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小企業再造,迎接新挑戰

台灣政府推出中小企業升級計畫,大企業亦配合支持,協助中小企業因應數位轉型、ESG規定轉嚴、管理層世代交替等諸多挑戰。

占台灣企業高達99%的中小企業,向來被視為台灣戰後迅速發展的中流砥柱,如今卻面臨草創世代當初料想不到的考驗。如何因應這些課題,將是中小企業能否持續擔任經濟引擎的關鍵。 

台灣中小企業之所以蓬勃發展,背後的歷史脈絡值得深入探討。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軌跡類似於南韓,兩國起初均仰賴進口替代政策、貿易保護、壓制金融市場等措施,但後來轉型以出口帶動經濟成長,兩國做法逐漸分歧,南韓採取財閥模式(大型企業集團),台灣則維持「小而美」的路線。國民黨政府承襲日據時代的工業壟斷地位,被視為是不願扶植大型民間企業的原因之一,以免這些企業可能跟國營企業競爭。無論原因如何,這樣的時空背景讓中小企業得以有成長空間。 

比較台灣與南韓的鞋類與自行車產業,可以看到兩國經濟發展的差異。到了1980年代,台灣的出口量散佈於幾百家中小企業,而南韓出口量集中在幾十家。兩國差距在1990年代擴大,南韓企業數降低,台灣則持續有新進業者加入。根據理論,工業化趨勢必會朝整併發展,而馬克思主義亦認為資本市場會導致資本集中,但台灣中小企業卻反其道而行,持續成長。 

中小企業最常被提到的議題是家族經營。篳路藍縷的第一代經營有成,第二、三代要維持好成績,遇到的挑戰五花八門,也影響幾個攸關營運能否持續成長的層面。 

「第二代接班人面臨的問題太多了。」報導中小企業的《天下雜誌》記者吳靜芳說:「有的是世代溝通,有的可能跟傳統管理體系與客戶的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有關。」 

常見的情況是,年輕一代單純缺乏繼承家業的熱誠。「年輕人常常覺得傳統家族企業太無聊,可能不願意接手。」創業小聚國際組召集人柯旂說。 

與中小企業合作的投資經理人劉承啟也有同感。「中小企業會消聲匿跡很正常,因為年輕的家庭成員不是沒興趣,就是不想花幾十年學做生意。」他說:「但這也是自然法則。時代會變,市場也會改變。」 

另一個問題是,第一代不願意交棒。「老一輩的家庭成員或員工往往持續掌權不放,等到兒女接班的時候,可能已經50、60幾歲了。」劉承啟說。 

台灣經濟部的分析亦支持這個論點,進而推出幾項因應計畫。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副處長吳佳穎指出,研究顯示,台灣有五成中小企業主的年紀超過50歲,許多人甚至已經60幾歲。 

「年紀可能形成障礙,不容易推動數位轉型與瞭解綠色議題。」吳說:「第二代中小企業主通常樂於因應全球趨勢,但數位教育通常不夠,不易升級公司的既有技術。」 

有鑑於此,中小企業處在2020年推出中小企業接班傳承數位成長計畫,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是N世代學苑,協助「培育數位轉型實力」。吳佳穎強調,學苑並不採取一體適用的做法,而是延攬在相關領域有經驗的產業專家。「每家企業的問題各有不同,所以我們是輔導企業自行訂定工具。」她說:「透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幫助企業調整業務運作。」 

吳說這項計畫廣受好評,並以N世代學苑的一名學員為例。這名學員不願意接手家業,認為工作時間太長,對家人生活造成影響。然而,被父母說服檢視公司營運後,她發現公司達不到國外客戶的生產要求。 

「那家外國客戶希望交貨預測與庫存管理有具體數據當基礎,而不是一廂情願。」吳解釋道:「她覺得可以改變這點,所以加入學苑找方法。」吳說,這名學員最後成功化危機為轉機。 

劉承啟說,儘管許多中小企業主的第二代、第三代決定走自己的路,但可能以家族企業為「參考來源」。「以紡織企業來說,這些人常常會選擇做紡織品相關的事業,但技術更加先進。」他指出,甚至可能從家族企業衍生出全新的生意點子。其他觀察人士也有同感。「第二代可能帶領創新腳步,負責激盪新的構想與產品,甚至投資新創企業。」柯旂說。 

能源轉型 

各界愈來愈重視供應鏈ESG管理,是台灣中小企業的另一個考驗。2016年,蔡英文總統宣布能源轉型目標,計畫在2025年將再生能源的發電量比重提高到20%。隔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訂有企業購售電合約的相關事宜,促進綠電直供。 

儘管政府已經坦誠2025年目標將會落空,占比目前已調整為15.1%,但立法院1月通過修正後的《氣候變遷因應法》,明定將於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內容包括碳費機制,自主落實減碳措施的企業可以適用優惠費率與碳排額度移轉。另外亦訂有「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針對碳排密集型產品課徵關稅,接軌歐盟在2022年12月通過的碳邊境調整機制框架。 

台灣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去年底參與分析公司鄧白氏所主辦的活動,在致詞時說,瞭解與整合這樣的法規框架對中小企業至關重要。 

「為了協助中小企業管理全球供應鏈的ESG,外貿協會與鄧白氏台灣分公司合作,推出包括ESG健檢與ESG分析報告在內的計畫。」黃志芳在中小企業菁英獎頒獎典禮上致詞說。鄧白氏的白皮書進一步強調這個議題,文中指出企業互動與ESG表現的正面相關性。 

儘管ESG如今已是所有中小企業無法避免的功課,但對第二代企業尤其急迫。對於必要的轉變,第一代企業主或不知道、或不關心、或無力推動必要轉變,可能導致傳統中小企業逐漸被淘汰。已有相關經驗的企業顯然占有優勢。 

「倘若家族事業本來就跟環保產品或環境有關,第二代更容易採取ESG模式或成立相關新創企業。」劉承啟說。做不到這點,企業前景往往日益黯淡。 

「在缺乏專業、人才、預算或遠見的情況下,許多中小企業不易執行減碳計畫。」吳佳穎說:「但他們知道,如果故步自封就會被淘汰。」 

台灣再生能源憑證在2017年上路後,又出現另一道難題。再生能源憑證是一種金融工具,用以追蹤與驗證再生能源的所有權,可供企業購買作為抵銷碳足跡的額度。然而,參與國際再生能源倡議「RE100」的國際品牌承諾在2030年達100%再生能源,導致台灣再生能源憑證供不應求,即使是許多主要IT大廠也取得不易。 

「這些要求成為中小企業的頭痛問題。」吳佳穎說:「許多企業拿不到憑證,因為都被台積電等大公司搶走了。就算是大企業,憑證數量也遠遠不足。」 

然而,還是有值得樂觀看待的理由。第一線供應商開始體認到,中小企業的問題最終會造成供應鏈疲弱。為此,有些大企業成立工作坊,協助中小企業的ESG轉型。吳佳穎以中鋼集團為例:「他們很高興能跟中小企業分享經驗。這個模式有點像母雞帶小雞。」 

政府扶植方面,中小企業處提供法規障礙的解決方案,包括培訓課程、企業指導計畫、線上碳盤查工具。對於需要實際協助的企業,中小企業處會派遣專家團隊到現場診斷問題,擬定客製化方案。 

「不符合能源效率的地方可能是冷卻系統或工廠其他環節。」吳佳穎說:「專家會告知哪裡需要改善、又該怎麼改善。」倘若是既有設備或零組件需要升級,才能符合不斷進展的ESG標準,經濟部工業局或其他政府機關可能提供補助。 

此外,透過舉辦活動也有助於促進ESG合作,例如隸屬於經濟部的林口新創園舉辦綠色科技新創獎勵競賽。大企業向主辦單位提出具體問題,由後者拜訪工廠與其他據點,以錄影方式記錄問題所在。多家新創企業接著競相提供解決方案,最後遴選出5家候選企業。經過兩、三個月研議後,決定出提供最佳解方的新創企業。 

「剛開始很難說服大企業參與,因為過程很冗長。而且等於是在說對方有問題,但無法自行解決。」林口新創園國際事務主管陳佳惠說:「他們寧可不讓外界知道。」 

然而,這些企業很快就發現新創獎勵競賽的具體好處。「雙方都有獎金,但獎金對企業並不重要。」陳佳惠說:「重點是大企業的問題獲得解決,新創企業的解方獲得認同。」她以去年得主為例,新創企業信星資訊與台達電合作,針對碳排放數據的收集提供客製化解方。台達電後來買下這項技術。「這項技術不只是概念而已。」陳佳惠說:「他們更願意斥資採購。」 

陳說,最重要的是大企業採開放心態,願意與新創企業與中小企業合作,探索新的做法。「企業不管是決定繼續合作,還是收購新創企業,都展現出轉型過程的速度與彈性。」她說:「讓人看到各界的活力,願意跟著快速變遷的世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