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加強網路防禦,積極推動後備通訊系統基礎建設及彈性以因應安全挑戰

為減輕自然和人為干擾的影響,台灣計劃加強其海底電纜網絡,並安裝全新後備衛星通訊系統。

本文章譯本由關鍵評論網提供

2023年初,馬祖受到海纜斷纜影響,民眾將近一個月無法正常使用網路。期間馬祖居民唯一的上網方式,是使用由中華電信切換的微波備援系統,連接有限的網路。然而即便有網路,速度卻慢到影片跑不動,發送一般的簡訊也需數小時的時間才能完成。

雖然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4月表示,這起斷網事件是由兩艘中國船隻(分別為漁船及貨輪)破壞了電纜,但從未指責北京政府蓄意為之。

 「如果NCC或相關公司確信中國有意破壞這些電纜,台灣政府必定會公開表明這一點。」律師兼政治風險顧問范恩戈德(Ross Darrell Feingold)說道。「未能這樣處理,代表事件由誰負責無法確定。」

范恩戈爾德也表示,大眾以及美國和日本等重要安全合作夥伴,目前也只能猜測事件究竟是純屬意外或人為,而違規船隻名稱仍是個謎團。

過去幾年,台灣在加強網路防禦方面已獲得重大進展。手段涵蓋增強網路能力以應對不斷升級的灰色地帶活動、積極投資資訊及相關營運技術、為政府機構與特定行業訂定資安準則,並於國防部內額外增設網路部門。

不過,台灣仍需面對因缺乏關注,而導致的數位基礎設施薄弱問題。根據國家通訊暨網際安全中心估計,光是2018年至2022年期間,台灣就發生51起海底電纜服務中斷事件。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烏克蘭首都基輔曾依靠SpaceX的Starlink衛星網路恢復其通訊能力,進而突顯戰爭時期,擁有適應力強大的數位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不過與烏克蘭相比,馬祖斷網事件對政府採取相應策略的影響更大。此後,蔡政府便開始加大力度改善台灣數位基礎設施,並尋找備用方案如加強海底電纜網絡、建立衛星通訊網路等。

認為台灣政府處理慢半拍的人士認為,早在2010年,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的智庫Project 2049 Institute就指出,台灣並沒有像對待駭客威脅那樣,及時地解決資通訊技術基礎設施中的漏洞。

「台灣對海地電纜的依賴,突顯其海底資訊基礎設施的脆弱性……台灣決策者必須做好準備,不僅要防範針對政府和商業計算機系統的駭客攻擊,還需抵禦針對支持電子通訊實體基礎設施的攻擊。」Project 2049 Institute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寫道。

台灣的後備網絡將有助於保持系統運作

另外,該報告也呼籲台灣警惕其海底通訊資產的「意外損壞」和人為蓄意破壞。

就自然災害對海底電纜的損害而言,2006年12月,在恆春半島附近發生的兩次地震就損壞了兩條海底電纜,嚴重中斷台灣、香港、韓國、日本和新加坡的電信服務約一天。此外,該事件也導致中華電信整體通訊量減少50%至60%。

馬祖斷網事件後,《Taipei Times》指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已下令國家高速計算中心在台南建立雲端伺服器中心和互聯網電纜著陸點,並在台中設立後備輔助點,「以增強系統冗餘及安全性」(該項目計劃於2025年完成)。

此外,連接台、日、韓、新加坡的東南亞日本2號電纜(SJC2),預計將於今年完工。據報導,系統營運商決定在淡水和枋山分別建立兩個著陸點,以確保其中一點故障時不會切斷台灣與該系統的連接。

這條總長1萬500公里的光纜系統原訂於2020年完成,然而行經南海的電纜鋪設進度卻因中國刻意放緩許可核發而延宕。根據《日經亞洲》2023年5月報導,在財團提交正式申請之前,還必須取得解放軍的無異議函。報導也提到,中國軍方過去曾要求改道。

備用通信

除了完成海底電纜計畫外,台灣也正在開發後備衛星網路。目前政府雙管齊下透過國家太空中心的BG5低軌通訊衛星計畫(首度自製低軌通訊衛星),以及數位發展部的相關項目增強通訊網路彈性,以便用於緊急應用。

作為數位彈性增強計畫的一部分,去年12月19日,數位發展部曾模擬光纖網路中斷情況,以測試透過切換到中地球軌道(MEO)衛星網路,來維持台北和高雄之間通訊的能力。

據《中央社》報導,數位發展部計劃在2024年底前建立700個熱點、70個低軌道衛星後傳鏈路(backhaul)和3個海外熱點,以增強基礎設施韌性。目前推動該計畫的主要企業包含中華電信和總部位於英國的歐洲通訊衛星集團子公司Eutelsat OneWeb。

《中央社》指出,中華電信取得Oneweb台灣獨家代理權後,將配合數位發展部「應變或戰時應用新興科技強化通訊網路數位韌性驗證計畫」,據了解,將在年底前取得相關許可。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高級產業分析師曾巧靈表示:「發展衛星後備網路的主要挑戰之一,在於台灣目前對國際供應商的依賴,因為我們本身缺乏自主衛星網路。」若計畫順利進行,台灣將於2028年擁有獨立衛星通訊系統,以便進行測試和驗證。

 「衛星網路位於太空中,不太容易受到人為或自然災害的破壞,」曾巧靈說。「它可以作為行動與定點網路的備案。」 此外她指出,國際衛星通訊業者亦可滿足視訊會議、網路電話和其他通訊需求的網速。

 「美國和歐盟等主要國家近期政策也強調,衛星通訊系統之於增強通訊網路基礎設施的重要性,」曾巧靈說。例如,歐盟正在開發的IRIS2衛星網路建設計畫,目的就在於建立一個獨立的衛星通訊網絡,為政府和企業提供安全、有韌性的網路基礎設施。

《數位時代》指出,台灣衛星通訊網路的發展,以及該產業於全球的大幅成長,也將為國內產業提供更多機會。

 「對於台灣企業來說,關鍵可能在於其承包角色,有可能採用Open BOM(物料清單)模型獲利。」《DigiTimes》在2023年11月的一份報告中寫道。「不過,維持這種成長的能力仍需持續觀察。」

 「台灣能夠發展屬於自己的後備衛星網路是一個很好的計劃……中國將試圖切斷台灣與世界各地之間的通訊和網路連線。」曾擔任台灣軍方顧問一職的退休海軍陸戰隊上校、前外交官紐沙姆(Grant Newsham)說。

紐沙姆認為,目前北京已經觀察到「網路」是烏克蘭抵禦俄羅斯入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來勢必也會防止台灣發生類似情況。

紐沙姆表示,衛星網路的防禦可行,不過「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有鑑於中國在反衛星和太空戰方面的進步,台灣可以依靠美國和其他自由國家在這方面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