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掀起的綠色革命方興未艾,能源供給可望更清潔、更安全。
台灣地理位置橫跨北回歸線,善用日光充足的優勢,發展出太陽能產業。再加上能源安全與自主、環境保育、經濟成長等其他效益,推動太陽能的理由不言可喻。
拜矽晶片製程效率提升之賜,太陽能在過去20年尤其迅速崛起,成為席捲全球、最寧靜的能源革命之一。跟傳統能源不同的是,太陽能沒有冒濃煙的高塔,不見巨大的旋轉風機葉片,也不會產生放射性廢料,反而是黑色低調的太陽能板逐漸出現在屋頂與大片非耕地,為人們供電。
「全球掀起一股再生能源趨勢,希望在經濟與環境之間取得平衡,降低依賴溫室氣體排放量高的傳統化石燃料。」新加坡再生能源公司韋能能源(Vena Energy)的公關經理李凱利(Kerry Li)表示。台灣乘著這波無聲的太陽能浪潮,期許降低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亦力求提升能源安全與因應氣候變遷問題。
曾是台灣能源組合重要一環的核能發電,如今正在逐步退場。台灣剩餘反應爐預訂於2025年除役,只留下國立清華大學校園內的一座微型研究用反應爐。過去,各界視核電為理想又具成本效益的發電方式,但如果考量燃料成本、電廠除役、核廢料處理、土地再利用等因素,再加上外部、社會與營運成本,核電已不再受到青睞。
過去幾年,台灣成功吸引了太陽能相關企業前來投資,總公司位於美國丹佛市的再生能源投資公司寰宇太陽能(GSSG Solar)即是一例。該公司新市場主管申菲德(Brandon Shenfield)深信,太陽能是傳統能源的另一個選擇,而且成本較低。
「太陽能在台灣尖峰用電時段供電,也就是需求幾乎超過供給的時候,導致電力公司的備用容量偏低。」他說。
申菲德指出,核電與煤電都屬於基載電源,無法被太陽能電廠的發電量一比一取代。然而,若在電網進行平衡,則可降低對常備基載電力的需求,因為基載電力往往無法切實因應尖峰需求,或不合經濟效益。
儲能方案
2022年3月,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發表目標遠大的淨零路徑,計畫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在2050年前達40到80吉瓦(GW)。台灣政府亦預計,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在2025年前可達20吉瓦。
根據經濟部能源署的能源統計月報,截至2024年6月,台灣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將近13.4吉瓦。其中,屋頂型裝置容量達8.4吉瓦(約63%),且在2024年3月提前達到設定的8GW目標。
隨著台灣的太陽能板裝置數量增加,雖然得以因應尖峰需求,但仍舊面臨重大的儲能考驗,導致這些時段產生的電力不易供日後使用。隨著電池技術不斷演進,能量密度、壽命與成本效益迭有改善。主導儲能市場的鋰離子電池,近年受惠於規模經濟、技術進展與製程效率提升,價格已大幅降低。
「當太陽光電在正中午達到高峰發電量時,總發電量可能超過需求量,週末與假日尤其如此。」儲能產品服務供應商富安能源(Fluence Energy)資深業務開發主管赫索貝克(Bo Hesselbaek)說:「電池儲能系統有助於台灣將太陽光電挪到當天稍晚使用。」
儘管台灣最大的能源需求來自北部,但最適合發展太陽能的地點在南部。更麻煩的是,在地電網與和南北主要輸電幹線都存在輸電限制。要降低在地電網限制,可將電池儲能系統整合於太陽能發電廠,白天充電、晚上放電。
「電池儲能系統切換充放電只要幾毫秒到幾秒的時間,可達到頻繁的充放電週期,符合太陽能發電的間歇特性。」富安能源業務開發經理盧吉娜說。
相對於獨立型太陽光電系統,電池儲能系統與太陽光電的整合程度取決於幾個因素,包括發電組合、電網配置、地理位置、成本等。在台灣還必須考量一個關鍵因素:太陽能板的設計必須能夠抵抗惡劣氣候。
能源管理系統可分獨立型儲能系統與光儲結合系統兩種,各有優點與應用面。獨立型儲能系統旨在從電網或其他電力來源儲存電力,以供日後使用。這類系統可提高電網穩定性,在停電時提供備用電力,且能夠管理能源成本,因為系統能在低電價時段儲存電力,在高峰時段放電。獨立型儲能系統能夠與各種能源整合,包括傳統化石燃料與再生能源,因此更有彈性,能夠適應不同的能源基礎建設。
另一方面,光儲結合系統將太陽能板與電池儲能裝置整合為一,打造出更永續的能源解決方案。這類系統可以直接捕捉太陽能,儲存下來,以供夜間或陰天等陽光不足的時候使用。光儲結合系統降低對電網的依賴,亦以再生能源供應穩定電力,進而提升能源消費者的自給自足率。此外,這類系統蘊含龐大的環境效益,能夠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亦有助於推廣清潔能源。
獨立型儲能系統通常相對簡單,可部署於更多元的場景,反觀若要優化再生能源的優勢、提升能源自主,光儲結合系統尤其具吸引力。選擇何者,取決於能源需求、基礎建設與環境目標。但兩者都在能源轉型扮演關鍵的角色,有助於開創一個更具韌性、更永續的能源未來。
盧吉娜指出,光儲結合系統的充放電反應能力迅速,因此能夠提供重要的電網服務,例如頻率調節與電網穩定。這類系統調整輸出的速度比其他儲能技術快很多。
「電池儲能系統的往返效率通常高達85%,儲存與調度太陽能的過程損失極少能量,進而將營收潛力最大化。」盧說。
所謂太陽能電池儲能系統的往返效率,是指電池放電與充電能量的比例,衡量電池充放電的效率。往返效率高,代表充放電過程因熱量產生、內部阻抗與其他低效率因素而損失的能量更少。
氣候考驗
無庸置疑,台灣政府與企業有能力、亦有熱誠拓展太陽能,但這個產業仍舊面臨諸多挑戰。其中一個重大障礙是吸引人才。
「台灣半導體產業對專業電力工程師的需求很高,導致人才競爭激烈。」韋能能源的李凱利說:「這些人才很重要,有助於擴大太陽能產業。太陽能產業必須吸引與培育人才,產業才能成長。」
李凱利補充道,韋能能源與國內大學電機系合作,提供實習計畫,以期培養人才,並為產業的永續營運發揮貢獻。
其他挑戰包括缺乏適合興建商業太陽能發電廠的土地,原因例如許可證取得過程繁複,地形是否合適也是問題。台灣的電網也有待升級,才能容納再生能源。此外,業者目前無法就擬議工程直接跟在地社區與環境團體溝通。
「我們在所有的再生能源工程都優先考慮環境保護,藉此降低衝擊,同時推動企業社會責任與經濟發展。」李說。
所有高階太陽能板(又稱模組)的標準保固期為25年,顯示產品生命週期比其他裝置長許多,許多太陽能公司通常以30年評估待潛在工程價值。
在台灣購買模組,都必須向環境部管理的基金支付回收費用。回收基金確保太陽能模組遵循循環經濟模式,零組件在生命週期結束時再利用或降級再造。「有鑑於台灣目前安裝的太陽能裝置容量相對較少,回收機制還在萌芽階段。隨著市場擴大,回收解決方案也會增加。」申菲德說。
台灣的每個太陽能模組都有一個製造序號,回收過程中會重新檢查,確保適當處理。「太陽能板的生命週期結束時,回收率約達95%。」韋能能源的李凱利??說。太陽能板拆解後,矽、銅、鋁、塑料與玻璃等關鍵原物料會經過回收與再利用,接著重新進入生產鏈,在全球市場創造新的經濟價值。
台灣已落實多項再生能源相關法規,以2009年首次頒布並數度修訂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為依歸,旨在推廣再生能源,包括保證20年內太陽能電價固定的上網電價制度(feed-in tariff),亦對再生能源憑證訂有規範,以及明訂政府扶植相關研發工作。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包含幾項促進太陽能發展的關鍵規定。除了上網電價制度之外,該條件還設定具體的裝置目標、提供補貼、確保優先併網、要求太陽能設備的標準與認證,旨在提高太陽能裝機容量、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並促太陽能技術進展。
然而,業界人士認為,要成功採用再生能源,台灣需要制定更多法規,確保各個環節運作順利,包括規劃、融資、安裝核准、太陽能板生命週期結束計畫等。
「發展太陽能的過程中,在某個時間點必須針對土地如何適當使用做出決策,才能滿足人口的能源、食物與住房的需求,同時尊重自然生態系統與開放空間。」寰宇太陽能的申菲德說。這個對話的層面錯綜複雜,需要考量到台灣的國家利益與目標,也要有地主、農民、漁民與在地鄰里的支持。他補充說,明確的國家目標有助於這段過程。
倘若過程不明朗,相關企業可能難以因應太陽能板安裝的監管與核准流程。富安能源業務的盧吉娜表示,受限於嚴格法規與詳細的行政要求,這些流程可能很複雜。加強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跨部門溝通與協調,將可大大促進落實再生能源的目標與政策。
申菲德指出,在任何市場發展太陽能,明確的法規都是關鍵。「隨著台灣太陽能市場加速發展,明確法規將可進一步催生以規範為基準的太陽能生態系統,這點是我們的投資考量重點。」他說,寰宇太陽能過去10年以外資身分持續活躍於日本市場,正是因為產業有明確規範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