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的首都正積極尋求更多的國際認可,期望成為一個更具吸引力的生活和工作地點。
本文章譯本由關鍵評論網提供
在各種全球城市宜居性及生活品質的國際調查中,台北市經常名列前茅。它的吸引力包含融合創新技術的豐富的文化遺產、環繞城市壯麗山巒、多樣的美食選擇,以及相對較低的生活成本。
然而過去幾年,台北的排名在一些主流國際宜居指數中持續下滑,進而引發如何進一步改善台北居民生活品質的論辯。
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的全球宜居性指數排名中,台北從2021年的第61名下滑至2022年的第67名。該指數考慮了社會穩定、文化與環境、醫療品質、教育和基礎設施等多項評分指標。
排名的下降反映出其他地區的快速進步,而非台北自身情況惡化。但這一挫折提醒我們,保持競爭力從古至今皆是一項挑戰。
EIU高級分析師拉蒂(Akshay Rathi)表示:「由於文化和環境方面的進步,台北的總體得分略有提高。」儘管台北的總分從去(2023)年的85.1分提高至85.8分,但排名下降的原因在於,和其他城市相比,台北在過去一年的進步幅度相對較小。

此外,社會穩定性是該指數中的主要類別之一,兩岸關係的不確定,可能是影響台灣得分的其中一項關鍵因素。
另一份由英國生活雜誌《Monocle》每年編制的生活品質調查,列出了20個生活品質最高的城市。該指數主要考量城市安全性與犯罪率、國際連結、氣候及日照、建築品質、公共交通、文化包容力容忍度、環境問題與自然可近性、城市設計、商業環境、積極政策發展以及醫療保健。
在《Monocle》2022年生活品質調查中,台北名列第十,低於2021年的第九名,2023年報告台北的排名仍持續下滑,跌出榜單之外。(本雜誌曾試圖聯繫《Monocle》了解這一急劇下降的原因,但未獲回應。導致該結果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台海地區的緊張局勢升級,以及國際社會對台灣的關注增加。)
2022年,《Monocle》雜誌將台北的相對負擔能力、低犯罪率和世界一流的醫療保健列為居民擁有優良生活品質的因素。同時,報告也提到兩項台灣需要改進之處,即過時的銀行體系和道路安全問題。
根據《台灣工商雜誌》(TOPICS)2023年3月號的報導,在台灣辦理銀行業務對外國人來說尤其困難,原因包含命名慣例和相關要求上的差異,以及在申請和使用某些金融產品,如信用卡、抵押貸款和線上服務時遇到的複雜情況。
交通問題方面,像拉格賽(Colin LaGesse)這樣的美國居民,對城市交通有一些顧慮。「台灣的司機有極其危險的習慣,而糟糕的道路設計、缺乏有效的交通執法,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他說道。此外,台北的人行道和自行車道也存在一些問題。
儘管《Monocle》在2022年的報告中指出,台北套房的平均月租金約為新台幣2.3萬(約為775美元),相對來說還算負擔得起,但租金上揚和薪資停滯不前,使得住房成為許多台北居民的重大問題。近期更有媒體報導指出,追蹤房價變化和整體生活比例的租金指數於6月達到歷史新高,引起人們對住房問題產生更高的關注。
另一方面,經濟學人智庫和《Monocle》的調查也考慮了環境因素,包括氣候、空氣品質、綠色空間的可用性和可近性。
美國有研究表明,城市綠地面積與市民的身心健康有直接關聯。雖然《都市計畫法》明文規定公園、綠地等空間佔用土地面積不得少於全部計畫面積百分之十,根據台北市政府公園路燈管理處的估計,直到2021年台北的綠色空間僅佔6.56%,相較於東北亞其他首都城市如首爾的27.91%和日本的7.5%,數字明顯較低。

噪音污染也可能對居民健康產生嚴重影響。根據環境部(升格前為環保署)的說法,50至70分貝的噪音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輕微的不適,而長期暴露在超過70分貝的噪音環境下,可能引起焦慮相關症狀。
去年,中央研究院和台灣聲景協會領導的研究團隊,發布了一張顯示台北市各區噪音等級的互動式地圖。調查發現,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台北約有十分之三的居民生活在「吵雜」的地區,其中有許多區域的噪音等級,已遠超過世衛組織和美國環保署認定的合理範圍。
中研院研究員詹大千在記者會中指出,台北缺乏充足的安靜空間,供居民遠離高分貝的噪音,並建議以規劃綠帶的方法減少道路交通噪音。
儘管排名出現下滑趨勢,台北乃至整個台灣仍在其他指數中表現亮眼。由InterNations針對外籍人士進行的質化調查「2023年生活品質指數(2023 Quality of Life Index)」,台灣名列第二。這項分析根據五個子類別,對53個國家進行排名,評比項目涵蓋旅遊和過境、休閒選擇、醫療保健、環境和氣候,以及安全性五個子類別,而所有上榜的國家至少都得訪問50個人。
此外,台灣在InterNations的外國人宜居地點中名列第五,並在海外工作最佳地點排名第九。台灣的安全性指標評分在多數調查中皆表現出色,根據InterNations,沒有一位受訪者表示自己在台灣感到不安全,相較於全球有8%的受訪者對自己的居住地感到不安;而高達76%的受訪者給予台灣最高的安全性評價(全球平均為49%)。

台灣的醫療保健系統也被認為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點之一。InterNations指出,91%的受訪者對台灣的醫療服務可負擔性表示滿意,93%的受訪者對醫療服務可近性表示滿意。60%的受訪者為台灣醫療品質打了最高分,僅次於韓國。
與居住在台灣的外國人交談時,他們對台灣醫療體系的正面評價比比皆是。拉格賽表示,當他於2021年2月被診斷罹癌時,是因為住在台灣而救了他的命。「發現症狀時,我迅速尋求治療,因為我知道醫療費用是負擔得起的。如果我在美國,可能會因為害怕醫療債務,而不去看醫生。」
台灣的民眾對國民健康保險制度也感到滿意,去年的民意調查顯示,台灣人對健保的滿意度超過90%。此外,台北的服務設施和公共交通的便利性也受到稱讚。
從桃園中壢搬到台北的陳新(Chen Hsin,譯名)表示:「這裡的大眾運輸系統真的很發達,價格也很實惠。無論是交通,還是城市裡的其他設施使用上都很方便。不管你需要什麼,大多能在台北的某個地方找到它。」
拉格賽也認為大眾運輸系統是台北的重要資產之一。「擁有乾淨可靠的大眾交通工具真的是太好了,計程車的價格也很合理,不像美國一樣失控。」他說道。
政府提高台北市宜居性的努力已開始奏效,台北市政府在公有土地上推出了新的社會住宅計畫,以承租及部分情況下可購買的制度,滿足市民的住房需求。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表示,社會住宅不僅改善了整體城市景觀和生活品質,也為周邊地區引進重要的社會福利和商業設施,涵蓋公私協力托兒所、非營利幼稚園和社區長照機構,並協助建立全面的社區支持系統。

目前,台北市都發局正在採用各種方法來克服不同挑戰,以建立一個更為宜居、永續的城市。其策略包括重新利用城市土地、側重交通和生態的公共土地綜合開發、蒐集民眾回饋,以及眷村改造。終極目標是取得土地用於發展,並持續增加社會住宅數量。
另外,校園老化也是政府的當務之急。都發局估計,該市的236所中小學中,有70%的教室需要在未來15年進行重建。對此,台北市已制定一項校園改造計畫,旨在結合校園與當地社區,並對建築物進行垂直複合利用。此外,也預計為周邊地區提供多樣化的公共服務,促進社區再生。
而面對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化,都發局也正在努力提高台北家庭和老年住民的宜居性。社會住宅計畫目前優先考慮擁有兩個以上子女的家庭,並為其提供額外的租金補貼(每個子女可額外獲得新台幣1000元)。
針對老年居民,都發局則是積極推動社會住宅青銀換居計畫,協助老年人從只有樓梯的公寓遷往有電梯的住所,並協助大家庭提高共同生活的可能性,以照顧年邁的家庭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