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美國商會與美國在台協會舉辦的 2024 台美病患醫療創新論壇當中,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密切關注心血管健康。署長強調擴大使用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的深遠益處,尤其是針對不適合傳統手術的患者。

TAVI 是一種創傷較小的手術方案,進行方式通常是透過鼠蹊部的小切口插入導管。藉由先進的成像技術輔助,導管通過血管到達心臟,將預先裝在氣球上新的生物瓣膜精準定位在原狹窄的瓣膜內,讓支架進行擴張後完成置換。此方法手術時間較短,感染風險較低。
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系主任謝宜璋教授指出:「患者通常在幾週內即可恢復正常活動,不像心臟開胸手術後需要幾個月的恢復期。」如此快速的恢復,也減低長時間住院和術後護理對醫療系統所造成的費用和負擔。
目前,優化的TAVI 手術更能幫助患者的自我照護:95.8% 接受 TAVI 的患者能夠回家或自行照護,而傳統外科手術主動脈瓣膜置換術患者僅 73.1%。
像 TAVI 這樣的技術現在正持續進化,變得能夠更早治療患者,有機會逆轉或預防心臟衰竭(HFrEF)和腎臟病——腎臟病也是健保署的主要財務負擔之一。TAVI 已經在各種手術風險類別中展現出卓越的效果,現在其益處也擴展到更廣泛的患者群體,包括低風險和年輕患者。

「實證顯示 TAVI 適用於所有手術風險患者,包括相對年輕的老年人,至 65 歲皆可適用。」謝醫師表示。「我們很高興健保署在2021年決定開放TAVI手術有條件給付,幫助更多患者。」
謝醫師引用近期一項美國研究,進一步強調這項益處。該研究分析並比較老年人無償工作的價值與 TAVI 治療費用,發現以 TAVI 治療患者可產生 395% 的報酬率。
全球指南持續擴展,讓更多患者能使用 TAVI,該術式亦扮演著持續推進心臟手術進化的角色。隨著手術技術的進步和適應症的擴增,TAVI 為台灣及其他地方的患者帶來希望、提升生活品質。
愛德華生命科學台灣總經理任艾克(Erik Ramp)指出,在台灣,祖父、母扮演撫養和教育孫輩的要角,藉此強調 TAVI 對社會有著無法量化的益處。
「在台灣,身為在職家長,我們仰賴長輩的幫忙,來平衡出差和長時間工作的需求。」任艾克說。「治療這些老年患者,可以帶來我們未必能夠立刻看到的巨大助益。」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 歲(含)以上人口超過 20%,預計隨著主動脈瓣狹窄和其他與年齡相關的心臟病狀況增加,對 TAVI 等治療方式的需求也會上升。在心臟病已成為主要死因的時代,業界普遍認為有必要廣泛採用相關治療方法。
健保署新的策略是將更多資源投入”疾病前期防治”。「我們知道治療心臟瓣膜疾病有助於預防收縮性心臟衰竭,而心臟衰竭是健保和醫療體系的一大成本負擔。」任艾克表示。
他進一步指出:「愛德華生命科學公司總是深切致力於治療結構性心臟病,或者,更直白地說,心臟瓣膜及相關結構的疾病。」
六十多年來,愛德華生命科學對心臟照護的承諾始終堅定不移。該公司專精於人工瓣膜,引領創新,尤其為 TAVI(又稱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的開發和精進引領變革,為全球患者改善健康。
在七月,愛德華透過策略性收購體現其深切投入,擴大了產品組合,納入結構性心臟病和心臟衰竭產品。愛德華現在不僅能夠滿足更多主動脈瓣膜逆流、二尖瓣閉鎖不全和心臟衰竭患者的需求,也將成為在全球為患者提供救命技術的領導者。
愛德華生命科學持續致力於在心血管照護領域挑戰探索更多可能性,並且針對深刻影響患者護理和醫療系統永續的技術和治療方式帶來關鍵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