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年來,全民健保為全體國人及在台居住工作外籍人士提供了可負擔的醫療照護,台灣人深感自豪。外界讚譽不斷,稱許台灣健保是全世界最佳制度。然而,這是事實還是迷思?
真相是,自1996年開始,台灣在平均餘命從和日韓不相上下,差距逐漸拉大到屈居落後,目前台灣 (81.32歲)落後韓國 (83.43歲) 2歲,落後日本 (84.62歲) 近4歲。此外,在主要健康指標,包括可避免的死亡率、主要癌症存活率均顯著落後日韓,以肺癌存活率為例,台灣只有14.3%,落後韓國的18.5%,更只有日本的一半 (30.1%)。而在全球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 (Lancet) 最近一次的健康照護品質指數排名,台灣在亞洲各國排行第37名,落後韓國的18名與日本的第1名。
從與日韓並駕齊驅到落後,台灣的醫療與保險體系出了什麼問題?越來越多專家指出,台灣對健康醫療所投入的資源不足,是問題主要根源之一。
根據衛福部網站的OECD統計資料指出,台灣無論是在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CHE)、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與藥費消費支出佔國民生產毛額GDP的比例,均顯著落後日韓。根據2021年的統計資料,台灣的藥品消費支出只占GDP 1.2%,只有韓國(1.6%)的76%,日本 (2.3%)的一半。
這個現象與台灣政府對醫藥預算的強力控制有關,尤其是2002年健保全面實施總額預算制,針對健保支出設定年度上限,控制醫藥支出的成長,也直接影響了病人對於救命創新藥品的可近性。因為健保總額預算有限,健保持續緊縮新藥的給付條件與時程,以至於目前臨床常用的標準治療和國際治療指引的落差不斷擴大,影響到病人的治療權益以及存活率。
台灣的新藥健保給付審查流程冗長,從申請到核准平均要超過400天,癌症新藥平均更長達787天 ,且獲得適應症範圍大約只有藥品仿單的30%左右。相形之下,在日本只要60天到90天,原則上100%根據仿單適應症全部給付。換言之,當其他國家已經引進某些新藥,台灣病人及醫師還要歷經漫長等待才能取得這些新藥。而且,在價量協議(PVAs)、藥品給付協議(MEAs)等規定藥廠須將部份藥費返還健保的制度之下,健保給藥廠的實際給付價格遠低於國際水準,以致於新藥就算獲得給付,還可能因無法支付醫院要求的高額藥價差而無法被醫院收載,使病人無法用到創新藥品。
正如不少台灣病友團所表達的,這些制度與政策,導致許多病人無法取得可能救命、延長壽命或改善生活品質的最新藥品。
因為過度在醫療上追求成本控制,導致台灣為此付出代價。使台灣在關鍵健康指標上落後日、韓。儘管這幾年藥品查驗登記時效有顯著提昇,但總額預算對健保給付新藥所受到的限制,仍然影響深遠。
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IRPMA)秘書長陳全文表示:「在投資健康這方面,台灣確實落後鄰近國家。最顯而易見的部份,健保對於最新引進的創新藥品,缺乏預算與經費支持。」陳全文指出,衷心期盼政府揚棄「成本控制」思維,改採「價值創造思維」,強化醫療保健支出,才能改善落後的健康指標,並展現對國人生命價值的重視。
此外,還有兩大因素使台灣醫療體系倍感壓力。首先是人口老化,醫療需求激增,負擔健保費維持健保運作的勞動人口也在減少。 其次,是醫療技術進步很快,有更多新穎且高價值的藥品,仍在持續爭取健保給付。
IRPMA建議政府,應該雙管齊下因應挑戰。由於勞動人口與健保費收入在減少,健保署勢必要尋求財源彌補。除了討論中的調整健保費制度、提高部份負擔之外,另一可行方案是仿效日本直接修法,由稅收挹注新藥預算。
進一步,重新分配既有資源,有利於病人取得創新藥品。目前,健保署經由 PVA、MEA 以及年度藥價調整所省下的藥費,都只有回歸健保總額,這些多方撙節的結餘,每年通常會累積到近百億元。 陳全文表示,倘若能把上述費用用於新藥的引進,不但公平合理,絕對有助化解當前問題。
今年2月,IRPMA聯合台灣醫務管理學會、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台灣醫療健康產業卓越聯盟基金會等各大團體合作,以「增加健康投資.強化國家競爭力」為題舉辦論壇,並共同發表「2023台北健康照護宣言」,倡議「將醫藥支出視為投資,而非成本」,籲請台灣政府在2028年前,讓醫療保健支出占GDP比率從6.1%提昇到8%以上,使台灣健康投資水準接軌國際,國家也更有競爭力,加速成為全球醫療照護、生醫創新、經濟成長領先者。
該項健康投資倡議行動已引發各界迴響與關注,未來醫藥界將持續與主政官員、國內外專家學者交流,針對如何優化台灣健保體系,集思廣益,提出政策建言,持續推動強化台灣病人權益與醫療健保體系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