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華:用創新以促進患者健康

總部位於瑞士的諾華藥廠是台灣最大的外商製藥公司,在東亞地區的銷售額方面也處於領先地位,其使命是研發突破性治療方法,延長和促進人們的生命。台灣諾華總裁麥芳蘭(Fran Milnes) 表示,諾華在台灣致力於發展腫瘤、血液、心血管、神經科學和免疫等領域,並「以患者為中心」推展所有的工作。 

這種以人為本的作法其中一部分,是將通常在此類研究中被忽視的病人族群納入臨床試驗。最近的一個例子是諾華與臺大醫院的盧彥伸醫師合作,對一項新型腫瘤藥物進行臨床試驗,針對在亞洲通常以化療作為優先治療方式的轉移性乳癌的患者,臨床試驗結果證實了該治療的安全性和療效,有可能使整個地區的患者受益,並展示了台灣作為研究中心的能力。 

諾華進行的第三期臨床試驗也顯示,有希望治療更廣大的早期乳癌患者,這是還未滿足的重大醫療需求。麥芳蘭對於諾華能幫助更多早期乳癌患者有治癒的機會,而不僅只是延長其生命感到興奮與期待。 

諾華以患者中心的作法也包括與病友團體密切合作,使他們更有能力及有效地參與政策倡議。麥芳蘭表示:「這些病團了解疾病和治療方法,但不一定了解醫藥法規以及藥品如何在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中取得給付的複雜細節。我們可以協助他們更有信心,並發出有力的聲音。」 

從2021年起,諾華發起支持成立亞太患者創新峰會(APPIS),形成一個包括多方利益關係人合作,為醫療政策推動及病患賦權的平台,加速患者獲得最佳醫療服務。台灣有超過10個病患團體透過實體和線上方式,共同參與了今年3月舉辦的APPIS峰會,其議題涵蓋了醫療科技再評估、健康識能、健康政策參與以及數位醫療和溝通等議題。 

諾華致力於解決患者未得到滿足的醫療需求,如透過「暢心無阻-推動「心」健康」計劃(Unblocked Movement)來體現。這是一項由諾華與合作夥伴共同建立及支持的計畫,旨在為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移除健康障礙。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常常未被診斷出來,但可能導致早發性心臟病和中風。這項計劃的三大方向包括「暢心生命」(提高患者疾病意識,如管理膽固醇過高之重要性)、「暢心關懷」(心臟保健醫療照護和治療),和「暢心聯合」( 將心血管疾病列為國家醫療體系的優先項目)。 

心臟病是台灣的第二大死因,每年佔健保支出的10%。考慮到由心臟病引起的身體傷殘和生產力損失所帶來的間接成本,心血管疾病對社會的負擔不斷增加,估計每年高達1700億新台幣。麥芳蘭表示:「如果認為這是病患個別的問題,而不以群體健康的觀點來積極解決,將會對台灣的公共衛生和經濟將產生重大影響。」 

麥芳蘭進一步指出,諾華和其他製藥公司已經積累了大量關於心血管疾病的資料。她說:「我們期待與醫療產業其他公司合作,同時希望與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合作,為此倡議動員,為政府爭取所需的支持。去年與台灣美國商會合作舉辦之健康樂齡論壇即是一個好的開始。」 

諾華另一個日益關注的領域是細胞和基因治療。諾華在B細胞惡性腫瘤的治療方法開創了CAR-T細胞療法。自2012年起,諾華與賓州大學 的合作已經促成了首個獲批的CAR-T細胞療法,此療法目前在台灣已獲准用於兩種適應症。 

諾華將其成功歸功於高度支持的企業文化,激勵員工努力達成具有挑戰性的目標,而不必擔心失敗而受到壓力。麥芳蘭表示:「我們將這種文化定義為『自主領導力、啟發使命感和旺盛好奇心』,這意味著『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工作承擔責任,這樣他們才會全心投入,並提出創新的想法』。” 

諾華的企業文化「自主領導力、啟發使命感和旺盛好奇心」也強調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讓員工能夠在工作責任和家庭福祉之間保持良好平衡。在過去的三年中,諾華連續獲得《亞洲人力資源》雜誌 頒發的「亞洲最佳雇主獎」。 

展望未來,麥芳蘭對於引入創新藥物進台灣市場時出現的延遲和困難表示關切,這是由過度耗時和嚴格訂定給付價格所致。她指出,相較於韓國和日本的公共醫療支出,分別佔GDP的5.2%和9.3%,台灣的公共醫療支出水平較低,每年僅佔GDP的4.0%。 

麥芳蘭表示:「這限制了患者獲得最新治療方法的機會,也會反映到台灣的平均餘命較短、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較高等結果上。我們需要增加更多對『健康投資』將改善台灣未來的財富和福祉的認同,而不是用短期的看法,將醫療投資純粹視為花費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