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颳逆風,台灣晶片廠開闢新路

隨著中國與自由世界國家的緊繃關係加劇,半導體產業的韌性愈來愈重要,而供應鏈的分歧現象恐怕已是大勢所趨。

去年12月,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的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廠舉行機台進廠典禮,創辦人張忠謀出席致詞,指出「全球化與自由貿易幾乎已死」,引發各界關注。他進一步說:「許多人還是希望回到過去,但我覺得不太可能。」 

這番話或可反映出地緣政治現況,亦即,中國與全球民主國家的關係緊張(美中關係尤其如此),如今已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組成造成深遠影響。對身為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的台積電、乃至於台灣而言,這個轉變牽一髮而動全身。 

根據總部位於台北的集邦科技,身為全球晶片製造第一重鎮的台灣,占全球晶圓代工營收的64%,亦占IC設計營收的27%與封測營收的20%,分別名列全球第二與第一。 

地緣政治對半導體產業的影響不但增加,也來得迅速。短短不到10年前,全球頂尖晶片廠無不與中國和中共政府密切合作,很少考慮到相關國安議題。如今,美國與中國兩大強權的競爭激烈,晶片廠不得不調整營運策略,降低在中國的布局,以免動輒觸犯美國法規。 

自美中在2018年爆發貿易戰以來,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祭出一連串嚴峻制裁,旨在壓制中國全力拓展軍力與主導次世代關鍵技術的企圖心。 

「美國國安單位終於發現,先進晶片製造由台積電所主宰,約占九成以上。」顧問公司歐布萊特石橋集團(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的中國與科技政策事物資深副總裁崔歐洛(Paul Triolo)說。 

但他補充,之所以發展成當前局勢,「完全是因為美中關係惡化」,以及相關單位後來才意識到,無論是武統或和統,中國與台灣如今似乎有統一的可能。 

考量台積電的中國客戶眾多,美國箝制中國半導體產業之舉,短期恐怕會擠壓台積電獲利。據報導,台積電去年10月已暫停為中國新創企業壁仞智能科技生產人工智慧晶片,同時評估美國法規。壁仞產品的性能據信優於輝達A100晶片,後者目前已被美國禁止銷售到中國市場。 

有些分析師認為,美中科技角力長期亦可能衝擊台灣晶片廠。集邦科技分析師喬安指出,半導體供應鏈分歧發展,將加深全球晶圓代工廠的營運成本。 

「也就是說,不管代工廠在哪裡設廠,價格壓力只會愈來愈沉重。」她說。此外,隨著美國、日本、新加坡陸續興建新廠(歐洲亦有可能),「去全球化趨勢抬頭,台灣身為全球晶片生產重鎮的地位將隨時間降低。」 

式微程度是多是寡,引發各界激辯,中國媒體指控美國淘空台灣半導體產業。中共黨媒《環球時報》去年12月指稱,台積電正在變成「美積電」。台灣媒體與在野黨國民黨的立委亦提出類似指控,說政府把台積電「送給」美國。 

蔡英文政府駁斥這項說法。外交部長吳釗燮去年12月表示:「我們的半導體沒有『去台化』的疑慮。」他補充說,台灣工業實力「非常堅強」,不會被其他國家取代,「這是台灣工業實力對外的擴展。」 

曾為美國商務部資深官員、現為獨立半導體分析師的莫吉爾(J. Travis Mosier)說,台灣預計會將高階製程技術留在國內,「保住王牌」。然而,台灣若能與重要盟友和夥伴合作,在國外建廠,不僅能獲得對方的善意與支持,亦能提升國際能見度。 

「台積電是台灣科技外交的先鋒。」莫吉爾說。 

紮下新根  

美國亞利桑那州是台積電拓展海外版圖的前哨站,計畫斥資400億美元興建兩座新廠,成為該州史上規模最大的外來直接投資案。一期工程預計在2024年投產5奈米家族製程,二期工程則預計在2026年開始生產3奈米製程。 

根據台積電12月新聞稿,兩廠預計創造兩萬個工作機會,營建與高薪高科技工作各占一半。新廠未來每年合計生產逾60萬片晶圓,終端市場價值超過400億美元。 

台積電赴美擴產,背後自有強烈的商業誘因。半公家機關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分析師鄭凱安說,台積電逾六成營收來自於北美客戶,包括IC設計大廠如AMD、Apple、博通(Broadcom)、輝達(Nvidia)、高通(Qualcomm)等。 

「在美成立先進製程廠,更有便於品牌客戶直接進行試驗與製程優化,加速晶片研發過程。」他說。 

「地利之便對客戶很重要。」美台商業協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說,客戶「愈來愈要求縮短供應鏈。這樣的要求很難以金錢衡量,但台積電選擇迎頭因應。」 

拜登政府決心加強國內IC產業,想必亦是台積電決定在亞利桑那州擴產的原因。「半導體產業現在面臨地緣戰略壓力,台積電希望加以應對。」韓儒伯說:「如此一來,它就能擬定一套以合作與同步化為基礎的策略,因應關鍵市場未來的投資需求。」 

台積電曾視中國為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如今因為選擇脫鉤而調整營運考量。斥資30億美元興建的南京廠,過去象徵著台積電對中國市場的雄心,如今可能成為它在中國的同類製程末代廠房。 

曾於台積電草創階段扮演育成角色的半公家機關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其資深副總蘇孟宗指出,除非美中關係出現戲劇化改善或兩岸關係緩和,「否則中國市場在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將逐漸消退。」 

台積電也在其他主要民主國家尋找投資機會,日本尤其是重要據點。2022年,熊本縣新廠動工興建,預計創造約1,500個高科技工作機會,12吋晶圓月產能將達45,000片。新廠斥資70億美元,預訂2024年完工,台積電新聞稿指出,建廠工程「獲得日本政府大力支持。」 

產業情報研究所的鄭凱安說,到日本擴產,「最主要還是希望配合品牌客戶的需求。」他指出,台積電已經取得索尼與電裝等日本大廠的訂單,日本廠產能利用率無虞。 

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在1月法說會上指出,公司正在考慮興建日本二廠,「客戶需求與政府的支持是重要因素。」 

展望未來,台積電也有機會在歐洲設廠,德國挾其工業影響力與汽車產業龐大的優勢,最有可能出線。魏哲家在法說會指出,台積電正在評估在歐洲設置特殊製程廠的可能性,將聚焦在車用技術,取決於客戶需求與政府支持。根據台積電年報,歐洲、中東與非洲的營收貢獻合計6%。 

集邦科技分析師喬安說,成立歐洲新廠有幾個好處,包括貼近幾家汽車與工業客戶,而且晶片製造所需的原物料與設備資源也充沛。「然而,歐洲的環保政策嚴格、電力短缺,仍是晶圓代工廠在當地設廠的一大關卡。」她補充說。 

工研院的蘇孟宗指出,台灣與歐美存在特定文化差異,可能是台積電在美國、乃至是歐洲設廠必須面對的課題。「台灣長年習慣不眠不休營運,養成犧牲奉獻的心態,可能很難複製到歐美文化。」他說:「相較於台灣,海外業務的營運效率、製造工程與技術創新速度可能會打折。」 

矽島台灣  

展望未來幾年,全球擴產將是台積電愈來愈重要的營運環節,但基於實務面,仍會以台灣為專業技術與生產的關鍵核心。「有人認為,台積電赴美投資可能會降低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產業情報研究所的鄭凱安說:「但這樣的指控並不正確。」 

他指出,亞利桑那兩廠在2026年前頂多只占4%產能,因此全球IC設計公司將持續仰賴台灣的晶圓代工廠,有助於台灣維持在半導體製造的領頭羊地位。 

為此,台積電計畫擴充台灣產能,在11月開始興建高雄廠,訂於2024年開始量產28奈米晶片。 

位於新竹的晶片設計大廠聯發科,其執行長蔡力行在11月接受路透社採訪時指出,公司未來會在台積電的亞利桑那廠投片生產,但該廠不會取代台灣廠。 

歐布萊特石橋集團的崔歐洛提出預警,亞利桑那廠只占台積電產能的一小部分,倘若台海情勢告急,恐怕無法提供緩衝。「美國廠還是會跟台積電的新竹廠、台中廠與台南廠密不可分。」他補充說:「因此,美中台三方局勢如果生變,將會波及台積電生產鏈與全球整體IT市場。」 

去年8月,美國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旋風來台,引發台灣發生衝突的隱憂加劇,但並無證據顯示,中國已經放棄對外宣稱的對台政策,亦即會和平解決其所謂的「台灣問題」。事實上,中國政府似乎低調向台灣的親中派政治人物示好,同時繼續文攻武嚇,表達對蔡英文政府與美國的不悅。 

中國善用軍事演練恫嚇台灣,經常被商界人士誤解是衝突升溫的徵兆,顯示心理戰的效果顯著。「中國的軍事脅迫無所不在,目的是在降低在台經商的吸引力。」美台商業協會會長韓儒伯說。 

他呼籲其他國家與台灣簽訂雙邊與多邊貿易協議,反制中國削弱台灣經濟實力的企圖。「美國應該把美台雙邊貿易協定看成是第一要務。」他說:「以大區域來看,台灣也必須被納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裡。有了這兩類協定,日本、英國與歐盟等經濟體就有所依循,進而與台灣自行簽訂協議,讓國內企業、乃至於全球經濟看到對台灣的信心。」 

至於供應鏈分歧帶來的高昂代價,半導體分析師莫吉爾說,台灣是重要的晶片生產重鎮,美國又展現確保晶片供應無虞的決心,因此分歧是難以避免的趨勢。 

「大家很喜歡全球經濟的效率,但在地緣政治風險升溫的背景下,產業效率不再是必然。」他說:「有鑑於此,各國逐漸把重點從效率轉到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