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綠色城市

桃園市作為桃園國際機場所在地,為台灣工業首都,也是六都生育率最高、人均年齡最年輕的直轄市,擁有多元化族群,勞工與外籍人士也是直轄市中最多,造就桃園豐沛的工作能力及產值。自COP26提出2050淨零目標,桃園市政府便開始籌備桃園淨零路徑,以溫室氣體排放來源,並評估未來經濟與人口成長趨勢,提出2030減碳50%策略以及2050淨零路徑。 

全台500大企業中有1/3落腳桃園,因此首重產業轉型,包含推動潔淨燃料(天然氣或SRF)、加入脫煤者聯盟,2030年逐步淘汰燃煤,目標減碳400萬噸。市府以推動產業朝低污染、低耗能、低用水及高附加價值發展為首要目標,為協助業者強化其綠色智慧化管理及節能減碳改善作為,籌組桃園市工廠綠色化輔導團進廠輔導及辦理補助計畫,如低碳科技產業補助及獎勵計畫、工業鍋爐改善補助計畫、企業智慧用電綠色交通運具補助計畫及儲能設備補助,並積極舉辦低碳綠色技術與環保法規講習會等。另一方面,定期赴亞太及歐美地區辦理招商說明會,介紹投資環境及政策方向,期能引進外國企業投資設廠。另訂立桃園市產業發展自治條例,提供投資桃園企業之融資利息補貼、勞工訓練、租金補貼等經濟誘因,並設置投資服務中心,以單一窗口服務方式全程輔導企業投資,協助排除投資障礙。 

第二面向為推展綠色運輸工具,為鼓勵搭乘大眾運具,推出幸福里程30公里、北北基桃通勤月票1,200元等政策誘使目前機動運具通勤族的2成改搭大眾運具,另一方面推廣運具電動化,包含2030年完成市區公車全電動化、公務機車全電動化、汽車新售30%電動化、機車新售40%電動化等政策達成增加3成的燃油運具電動化目標。桃園有完整的產業聚落,吸引國內外高科技廠進駐,創造高品質就業環境,其中優勢是國際機場,可促進產業供應鏈、完善經濟貿易與低碳技術交流。全國有8成的倉儲運輸業均在桃園設有據點,故推展綠色運輸、導入智慧化倉儲系統,也兼具宜居住宅環境,帶動產業區域發展。 

第三面向為積極推廣綠能與節能,持續發展再生能源,搭配儲能設備補助,穩固綠能供需,維持桃園北台灣光電設置容量第一;各項政策賦予產業使命,給予補助與輔導、開創技術,讓產業與生活串聯,以達到淨零轉型。 

桃園市重視人口發展、工商產業聚落,形成市民、企業與城市互助關係,市府在推展淨零路徑上不遺餘力,將結合市民、企業與城市面向的競爭力,鼓勵民眾落實綠色生活、推動產業轉型,把工業的沉重排碳負擔轉變為減碳優勢並鼓勵企業落實社會企業責任,展現台灣第一個實現淨零減碳城市的決心,讓桃園的淨零路徑更為扎實與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