能獲得企業贊助,讓嶄露頭角的生技專家與科學醫學研究人員有機會進行臨床合作。
湯偉成指出,舊藥新用的未來充滿發展潛力。產官學合作形成一個強大的生態系統,逐漸帶動台灣成為醫療創新的佼佼者。
「如果你問我怎麼看這項研究,我會說我覺得很自豪,每天來工作都充滿幹勁。」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