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肺癌患者的新希望

吸菸是導致肺癌的一個主因,台灣政府為了對抗吸菸,已透過各種宣導活動及制定新法規,把男性吸菸率從1996年的55%左右,降到2020 年的 23 %,而女性吸菸率則一直維持在3-5%的低點。儘管如此努力,肺癌在過去二十年來,仍位居台灣男女癌症死亡率的第一名。 

「台灣有三分之二的肺癌患者都不曾吸菸。」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說道,「在深入探究不吸菸者為何會得到肺癌後,我們發現基因扮演極重要因素。」其他因素還包括空氣汙染、烹飪油煙、食品防腐劑中的環境致癌物。 

台灣所有肺癌病例中,約五成是在肺癌四期時發現,這時候癌細胞已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存活率相當低。因此全民健保有大部分資源都用在晚期治療,而非用於預防與早期治療。 

為因應這個問題,台灣去年推出了一項由政府資助的全國性篩檢計畫。這項計畫提供免費的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LDCT),這是一種X光檢查,患者要躺著進入機器並拍攝數張X光片。 

楊泮池,中研院院士

這項計畫在實施第一年後,證實相當有成效。在篩檢將近 50,000人中,發現了531例的肺癌患者,其中大約85%為肺癌零期或一期,這時候的手術治療是最可能治癒的。這項計畫也讓台灣成為全球第一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肺癌篩檢的國家。 

「在以前我們執行的TALENT肺癌篩檢臨床試驗中發現,具高風險因子包括家族肺癌史之未吸菸者中的檢出率相當高,第一輪篩檢中就有2.65%。」楊泮池醫師說。「相比之下,最著名的肺癌篩檢計畫,也就是荷蘭-比利時 Nelson試驗,檢出率大約1%。」在本次國健署LDCT計畫實施第一年結束時,整體肺癌檢出率為1.1%,重度吸菸者為0.6%,而在具肺癌家族史的未吸菸者中,檢出率為1.5%。 

楊泮池醫師強調,政府如果要在2030年前達到讓肺癌存活率加倍的目標,更早期檢出絕對是重點。他說肺癌四期的檢出率,需要從約50%的占比降低到20-35%,並且提高在肺癌一期的檢出率。肺癌一期的五年存活率在台灣為超過九成。相較之下,肺癌三期的存活率約30%,而肺癌四期的存活率則低於10%。 

「透過持續進行LDCT篩檢計畫,我們就能為肺癌一期患者達成治療目標。」楊醫師說。「但晚期階段的五年存活率僅為10%,這樣還不夠好。」對於這些患者來說,提升並加速創新治療方式的可近性至關重要。 

台灣對癌症新藥的核准率低於全球標準,台灣的病患需要等待二到三年的時間,才能取得創新癌症藥,而且只有三成的癌症藥適應症符合健保給付資格。 

「我們急需癌藥基金,確保台灣的病患能取得新藥。」楊醫師說道。儘管衛生福利部目標為成立規模新台幣一百億的癌藥基金,並且預計明年上路,但是對於多少金額會由健保支出,尚未達成共識。 

另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自付額(co-payment)。楊醫師表示,台灣可以汲取南韓與日本的經驗,他們對癌症新藥實施自付額制度,不過台灣沒有自付額制度,也沒有私人醫療保險方案,也就是說,健保預算有限,昂貴的新治療方式經常不符健保給付資格。 

「中央健保署為解決肺癌問題已經非常努力付出,我們都有目共睹。」楊醫師說,「他們努力提高癌症新藥補助預算,並逐漸增加整體健保支出。如果我們能增加資源並解決目前政策的不足之處,我們就可以拯救台灣更多的肺癌患者。」 

Message from AstraZene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