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峰會排除台灣,全球氣候行動扣分

At COP28, held late last year in Dubai, Taiwan's flag was nowhere to be seen.

台灣長年爭取站上氣候舞台,卻不受認可,不僅反映出外交孤立的現實面,亦埋沒了台灣對全球環境行動的重大貢獻。

「我來自台灣。」在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的小組討論上,台灣氫能與燃料電池夥伴聯盟的執行長林若蓁這麼說。這句話理應只是單純陳述事實,而非政治宣言,但就跟這句話一樣,台灣在全球氣候峰會的角色一言難盡。 

礙於缺乏國際認同,台灣並未正式納入這場聯合國的年度氣候大會。全球195個國家當中,只有12國正式承認台灣,而中國聲稱台灣是中國的領土,持續在國際舞台施壓,進一步將台灣邊緣化。但台灣外交部指出,此舉只會損害全球打擊氣候變遷的努力。 

「因為一個國家的偏見,台灣仍舊無法受邀出席氣候峰會。」外交部去年11月在推特發文:「氣候治理必須多方參與,我們的參與能夠裨益所有人。」 

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指出,台灣被排除在外的國際會議不只是氣候峰會而已。「台灣的外交困境始終都在。」他說:「氣候峰會是聯合國的活動,所以我們在這裡面臨的問題跟在世界衛生大會一樣。」 

台灣是全球製造重鎮,溫室氣體排放量連帶也高人一等。以人口來看,台灣只是全世界第57大國家,但碳排量經常名列全球前20名。黃偉鳴說,台灣政府正在盡全力減碳,希望接軌國際趨勢,卻因為被孤立而面臨重重考驗。 

「全世界每個人都用到台灣製造的半導體。」他說:「台灣正在靠自己解決碳排問題,但大家應該一起合作。問題是我們共同製造出來的,就應該共同解決。」 

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

儘管台灣無法正式列席杜拜氣候峰會,但仍有100多人共襄盛舉,除了黃偉鳴等幾名政府官員之外,還包括像林若蓁這樣的產業代表、學者、社運份子與學生。基於無法以官方身分與會,黃偉鳴與同仁必須透過多家非政府組織的途徑申請。 

資深記者劉光瑩過去曾參與巴黎COP21峰會與德國波昂COP23峰會,但後續幾年覺得出席的效果不大,還把氣候峰會比喻成「非政府組織、政府與企業的大拜拜」。 

「我覺得第一次的經驗最寶貴,因為可以親眼看到社會各環節對氣候理念的堅持,但現在這裡逐漸淪為漂綠和展現善意的場合,看不到行動。」她說。 

劉光瑩指出,會有如此心得,可能是因為她只能參與開放給所有人的綠區,而進不了管制更為嚴格的藍區,那裡才是各國政府代表的談判主場。 

她說,台灣的媒體比其他國家更難取得通行證。今年的COP29峰會將在亞塞拜然巴庫(Baku)登場,她的公司正在申請藍區通行證,她補充說:「真的很困難,不知道跟我們是台灣媒體有沒有關係。」 

COP28峰會的一大成就在於,各國簽下「全球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承諾書」(Global Renewables and Energy Efficiency Pledge)。12月13日,總計118個國家共同宣示,要在2030年前將全球再生能源的裝置容量與能源效率分別提高3倍與2倍。倘若落實成功,全球再生能源產能將在短短6年達11,000吉瓦。 

台灣不只是從官方承諾書缺席而已,更完全不知情。「我們甚至在杜拜聽到官方宣布,才得知這件事。」黃偉鳴說。 

倘若台灣有更多時間考慮這項倡議,有可能成為附加簽署國,或甚至自行承諾表達支持嗎? 

台灣氫能與燃料電池夥伴聯盟的執行長林若蓁

「根據經濟部數據,我們有機會達成再生能源成長三倍的目標。」黃偉鳴說:「我們的再生能源擴產計畫符合國際能源總署(IEA)的建議。我們正在把台灣的風電與太陽能資源發揮到最大,尤其是離岸風電。」 

筆者長期深入報導台灣離岸風電市場,對於再生能源產能可望成長三倍的說法,抱持強烈懷疑的態度,因為台灣的離岸能源發展面臨一些障礙,相關政策似乎停滯不前,也不見進一步推動的努力。 

這讓我不禁要想,如果台灣能夠被納入這個「三倍承諾」,或至少在初期被告知和遊說,是否可為台灣政府帶來國際壓力,更加積極推動再生能源呢? 

這幾年多次參與國際會議的黃偉鳴說,台灣獲得相關資訊與加入相關活動的管道近年愈來愈受限。 

「各國協商時,我們原本還能跟其他非政府組織站在會議室後頭觀察。」他說:「但有次冒出抗議人士對協商官員砸派,就不開放觀察了。」在氣候峰會前幾個月登場、旨在敲定主要承諾與宣布事宜的籌備會議,同樣也加強維安措施。 

事實證明,台灣的外交盟友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支持,讓台灣在氣候峰會有機會增加能見度。「我們很感謝盟友為我們發聲。」黃偉鳴說。在COP28峰會中,台灣能夠在帛琉的藍區國家展館共同舉辦活動,成了分享台灣經驗的難得機會。 

「打擊氣候危機需要全員參與。」帛琉總統惠恕仁(Surangel Whipps Jr.)出席活動時說:「台灣的2,300萬民眾與數千家企業不應該被排除在外。」 

林若蓁(左二)認為,台灣被排出COP等國際峰會,對減碳行動有負面影響。

隨著台灣的邦交國愈來愈少,來自非邦交國的同理支持顯得更為重要。COP28峰會中,有些國家願意發聲,例如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在閉幕全體會議指出,台灣與各國同樣關注本次會議的成果。 

黃偉鳴說,有「理念相近國家」(用以形容認同台灣努力的非邦交國)的官員以官方身分提及台灣,意義相當重大,「這代表台灣在世界各地還有很多朋友。」 

林若蓁當初受邀參與COP28峰會的座談會,分享與台灣氫能夥伴聯盟努力的成果時,她毫不猶豫答應。「這是很好的機會,能讓世界看到台灣在做什麼。」她說:「我這次出席無關政治,但我很驕傲地說我來自台灣。」 

林若蓁強調,台灣正在積極推動減碳,但需要各界支持,如果能納入官方排名,將有助於台灣評估減碳進度,鼓勵進一步行動。 

「我們必須付出三倍努力,才能達到與其他人一樣的目標。我們的工廠不能停工,否則全球就會出現晶片短缺。」她說:「可是許多國際機構例如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數據甚至不把我們納入。」 

台灣需要協助,也能提供協助。林若蓁說,她攻讀博士學位時,曾經把其他國家的做法理想化,但經常因公出國後,她才發現台灣也有許多值得分享的優點,例如台灣尤其擅長快速而小規模的生產,也是尖端氣候科技的理想夥伴。 

「台灣人口這麼少,技術卻能做到如此高水準,很了不起。」她說。 

逢甲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學生林佳佑

林若蓁說,她很珍惜在COP28峰會的經驗,尤其是認識了有意思又鼓舞人心的同儕。但對於這個提倡共融與公平的大會還是把台灣排除在外,她仍舊不解。 

「氣候峰會的重點不應只是溫室氣體排放而已,也要推動公平與共融的公正轉型。」她說:「大家尊重多元性別與種族,那台灣人民呢?大家說氣候峰會要促進全球永續,卻奪走我們的話語權。這樣符合氣候峰會的創立宗旨嗎?」 

對於22歲、就讀逢甲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的林佳佑來說,參與氣候峰會讓他大開眼界。「我的研究大多跟水資源和空污有關,能夠接觸到海洋保育這些領域的最新思維,很棒。」他說。 

會期中,林佳佑認識到可能影響未來研究的新方法,也得到建立人脈的寶貴機會。「我在這裡看到許多全球趨勢。」他說:「比方說,台灣對核能的態度非常保守,但我們在氣候峰會中看到許多國家擁抱核能,願意出錢投資。」 

他強調台灣持續參與和學習精進的重要性,還說自己打算繼續參與氣候峰會。「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夠以官方身分參與,相信我們會有更多與世界合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