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以烏克蘭為借鏡,重新調整國防策略,以期防備虎視耽耽的敵對大國。
俄烏戰爭是歐洲在二戰以來最重大的軍事衝突,日後將讓各界對戰爭有更多瞭解。從很多方面來看,台灣跟戰前的烏克蘭處境類似,面臨獨裁強權以歷史與文化同源為號召,企圖宣示對自己的主權。
然而,兩國的策略考量大相逕庭。烏克蘭屬於內陸國家,台灣則是四面環海,所需戰術與武器截然不同。儘管如此,台灣還是能從烏克蘭學到幾個心得。
首先,烏克蘭抵禦俄羅斯有成,證明不對稱作戰確實可行。台灣在2017年推動的「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便是以此戰術為核心。不對稱作戰是指交戰雙方的傳統軍力懸殊,弱勢方因此設法拉長戰事,等待第三方干預。這項戰術旨在動用大量小型而低成本的移動式武器與軍備,打擊戰力強大許多的侵略方。
2017年前,台灣的國防戰略以在台灣海峽發動全面作戰為主,透過消耗戰擊退侵略方。反觀整體防衛構想聚焦在濱海決勝,鎖定敵軍靠近海岸的脆弱時刻。具體作為如部署水雷,或在卡車裝載中程雄風飛彈,可分散與隱身於城市或叢林。
「俄烏戰爭讓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那就是你既使是面積較小、軍力較弱的一方,還是有機會抵禦外侮。」前國防部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說。他在任內提出整體防衛構想,目前在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擔任兼任教授。
「你必須以不對稱的方式作戰。」他說:「發展低成本、高數量、高存活、高殺傷力的武器。」
他舉例指出,烏克蘭在2022年4月只以兩枚國產海王星飛彈,便擊沈俄艦「莫斯科號」(Moskvya),成為二戰以來在戰爭中遭擊沈的最大噸數戰艦;「標槍」(Javelin)肩射式反戰車系統與「刺針」(Stinger)防空飛彈亦成為烏克蘭抗敵的象徵。
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Office of the Secretary for Defense)中國、台灣、蒙古科前科長唐安竹(Drew Thompson)也有同感,認為烏克蘭採用防空飛彈與陸射型反艦巡弋飛彈等武器,證實「不需要大型的武器載台」,也能捍衛國土。
對於台灣的不對稱戰略,拜登政府、台灣國家安全會議、台灣國防部與美國武器公司的支持度不一。
分析專家指出,拜登政府自2022年以來逐漸呼籲台灣採取不對稱戰略。針對台灣希望購買大型的進階武器載台,美國已拒絕部分要求,認為這些軍備不符合台灣實際需求,轉而傾向銷售彈藥。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許智翔指出,台灣原本計畫購買12架由洛克希德馬汀(Lockheed Martin)生產的MH-60R反潛直升機,最終遭美國拒絕。根據路透社報導,國防部長邱國正於2022年5月對外指出,採購計畫生變是因為價格過高。
然而,精通國防事務的民進黨籍立委王定宇指出,軍購倘若以彈藥為主,恐怕會對台灣衍生新的問題。他說,俄烏戰爭中的「砲彈與彈藥消耗量大的驚人」。
台灣政府已經面臨軍火儲存的相關挑戰,業界人士亦強調增加彈藥庫容量的重要性。烏克蘭的彈藥庫存問題在西方國家響起警訊,而台灣有四面環海的地理弱點,更加深軍備補給的難度。
許智翔說,台灣國家安全會議比國防部更支持不對稱作戰。分析專家認為,國防部偶爾偏好高成本的大型武器載台,原因有很多,都跟不願意變革與跨部門政治盤算有關。其中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理由是,購買戰鬥機等大型武器載台,才有能力抵禦中國持續在台灣海峽的「灰色地帶」行動。
蔡英文政府的2024年國防預算高達6,068億元(指新台幣;191億美元),占台灣國內生產毛額約2.5%。儘管預算看似不少,但台灣的軍購預算短缺,因此必須慎選武器。
台灣「選擇把大部分武器預算投資在大型系統,而非最適合國土防禦的非對稱系統」,唐安竹說,F-16戰機與巡防艦等武器固然吸睛,但可能在戰爭前幾天就被殲滅。
美台商業協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表示,台灣的戰機機隊必須夠大,才能防止中國削弱空軍軍力,因為台灣經常派出軍機抵禦採線的中國戰機。但業界人士指出,台灣軍力持續縮編,能否運作大型武器載台值得打上問號。
此外,國防安全研究院的許智翔示警說,台灣並無把國防全面轉向不對稱戰力的餘裕,「這樣是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很危險。」
他補充道,美國若以不對稱戰略思維進行軍售,亦可能被中國錯誤解讀。中國可能認為台灣購買次要武器,低估武器效力,誤判美國無意全力捍衛台灣。這樣的觀點可能激勵習近平採取行動,也可能被中國外宣份子用來動搖台灣民意。
儘管許智翔說國防部看重不對稱作戰,但李喜明與唐安竹都認為,國防部做得還不夠,某程度拒絕學習烏克蘭的經驗。
李喜明說,他在2019年屆齡退伍時,國防部放棄整體防衛構想,只是並未公開承認,「我們至今尚未看到落實不對稱戰力的系統性作為。」國防部婉拒這次採訪。
此外,唐安竹認為,遇到中國發動封鎖或入侵時,台灣軍隊的存活力與效力是美國最大的考量。他指出,台海衝突升溫是美國的一大擔憂。倘若美國被迫介入,可能引發大規模衝突。
無人機的角色
俄烏戰爭給各界的一大啟示是,現代戰場愈來愈透明化,人造衛星與低成本無人機機隊裝載感測器,所有事物都逃不出它們的法眼。感測器收集數據後,電腦程式能夠偵測再細微不過的動作與訊號,例如察覺士兵拿智慧型手機打電話。軍隊可以使用這些資訊,透過人造衛星傳送,將火砲和火箭瞄準目標,精準度與射程前所未見。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烏克蘭借無人機之力,持續在黑海對抗戰力優越的俄羅斯海軍。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近期更宣布成立「無人系統部隊」,目標複製烏軍在黑海的戰果,落實於陸戰。
韓儒伯指出,台灣政府目前多管齊下,加速取得不同類型的無人機。透過美國的「「對外軍售制度」(Foreign Military Sales),台灣已採購4架由通用原子(General Atomics)製造的MQ-9「死神」無人機(MQ-9 Reaper),據報售價達217億元。這款無人機體積龐大,類似傳統戰機,能夠裝載飛彈與其他武器。
此外,美台商業協會正在推動美台企業成立合資企業,推出無人機產品。舉例來說,生產無人載具(UAV)的台灣雷虎科技,正在與美國雷達系統開發商IMSAR合作,生產無人機。
但許智翔指出,台灣政府還是以協助國內企業生產無人機為主。「台灣是電腦王國。」他說:「民間企業既然有實力生產IT產品,何不扶植這個產業?」
為此,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與嘉義縣政府攜手,在嘉義縣籌辦民雄航太暨無人機院區,於去年12月動土開工,蔡英文總統出席動土儀式。根據官媒中央通訊社報導,蔡總統致詞時表示,要將嘉義打造成亞洲的無人機重鎮。
院區面積最終將達20公頃,民間企業與政府單位都會進駐。前國防部長楊念祖表示,台灣的無人機不會鎖定中國目標,而是「提供有效的海空預警偵察,並切實整合於防禦系統,爭取更多對抗的時間。」
打造強大的無人機產業,亦需要培育人才。為了達到全民備戰,烏克蘭多年來致力於成立各類科技培訓中心,部分單位有非政府組織與企業界的協助。比方說,韓國跨國企業三星與基輔的幾所大學合作,成立現代化實驗室,推動合資研究計畫。三星的烏克蘭分公司亦執行多項計畫,旨在提升各級學校的電腦素養。
「讓民眾做好因應緊急狀況的準備,不只是教他們急救或成立避難所避難而已,還包括如何操作無人機。」基輔軍隊轉型和裁軍研究中心(Center for Army, Conversion and Disarmament Studies)亞太部主任波伊塔(Yurii Poita)說。
烏克蘭的無人機供應鏈有超過兩百家企業,目前面臨人才短缺的問題。懂得正確操作無人機的人才奇缺。」他說:「不只要會操作,還要懂得組裝。提前做好準備比較好。」
國防安全研究院的許智翔說,無人機戰爭固然重要,但台灣還有更迫切的需求,那就是聚焦在反無人機戰爭,這點需要用到專業感測器。他說中國是「無人機霸主」。美國與其他西方國家固然有軍用的高性能無人機,但他說:「中國有許多系統和機種。」
確保通訊安全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試圖讓烏克蘭無網路可用,低軌道衛星星座網頓時成為各界焦點。美國與幾個盟國同聲譴責俄羅斯國家級駭客,認為他們遠端癱瘓烏克蘭電信公司 Viasat 的衛星數據機,讓數千名烏克蘭民眾無法上網,通訊中斷。
烏克蘭官員在推特向SpaceX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求援 ,請他啟動星鏈(Starlink),亦即該公司的衛星網路服務。不到12小時,馬斯克回覆說星鏈已在烏克蘭啟用,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終端設備上路。此舉大大轉變烏俄局勢。
對台灣來說,還有另一個探索衛星網路的原因。去年2月,馬祖近海的兩條海底網路電纜遭中國籍船隻切斷,約1萬4千名當地民眾斷網超過50天,纜線才修復完成。台灣目前擁有14條海底電纜,一旦全數中斷,將陷入斷網下場。
星鏈顯然是台灣的潛在合作夥伴,台灣政府已在2019年與SpaceX展開試探性洽談,但SpaceX在2022年初呼籲台灣政府修改法規,鬆綁電信合資企業必須由台灣企業擁有至少半數股權的規定。馬克思在其他市場掌握全數股權。
「根據台灣電信法規,這類服務應該由合資企業提供。」許智翔說:「以防萬一,台灣政府應該有至少50%的股權,但SpaceX要求100%。」雙方協商最終破局。
在數位發展部長唐鳳的主導下,台灣正在探索其他低軌道衛星系統的可能性,稱為「應變或戰時應用新興科技強化通訊網路數位韌性驗證計畫」。
根據數位發展部去年9月的聲明稿,該計畫目標在2024年底前布建700個低軌道衛星終端設備站點,並使用多個衛星供應商,避免單點故障。許智翔說,台灣希望找來國內外企業合作,「布局的層次愈多,韌性就愈高。」
去年6月,唐鳳部長率團拜訪英國人造衛星服務供應商OneWeb。根據《台北時報》報導,OneWeb已在台灣北部提供部分服務,年底前將覆蓋全台。許智翔指出,台灣也有興趣跟亞馬遜的衛星連網服務Project Kuiper合作,可能的話將整合到系統。
許智翔說,台灣國家太空中心亦計畫發射首枚國產低軌道通訊衛星,但細節屬於機密。前國防部長楊念祖表示,台灣政府能否打造出媲美星鏈的衛星,現階段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