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努力鞏固其全球AI強國地位之際,迫在眉睫的勞動力短缺正威脅這個雄心勃勃計畫。
兩個相互衝突的趨勢正在形塑台灣的經濟,而這種緊張關係如何解決,將在決定台灣未來發展軌跡上扮演關鍵角色。
一方面,台灣是全球高科技強國,除了生產世界主要的先進半導體外,也在人工智慧運算製造領域也居於主導地位。
政府期望台灣能進一步將自己定位為全球AI產業的重要樞紐。正如國科會主委吳誠文所說,台灣期望成為「AI之島」(AI Island)。
另一方面,台灣因出生率下降而導致勞動力萎縮,國家發展委員會估計到2028年,台灣勞動力將短缺約35萬人,到2030年這個數字更將上升到48萬人。
受這些勞動力短缺影響最嚴重的領域之一,就是AI產業。
工業技術研究院副總林昭憲指出,根據104人力銀行的研究,台灣每月約有24000個AI相關職缺,並強調六個高度需求的關鍵職位:應用工程師、專業領域應用工程師、數據工程師、AI與數據科學家、AI專案經理,以及AI顧問。
目前,政府有兩條主要途徑來解決AI專業人才短缺問題:一是國際招募,吸引海外專業人才;二是專注於國內人才培育,透過投資教育和訓練計畫來發展本土勞動力。
在招募國際人才方面,經濟部在回覆《TOPICS》的電子郵件中表示,台灣計劃利用其作為關鍵半導體樞紐的全球聲譽來吸引優秀的外國學生。目標是鼓勵這些學生在台灣求學並最終留台工作,幫助解決包括AI在內的重要產業人才短缺問題。
同時,經濟部也與教育部和國發會合作,開發一項旨在吸引優秀外國學生的計畫。在這項計畫下,學生將在台灣大學接受兩年的學習,課程將根據產業需求量身訂做,之後接續四年的工作經驗。政府將支付大學課程設立和學費成本,而生活費用則由參與計畫的企業資助。
經濟部指出,希望每年能培育25,000名國際人才,但也表示計畫仍在最後定案中,目前無法透露將參與計畫的企業。
不過經濟部指出,9月初經濟部長郭智輝與其他高層官員舉行了一場研討會,與各公司代表討論人才培育議題。除了20多個重要產業協會外,AMD、台達電子(Delta Electronics)、英飛凌(Infineon)、微軟(Microsoft)和輝達(Nvidia)等大公司的代表,皆受邀參與討論。
國際人才計畫
在計畫全面實施前,經濟部計劃舉辦定向媒合活動,連結優秀外國學生與台灣企業。經濟部指出,每年有19,000名外籍人士在台灣留學,其中47%因各種原因選擇畢業後留台。
經濟部希望提高這個留任率。
林昭憲也兼具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的身分,他強調,與部分媒體報導不同,外國學生的招募不會侷限於南亞和東南亞國家。
他舉出一個近期的例子,墨西哥索諾拉州(Sonora)對台灣的科技領導地位印象深刻,提供獎學金給30名學生來台灣學習半導體產業。林昭憲指出,政府希望這些學生不僅能獲得技術知識,還能學習中文並融入台灣文化,目標是這些學生未來能加入台灣職場,或返回墨西哥後在台灣企業任職。
林昭憲補充說,一些南美和中東國家「正在討論或正在安排」送學生來台灣。他也指出,台灣年輕專業人才的勞動力池可能會因海外華人社群的新趨勢而擴大,越來越多家長選擇送子女來台灣求學和工作。
在過去幾十年,這些家長通常會鼓勵子女去中國。然而,由於地緣政治緊張升高和對中國的安全顧慮,台灣已成為首選目的地。
作為其他計畫的一部分,經濟部希望外國企業在台灣設立AI研發中心,並確保至少50%的研發人員來自海外,或與台灣大學合作培育人才。
據台灣媒體報導,美國科技巨擘輝達目前正在發展一個包含名為「台北一號」(Taipei-1)超級電腦的研究所。輝達已與經濟部達成協議,保證其規劃中的1,000名工程師中,至少一半將從海外招募,這些工程師主要專注於晶片設計、系統設計和軟體工程,以建立強大的AI團隊。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林欣吾,則強調了外國AI人才來台工作的其他管道——例如台灣就業金卡計畫。該計畫允許專業人士線上申請金卡,無需公司擔保。政府會評估申請者的技能是否符合台灣需求。
金卡持有者可以在台灣自由居住、求職和轉換工作,這對外國專業人才來說是很具吸引力的選擇。
林欣吾也強調了今年啟動的「IC Taiwan Grand Challenge」。這項由國家科技委員會主辦的計畫,旨在發掘專精於IC設計創新和晶片應用的全球新創企業和學術團隊,將這些創新者與台灣產業連結。表現優異的參與者,將受邀在台灣設立營運據點,並獲得資金支持其晶片創新。林欣吾表示:「台灣企業會評估這些人才,決定是否聘用或投資。」
一些外國觀察家認為台灣過於「工廠思維」(factory mindset),意指台灣善於為其他國家生產AI硬體,但尚未在國內日常生活中全面整合AI。林昭憲承認,台灣的優勢在於硬體製造,這既是資產也是限制,「這可以視為軟硬體整合的基礎,也可能是一道障礙。」
他也補充,這種專注於生產的傾向,可能阻礙了AI驅動創新在台灣社會的廣泛應用。
林欣吾則表示,就AI而言,台灣最大的不足之一是高科技領域以外的企業和專業人士,並未運用AI來提升營運。「我們需要所有產業、大多數企業都具備AI能力,無論是製造、生產、產品開發還是行銷,AI都是一個提升效率的強大工具。」
就經濟部而言,正透過各種計畫積極推動專業人士的AI培訓。今年的其中一項努力是與亞馬遜AWS(Amazon Web Services)和微軟的合作。
微軟在其網站上表示,其願景是「實現AI民主化,讓每個個人和組織都能應用AI,並從中受益」(to democratize AI so that every individual and every organization can apply AI and benefit from AI capabilities)。
8月初,這三個組織在台灣共同啟動了一項培訓計畫,旨在為各行業的專業人士提供基礎AI技能。首批課程在台南和台中舉行,重點關注AI在製造業的應用。該計畫特別針對化工、紡織、機具、自行車和鋼鐵等產業的企業。
到8月底,已有300名參與者完成培訓,這標誌著台灣在各產業整合AI方面邁出重要一步。
目前,經濟部也正與微軟和台灣人工智慧學校(Taiwan Schoo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合作,開發專門針對服務業、中小企業和跨國公司的AI教材。經濟部表示,政府將補助希望為員工提供內部AI培訓的企業,進一步支持AI技能在台灣各產業的整合。
林昭憲表示「這裡有許多公私部門的合作,有許多獎勵措施鼓勵產業在學術界或工研院學院(ITRI College)的支持下提供在職培訓。」
同時,教育部也正在推動從國小、中學到大學各級教育的AI技能發展。為展現這項承諾,政府在今年5月任命葉丙成為教育部政務次長,他是台灣大學的AI專家,曾任該校創新設計學院副院長。
林昭憲表示,台灣的年輕世代比前幾代更具創造力,也具備在AI相關領域茁壯所需的思維方式。他指出,這一代人能夠自在地結合數位技能與人文素養,這是從事AI工作的重要特質。
林昭憲分析,台灣的公立學校系統橫跨從小學到中學,是一項重要資產,使教育普及且負擔得起,並為STEM教育(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奠定紮實基礎。教育部積極為中小學生推廣各種AI相關課程和競賽,進一步鼓勵學生及早接觸AI並從小培養人才。
教育部在國內培育AI人才的最顯著例子之一,是在9月初宣布成立的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w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llege Alliance)。這個聯盟允許學生跨校修習AI課程並取得教育部認可的證書。該部希望這些證書將成為產業招募人才時的重要資格證明。
此外,該聯盟也旨在促進大學間的合作,進一步提升台灣的AI教育與研究。
有25所大學加入了這個聯盟,並於今年秋季正式對學生開放。然而,在初始階段,該計畫主要由台灣大學、清華大學和成功大學實施,其他院校將在之後加入。
該聯盟將提供四個專業課程:AI探索與應用、AI產業應用、AI與自然語言處理,以及AI與視覺科技應用,為學生提供廣泛的AI教育機會。
經濟部也正在推動輝達與台大、清大和陽明交通大學的合作,建立培育碩博士生AI研發人才的課程。這項計畫旨在為高階學生提供推動AI創新所需的技能,進一步鞏固台灣作為全球AI產業領導者的地位。
根據《Taipei Times》引述台大行政副校長的報導,輝達與台大的合作已超過十年。一年多前,輝達捐贈新台幣5000萬元支持該校發展AI研究中心,進一步強化這個長期合作夥伴關係,促進AI研究和教育的發展。
上述這些合作,加上台灣在AI教育和人才招募方面的廣泛計畫,對解決國家的勞動力挑戰至關重要。通過在國內外培育人才,台灣已做好準備填補人才缺口,並鞏固其作為全球AI領導者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