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造訪彰化沿海踏上生態之旅,遊船駛過離岸風機和漁船。由於離岸風機發揮人工魚礁的作用,白海豚數量增加,生氣蓬勃。你回到岸上享用海鮮,餐廳裡,你看到離岸風電技師和漁民在忙碌一天後共享餐食、放鬆身心。
這本是三年多前就應實現的場景,卻因彰化港的嚴重延誤而耽擱多時。
2014 年,彰化港被規畫轉型為雙用途港埠,扮演產業與社區共榮的典範,吸引日、韓、越南等國家將彰化視為離岸風電與傳統漁業雙贏的指標。開發商鎖定彰化港作為運維專用港,吸引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投資近新台幣 4 億元,打造運維基地。漁民對彰化港也抱有高度期待,它將是當地首座不受潮汐時間影響的港口,可供隨時出海作業。彰化港不僅是一項基礎建設,更攸關再生能源及地方發展。
儘管有著美好願景,彰化港開發卻困難重重。自 2017、 2018年獲政府補助以來,彰化港遭遇在地統包商破產和多次流標,導致大幅延誤。原定開放時程延遲了三年多,導致風場運維效率低落。開發商被迫仰賴臨時運維方案,在台中港租賃額外空間,導致成本增加、效率降低,嚴重影響發電量和經濟可行性。
CIP 的運維基地設計旨在確保高效運維。該基地距港口僅 50 公尺,運維船就停泊在基地正前方。基地可容納運維團隊百餘名人員,並可安全儲放備用零件及設備。可惜這些優勢都未按原計劃實現。
「從彰化港到風場只要 30 分鐘,從台中港則至少要 2 小時,」CIP區域總裁許乃文表示。「想想運維延宕而導致的綠電發電損失,還有時間和金錢的額外成本。」
許乃文指出,台電離岸一期風場也彰化港延宕而蒙受許多財務損失。「我們盼望新政府將此問題視為扭轉局面、加速能源轉型的機會。」
2018 年地方選舉後,彰化對綠能政策推動力道出現變化,導致相關專案遭到延遲。而中央和地方政府目標不一致,更無助於解決延宕問題。
隨著風場陸續開始營運,彰化縣必須在今年夏季前確定開港時程,並啟動營運單位招標。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順暢溝通也非常重要。「這不僅是為了留住國際投資,也是為了保障在地漁民的權益」許乃文指出。
即使彰化港開港,仍有尚待克服的挑戰。運用直升機進行風場運維是國際產業標準,船隻在強風大浪下可用性降低,直升機則不受相關限制,使風機維護能夠持續,將停機時間減至最少。
「我們希望部署更多工具,達成更有效率的營運,遵循國際實務」許乃文說。「直升機服務不僅有助穩定綠能輸出,更是一個提供高薪工作機會、新設備供應和提升安全標準的產業。」
此項服務需要明確的許可程序,以及廠商間的良性競爭。只要凝聚行動力,擦亮最初願景,彰化港仍能成為亞洲離岸風電運維典範,達成能源轉型與在地產業的雙贏。
「彰化港不僅是一項專案,更展現我們的韌性,」許乃文說。「讓我們將挑戰的洪流轉化成機會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