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openhagen Infrastructure Partners;下稱CIP) 對台灣的能源轉型投入大量資源,包括正在興建中的彰芳暨西島離岸風場及中能風場,分別可提供600MW(千瓩)及300MW電力,以及裝置容量超過6.3GW (百萬瓩) 的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計畫。隨著台灣力求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的願景,CIP建議政府持續優化離岸風電投資環境,使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得以持續累積。
CIP 台灣區董事總經理許乃文 (Marina Hsu) 表示:「台灣已在亞洲確立了離岸風電開發領導地位,但隨著其他國家積極跟進,我們呼籲政府檢視離岸風電政策,以保持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包括政策調整以降低開發風險、建立更有效率的綠電交易市場,以及強化本土企業的競爭力。」

其中一項措施是加快許可取得時程。由於離岸風電開發資金主要來自於融資,開發商需要在風場投入運作後就馬上開始產生收入,方能符合還款時程。在此之前,必須取得政府的許可,電業執照便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許董事總經理表示:「在台灣,取得電業執照可能需要六到十二個月的時間,而在歐洲平均只需三個月。在取得電業執照前,即使風場已開始發電併入電網,我們仍然無法立即獲得報酬。台灣可以借鏡離岸風電高度發展的歐洲市場,調整相關法規,使台灣成為一個更開放和透明的投資所在。」
為了支持離岸風電的持續發展,台灣需要更多可供開發的場域。許乃文肯定政府修訂《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允許12海浬以外之開發。除此之外,由於加強電網之成本高昂且需使用大量土地,許董事總經理也建議台灣可以考慮採納創新能源科技以降低電網成本。

其中一項措施是建造人工能源島,將離岸風電轉換為其他形式的能源,如綠氫和綠氨。能源島可集中處理其周邊離岸風場所發之電能,減輕電網的負擔。CIP是此一領域的先驅,計劃2030年前在北海建造兩座能源島,專門從離岸風電大規模生產綠氫。
許董事總經理表示:「像電力多元轉換 (Power-to-X)這樣的新技術,即利用再生能源製造綠氫、綠氨和綠色甲醇,將是協助台灣政府與企業實現綠色轉型目標的重要解方。」
由於工業和運輸佔範疇1總排放量的80%,台灣的工業領導者和運輸業巨頭需要使用綠色燃料以符合國際機構制定的排放標準,並在全球供應鏈中保持競爭力。CIP旗下的能源轉型基金已籌集約240億新台幣,旨在投資創新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包括工業規模的電力多元轉換專案。

許乃文表示:「台灣為了滿足綠色燃料的需求,需要實施類似於經濟部推出的「千架海陸風力機」計畫 的政策框架,建立氫能計畫辦公室,同時建立相應的安全法規和標準。」
除了離岸風電之外,CIP也認知到台灣需要整合多元的再生能源,包括地熱和太陽能。為此,CIP亦積極探尋在台灣的投資機會。
許乃文說:「我們致力於開發台灣市場,並持續投資淨零排放目標所需的創新技術。透過與政府、在本土產業與各類型國際合作,CIP將持續對台灣的能源轉型做出具體貢獻,協助建立有韌性的能源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