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工作環境有了許多非傳統模式,例如數位游牧工作者、遠距工作者、國際跨團隊協作,以及零工經濟下的「類勞工」等新型態工作。在這樣的新時代,台灣早期針對工廠工作制定的勞動法規,有時在效率和員工福祉方面適得其反。為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是時候進行改革了。
目前,《勞動基準法》的僵化框架阻礙了台灣對全球人才的吸引力,在工時、勞動合約、保險和外籍人才退休金等方面尤為如此。為確保新法規符合台灣商業環境的實際情況,應成立公私協力工作小組,因應不斷演進的工作環境,研擬勞動規範。
該工作小組應聚焦於實施工時彈性,並調整法規以適應國際溝通需求。此外,應擴大輪班安排和加班限制的靈活度,尤其是在需要更多彈性的產業。也應考量退休金改革,將外籍專業人才的退休金制度從確定給付制改為確定提撥制,同時提供獎勵措施鼓勵僱用外籍人才,加強多元性並促進創新。
旅遊業的勞動力短缺問題也尚待解決。該產業的缺工對服務品質產生不利影響,也使價格上漲,有損台灣作為旅遊目的地的聲譽。除了對台灣的整體GDP增長產生負面影響,同時削弱台灣以旅遊為其軟實力的能力。
旅遊業難以找到合適人力,凸顯出該產業的需求不符合國內求職者的偏好。例如,飯店工作對年輕世代已不具吸引力。因此,旅遊業預計將出現約 8,000 名的勞動力缺口。
令人振奮的是,政府計劃進一步向外籍人士開放飯店和旅遊業的基本職位。經濟部在東南亞國家設立「臺灣投資窗口」,也是往正確方向邁進的一步。允許外籍人士填補初階職位可以幫助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提高旅遊業服務品質,同時使台灣旅遊業更加國際化。
另一項措施是擴大台灣的打工度假簽證計畫。台灣與數個西方國家以及日本和韓國合作實施打工度假簽證計畫。然而,上述地區基本工資高於台灣本地水準,因此申請率不高,2017至2019年平均僅約1,300位外藉人士申請來台灣打工度假。以台灣的狀況而言,向東南亞學生開放打工度假簽證的申請機會,為合宜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