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地緣政治考量下,台灣正努力建立軍事和商業兩用的無人機製造能力。
近二十年前,一位台北的房地產開發商冒險投資了一家無人機開發的新創公司。這家名為智飛科技(Taiwan UAV)的公司,成為了台灣第一家本土無人飛行載具製造商。
最初,投資這個項目的遠見企業家們一直虧損,直到最近,這項投資終於開始獲利。從烏克蘭戰爭汲取教訓後,台灣政府增加了無人機的採購,用於廣泛的情報、監視和偵察(ISR)任務,同時也創建低成本、高效能的無人機群,應對潛在的中國攻擊。
雖然像美國MQ-9「死神」(Reaper)這樣的大型無人機的開發,仍由國有的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和漢翔航空工業負責,但台灣官方的無人機開發計劃在2022年,首次擴大到包括民間企業作為主要承包商。
這個軍民兩用的無人機計劃,獲得了經濟部的研發補助和國防部的採購支持。去年12月,國防部啟動了一項大規模生產計劃,投資71億台幣用於生產陸基和艦載無人機。
儘管無人機在軍事和商業用途上日益增加的重要性早已被認可,但今年無人機在台灣的政策重要地位更上一層樓。在5月的就職演說,賴清德總統甚至承諾要將台灣打造成「無人機民主供應鏈的亞洲中心」。
這些發展的背景,是全球民主國家政府擔心中國軍方可能能夠入侵來自中國供應商的任何無人機——因為對戰場影響最大的小型、低成本無人機,絕大多數都是中國製造。根據市場研究公司Drone Industry Insights的資料,僅中國無人機製造商大疆,就控制了全球四分之三的消費級無人機市場。

智飛科技國際策略與營運執行長黃志陞表示:「台灣政府看到了無人機對現代戰爭的重要性,並擔心中國的海上封鎖可能會突然切斷台灣獲得無人機零件和組件的供應。我們從直升機型無人機,轉向垂直起降(VTOL)無人機、完全消除我們無人機中中國製造零件的戰略,現在正獲得回報。」
垂直起降無人機使用直升機式旋翼起飛和降落,但由於有一對固定翼,可以像飛機一樣飛行。這種設計使它們能夠在沒有跑道的情況下起飛和降落。此外,固定翼提供了更強的續航能力,因為使用機翼飛行比單純使用旋翼更加節能。
智飛科技報告稱,其汽油動力垂直起降無人機可以實現8小時的飛行時間。這種能力使它們能夠繞台灣飛行數圈、或到達鄰近國家而無需加油。最高速度為120公里/小時,最高飛行高度為4000公尺,再加上能夠抵抗台灣海峽強風的能力,這些無人機將特別難以被敵人擊落。
這些無人機的雲台系統(一種可繞軸旋轉的支撐裝置)採購自拉脫維亞,結合了光學鏡頭、熱感應器和穩定器。它具有自動追蹤功能,可以鎖定3公里外的目標並進行監視。
公司目前的無人機型號最大載重為2公斤——不足以攜帶大量爆炸物。然而他們正計畫要將這些型號升級為所謂的「自殺式無人機」,能夠瞄準並癱瘓敵方軍艦的通信系統,讓它們成為海上的活靶。
黃志陞:「台灣在電子和機械方面非常強,在科學園區有完整的供應鏈集群,這意味著它具備成為全球無人機產業巨頭的一切條件。」
引擎,最初是台灣無人機的一個瓶頸。黃志陞表示,公司原計劃用澳洲製造的引擎替換中國製造的引擎,但發現成本會增加20倍,最終公司在合作夥伴的幫助下,並通過招募曾在台灣機車產業工作的資深工程師,成功開發出了自己的汽油引擎。
去年12月,智飛科技成為第一家通過國防部嚴格長航時無人機飛行測試的製造商,目前是僅有的兩家公司之一,正在競爭台灣海軍尋求的96架情報、監視和偵察用無人機(ISR-UAVs)合約。
黃志陞表示,台灣無人機贏得了這個投標,他宣稱公司的固定翼垂直起降無人機優於唯一剩下的競爭對手的直升機式無人機。
非軍事任務
無人機業務的收入不僅限於國防合約,智飛科技最早的項目是為環境部進行海洋污染監測,這個項目一直持續到今天。
台灣無人機的業務組合還包括監控台灣海峽非法油品交易、在複雜地形搜尋失蹤人員以及檢查基礎設施等應用。雖然操作員通常只需要基本培訓,但在某些情況下,根據無人機的重量,可能需要特殊認證。

黃志陞說:「我們希望政府能簡化法規。目前,我們總是需要從軍方和民航局等幾個不同政府機構獲得授權,才能進行飛行測試。」
另一家向客戶保證不使用任何中國製造的敏感元件或軟件的台灣無人機製造商,是位於台南的奧榮科技(Avilon Intelligence)。從飛行控制到雲端系統,所有產品都是自主研發。
奧榮科技的電池供電多旋翼無人機,目前專門用於非軍事任務,包括森林監測、天氣觀測和電力塔維護。
奧榮科技的電塔維護方法與傳統人工檢查形成鮮明對比,後者讓工人面臨高危險性。奧榮科技司利用高倍率攝影機,仔細觀察塔架結構和電力設備,例如線纜和絕緣體等,能夠詳細分析潛在的損壞或腐蝕問題。此外,還能用熱成像鏡頭分析因接觸不良或設備損壞造成的溫度異常。

奧榮科技執行長周明哲表示:「我們也看到太陽能發電場遠程檢查的巨大商業潛力,傳統派遣持證檢查員的方法成本高昂,而外國投資者可以使用我們的無人機和基於雲端的軟體,經常性檢查發電場的熱點損壞與電力設備老化情況,無需親自來台灣。」
周明哲補充說,奧榮科技的系統能夠對跨縣市的大型工廠和倉庫進行即時檢查,這些若使用傳統方法(如人工搭建高腳架)進行集中管理很具挑戰性。此外,其系統還用於執行庫存檢查和計算貨架存儲空間。
儘管有商業使用的潛力,周明哲表示,商機仍主要來自政府,因為私營部門由於價格考量,仍傾向於接受中國製造的無人機。
周明哲說:「不幸的是,像我們這樣的中小型公司很難進入政府採購業務,所有大合約都給了大公司,而這些大公司通常只是作為系統整合商,將分包合約外包給零件供應商。如果政府認真要從無人機供應鏈中淘汰中國製造的零件並建立本地競爭力,需要更多的變革。」
據報導,一些競標政府合約的台灣無人機產品,僅僅是用其他企業產品重新貼牌,而另一些公司甚至購買中國產品,在第三國重新製造,然後冒充外國型號參與測試。
一位要求匿名的知情消息人士告訴《TOPICS》雜誌:「有些公司用在國外重新製造的仿冒中國無人機參加飛行測試。當政府作為主要客戶,但制定的規則與國家目標不一致時,供應商就會為了公司利益而鑽漏洞,破壞國家的無人機戰略。」
8月16日,國防部發布的一段影片引發了類似的指控與討論。影片中一名軍人正在焊接一個標誌類似中國無人機生產商Diatone Innovations的晶片——他在一個本應是台灣努力從軍用無人機中排除中國零件的無人機原型中,使用了中國製造的晶片。
然而國防部澄清,影片中無人機僅是用於「概念驗證」的「原型機」,與台灣正在進行的自主開發軍用無人機計劃無關。不過,國防部並未確認該晶片是否確實為中國製造,也沒有詳細說明這個原型機與主要無人機開發計劃的脫鉤情況。
關於賴清德總統承諾將台灣打造成「無人機民主供應鏈的亞洲中心」,目前晚入局意味著仍然高度依賴進口。這一點在6月份變得明顯,當時美國批准了一項價值3.6億美元的對台軍售計劃,其中包括約1000架無人機,包括美國製造的「彈簧刀」(Switchblade)自殺式無人機,這種武器能夠自行飛向目標並在撞擊時爆炸。
新加坡國防與戰略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許烯麟(Collin Koh)警告,台灣在完整軍用無人機的海外市場中,將難以站穩腳跟。
許烯麟說:「幾十年來,台灣擁有相當不錯的國防工業,有著強大的科技基礎,並以其世界級的晶片產業為證。但在這幾十年中,儘管宣傳擁有合理範圍的陸、空、海系統,台灣並沒有成為武器出口國。」
新興的無人機產業,能否改變這種情況呢?許烯麟說:「我認為台灣國防產品——包括無人機的主要用戶可能仍將是台灣軍方和執法機構,特別是海巡署。更有可能的是,台灣會與外部各方進行國防相關的研發合作,但會保持低調,避免引起『某個鄰國』的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