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和鬼故事並沒有阻止東南亞餐廳在歷史悠久的購物中心周圍發展,也因此創造了文化和美食的新融合。
本文章譯本由關鍵評論網提供
2023年11月中旬,台中中區成功路發生火災,不禁讓民眾想起90年代中期摧毀多間建物的連串大火。1995年台中西區的衛爾康餐廳發生嚴重火警,導致64人死亡。事件後續除了對店主處以巨額罰款,包含時任台中市長林柏榕在內的幾名官員也遭到彈劾或停職。
大火過後當局迅速採取行動,確保不會再發生類似事件影響其他娛樂和休閒場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子便是中區東協廣場(舊稱第一廣場),該建築物是一間由臺灣大道一段、繼光街、成功路及綠川西街包圍的綜合性休閒娛樂中心。
長期以來,這座建築一直被視為火災隱患,當時報導稱由於實施了更加嚴格、昂貴的安全要求,導致企業紛紛撤離。有趣的是,第一廣場就建在台中第一市場的舊址上,而第一廣場建於1908年日治時期,於1978年毀於祝融。
台中本地人、城市探險家朱書漢在部落格「寫作中區」上寫道:「有關幽靈船和自殺的都市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間接造成光顧這些場所的人數減少。」朱書漢的部落格記錄了廢棄建築和鬧鬼的故事,而這些根深蒂固的迷信更是讓該地區在許多台灣人心中成了名副其實的鬼城。
「幽靈船」的傳說始於火災後,民眾宣稱自己在衛康爾餐廳看見大火受難者乘坐的幽靈船,停在空中滯留不去。同樣的傳聞也發生在第一廣場,儘管幽靈船為什麼在這些地方航行的說法只是眾人的猜測,恐懼還是在社區中蔓延開來,不僅趕走了顧客,也導致該區房產交易或租賃受阻。
「這裡的大多數(台資)店面都有好幾代歷史。」陳惠南表示。他在成功路(俗稱中藥街)20弄的路口處開了一家茶行。「第一市場關閉後,台灣人不想在這裡建立新事業,但東南亞移民不在乎,因為他們不知道也不關心歷史。」
2002年,由於台中高鐵站的建設案,數千名泰國移工被招攬至當地,進而改變了這個社區的命運。第一廣場及其周圍的小餐館因價格便宜、位置便利,滿足了這些新興勞動力的需求。越南、菲律賓和印尼人也很快追隨泰國人的腳步,建立起自己的餐館、酒吧和夜總會。隨著第一廣場的復興,台中市政府網站更稱「這片被遺忘的地區終於再次繁榮」。
然而,故事在2005年發生轉折。另一場大火吞沒了以「飛碟旋轉餐廳」而聞名的金沙百貨。靈媒稱在這次事故中死亡的4位受害者,使幽靈船集齊了啟航將亡魂帶離世界所需的人數限制。另一個荒謬的說法則是,金沙百貨一位經理的生日與衛爾康餐廳火災的日期有某種不吉利的關聯。然而,隨著台灣人漸漸對該都市傳說無感,第一廣場周圍的社區又再度迅速恢復活力。
小菲律賓
2010年,隨著東南亞購物和美食中心在第一廣場二樓開業,情況出現轉機。為了應對不斷湧現的多元移民社區,時任台中市長林家龍在2016年宣布將購物中心重新命名為東協廣場。同年,倡導移工權利的NGO台灣國際勞工協會於該商場成立了台中分會。
東協廣場及其周邊地區最引人注目的是多元文化的構成。雖然現在許多城市都有規模可觀的少數群體聚落,卻沒有一個如東協廣場如此多元,從菲律賓、印尼、越南到泰國餐廳都有。
「我從來沒聽說過幽靈的事。」2003年從菲律賓來到台灣的喬伊(Joy Chang)說道。「我們在這裡開店,是因為這裡離東協廣場很近。」
喬伊表示2008年嫁給台籍丈夫前,自己是一名工廠工人,但一直有想開一間餐廳。2013年,喬伊在第一廣場北邊入口的正對面開了名為St. Francis Square的餐廳,藉此機會她意識到菲律賓人正在該區活躍發展。
St. Francis Square提供的是典型的菲律賓菜,包含以肉類為主的燉菜,如阿多波(用醬油、醋和大蒜燉煮的豬肉)、家常燒肉(一種以豬肉肝臟、番茄和馬鈴薯製作的菜餚),以及一種以番茄作為原料的燉牛肉(beef calderata),不僅味道濃厚還有一點辣度。雖然「calderata」一詞在西班牙文中僅代表燉菜,然而其名稱實際上源於「caldera」,意思是「大鍋」。因為這種以鍋子烹飪的料理方式曾在西班牙殖民時期被引入菲律賓,此外西班牙也曾在統治台灣時嘗試引進。
另外,對於喜歡脆脆、鹹鹹點心的人來說,炸五花肉(chicharrónes)則是完美的啤酒下酒菜。這道料理同樣起源於西班牙,在拉丁美洲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在餐廳門外,喬伊的員工正在為美味的菲式茄子煎蛋(tortang talong)做準備。茄子碳烤後帶有煙燻味,隨後被搗碎、壓扁並沾上麵糊放入平底鍋煎,最後配上客人選擇的調味品,這道料理便完成。另外,傳統的茄子煎蛋是一種簡單的早餐或早午餐,此外也有一種豪華昇級版的菲式料理「rellenong talong」,則是塞滿肉類、海鮮或蔬菜。
另一方面,被稱為菲律賓國民沾醬的香蕉番茄醬(banana ketchup)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調味料。近年來,由於食藥署的新規定明確禁止在香蕉番茄醬中使用的糖精,該醬料變得難以獲得。(如果你能想到任何含有香蕉的台灣醬汁,請讓我知道!)
談到社區的多元文化構成時,喬伊認為儘管不同群體之間存在競爭,整體上仍融洽相處。(競爭感通常存在於菲律賓人與印尼人在國際賽事中的較量,例如菲律賓人就以多次在環球小姐比賽中獲勝而自豪)。
越南新年美食
在不到20公尺遠的成功路和繼光街路口,是移居台灣20年的Phạm Tuấn Anh經營的數家越南餐廳之一。該餐廳在二樓設有卡拉ok,是慶祝特殊場合的熱門場所。走到對面,則是Phạm擁有的另一間餐廳,外部設有販賣以香蕉葉包的粽子的攤位。
其中一個顯著的例子是「bánh tét」,這是一種傳統上在越南農曆新年(Tết)期間供應的圓筒粽。圓筒粽名稱中的「tét」經常被誤會是指節慶,不過它的正確意思應該是「劈開」,指的是它通常被切成類似瑞士卷的薄片作供應。
圓筒粽可鹹可甜,雖然在越南農曆新年吃到的多半是水煮製成,但Phạm的攤位選擇以油炸的方式,讓圓筒粽多一層香脆的口感。圓筒粽每片50元,其內餡含有份量十足的肥豬肉,可視為是一種便宜、美味又能填飽肚子的小吃。Phạm表示:「雖然人們通常在新年期間食用圓筒粽,但我們也會在其他時間出售,有些越南人無論何時都想吃到家鄉味。」
一位在台北販賣越南美食的小販指出:「在台的越南移工會回家過傳統新年,但在離開前他們也會想和台灣同胞一起慶祝,所以很多餐廳在新年前就會開始提供這道菜。有些人甚至會自己做,然後和朋友分享。」
另一種酥脆的美食「bánh xèo」,是一種由米粉和薑黃製成的煎餅。其成分、大小和內餡雖然會隨地區改變,但基本配備如新鮮小黃瓜以及越南綠葉蔬菜(泰國羅勒、薄荷和紫蘇)皆大同小異。
印尼的多種風味
若是想要品嚐優質印尼美食,只需造訪綠川西街的Makanan Jakarta 1。店主利卡(Ricka Zhang)出生於印尼加里曼丹(Kalimantan)的華僑客家家庭,儘管如此,他在2008年抵達台灣時幾乎不會說中文。
「我父親懂一些客家話,他第一次來台灣的時候是在一間工廠工作。」利卡說。「當他錢賺夠了,我和妻子也跟著來到台灣。開始營業Makanan Jakarta 1以及另一間分店前,我們都是從事體力活。」
如同許多印尼餐廳,Makanan Jakarta 1是一間自助餐廳。事實上印尼美食極為多元,雖然利卡表示自己試圖融合出包含各地風味的口感,以滿足來來自印尼各角落的顧客,但他認為這些食物最終都與首都的美食相似,因此餐廳才以雅加達命名。
然而,並非所有顧客都贊同此觀點。「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把這個地方叫做雅加達。」就讀朝陽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的蘇吉哈托諾(Thomas Sugihartono)說。「味道是很不錯,但絕對更像加里曼丹的風格。」
不過,蘇吉哈托諾的論點遭到朋友德約翰(Eugene Djohan)的反對。「我認為雅加達是一個大熔爐,你可以在那裡找到各式各樣的味道。」嘉南藥理大學就讀觀光事業管理系德約翰說。他補充,由於系所課程包含在台南香格里拉遠東大飯店的餐廳實習,他覺得自己有資格對烹飪提出意見。
儘管兩位年輕人都稱彰化一間名為Ummi的餐廳是「絕對是最好吃的」,但他們還是經常在Makanan Jakarta 1見面。德約翰認為,無論是物美價廉,還是交通方便的部分,Makanan Jakarta 1都是第一名。
蘇吉哈托諾表示:「我最喜歡Ummi餐廳的開放空間,你可以像在家裡一樣大聲說話和社交。」在Makanan Jakarta 1享用完一餐後,蘇吉哈托諾與德約翰表示他們打算續攤。「我們在考慮8TC、Alta、X-Cube或Muse,而不是在這附近……因為我們更喜歡國際化的氣氛。」德約翰說道。
所以,火災和幽靈船的都市傳說,真的有讓他們對東協廣場的夜生活失去興趣嗎?「鬼?拜託。」蘇吉哈托諾笑道。「那只是一些老人的童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