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短期全面犯台的風險仍低,但中國介於灰色地帶的挑釁行動,測試著台灣的防衛能力。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8月閃電訪台後,台海緊張情勢達到沸點。中國隨即發動的大規模實彈演習,加深了與台灣安全有關的顧慮──自從兩年前解放軍開始對民主台灣進行一連串介於灰色地帶的挑釁行動後,擔憂的人越來越多。
中國對台灣的武力威脅已經持續數十年,雖然最近緊張情勢上升,並沒有證據顯示中國已經決定使用武力攻打台灣。不過,美國情報圈評估,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希望人民解放軍養兵練戰,在2027年前具備武力犯台能力,屆時正值習近平第三任任期尾聲與解放軍建軍百年。
「2027年是目標,但也要看他有沒有意願。」曾任白宮國家安全會(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台灣、中國與蒙古事務主任,現為華府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資深顧問的簡以榮(Ivan Kanapathy)說。
中國共產黨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下稱20大)於10月正式登場,會中,習近平針對台灣議題展現出必勝論調,重申奪下台灣的企圖。「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他說:「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
不過,習近平在會中亦同樣強調會「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
北京的考量必然包含侵略台灣所要面對的艱難地理位置與地形條件。「解放軍的重大挑戰從(分隔台灣與中國大陸的)80到100浬海峽開始,險峻的地形、不友善的海象環境,以及極少數適合登陸的地點。」美國國防部前印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九月於一場美國東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 與台灣美國商會在華府合辦的座談會上說。
不僅如此,雖然中國不可否認地擁有軍事人員與武力裝備上的數量優勢,台灣同樣也在防衛上做了準備。台灣發展並生產各式精密飛彈,且至少受到美國PAC-3愛國者飛彈系統的部分保護。
除了對台發起全面的入侵外,要令台灣屈服,北京尚有其他不同的選項:從介於灰色地帶的行動,例如目前解放軍軍機擾台的舉動,到武力奪取台灣的外島,或者部分或全面地封鎖台灣。
然而,北京若對台使用武力,則必須考慮到這個舉措對解放軍所帶來的巨大成本、國際聲譽,以及對經濟的影響──經濟動能是共產黨統治中國的重要正當性來源。
此外,在海峽的軍事衝突當中,有鑑於國會對台灣的跨黨派支持,美國選擇介入幾乎必然發生。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任期內已四度明確表示,若中國攻擊台灣,美國將會協助台灣防禦入侵。
至於對侵略方的影響,美國蘭德公司智庫(RAND Corporation)近期的研究指出,台灣海峽若爆發戰爭,將會使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減少25%至35%。就連比戰爭輕微的脅迫行為,也會為北京帶來嚴重的影響。
「如果中國封鎖台灣,它會面對一些後果。」美國退役陸戰隊上校與前美國駐東京大使館海軍武官紐夏(Grant Newsham)說:「急速上升的保險費率將會影響中國的海、空運,考量到戰爭的風險極高,一些航運業者不會願意到中國經營業務。外商對於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決策,也會受到影響。」
封鎖情境
有關於封鎖情境的討論,在解放軍8月對台的軍事演習後顯著提升。當時解放軍在台灣周邊發動軍演,形同類封鎖,突顯出解放軍可能阻擋海路通道,箝制台灣的經濟。跟實際封鎖不同的是,這些軍演對航運路線的干擾很小,但對台灣與美國卻釋出明確訊息。
「中國希望展現出對台部分封鎖的能力,但(現在)未必有這個意圖。」擔任國民黨國際部主任、亦是淡江大學戰略所教授的黃介正說。
中國可能以部分或全面封鎖的方式,脅迫台灣坐上談判桌,而不必承擔大規模攻台的負擔。台灣高度仰賴食品與能源進口,即便遭到短暫部分封鎖,民生也可能大亂。投資人恐慌之下,股市可能崩盤。而航運路線一旦嚴重中斷,台灣的出口導向經濟亦會大受打擊。在經濟動盪的背景下,台灣政府將面臨沉重壓力。
美國空軍戰略事務諮詢顧問暨華府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客座資深研究員詹益庭說,如果中共「認定不會有外界干預,那麼封鎖會是相對具有成本效益的箝制策略,雖然速度比較慢,但全面攻台的作戰風險太高,可能會損失整個入侵部隊。」
然而,詹益庭強調說:「關鍵是『相對』,因為台灣的反艦兵力會大幅耗損解放軍海軍,而中國的經濟與國際聲譽勢必一落千丈。」
但如果考量美國干預的因素,則中國對台封鎖之舉似乎愈來愈不可行。「能不能封鎖還是未知數。」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的簡以榮說。美國可以出動海軍封鎖馬六甲海峽,中國有七成以上的石油與液化天然氣進口都必須通過這條狹長水道。「中國仍舊依賴石油天然氣海運。」他說,在這個情境下,「誰能打持久戰才是關鍵。」「以我住過台灣的經驗,我相信台灣人民為了維護自由,再大的艱苦也願意承擔。」曾在2014年到2017年任職於美國在台協會的簡以榮說。
此外,美軍幾名最高將領亦有信心,美國與盟友能夠打破中國對台的海上封鎖。10月時,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帕帕羅(Samuel Paparo)上將指出「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美軍「在關鍵領域有優勢」,也有龐大火力。
所幸對台灣而言,為抵擋中國封鎖做好準備,形同於練兵遏阻或打敗全面犯台。
「要消磨中國的封鎖,需要多層防禦能力,包括廣泛部署大量的反艦巡航導彈、用於海上攻擊的「海馬斯」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HIMARS)、無人水面載具。」詹益庭說:「台灣空軍可以例行演習海上攻擊能力。」展現這些軍力能夠阻擋中國封鎖,因為成本跟「阻擋全面攻台幾乎沒有兩樣。」
脆弱的離島
中國對台灣還有另一個脅迫策略,那就是奪下離福建省只有一箭之遙的金門或馬祖,或是位於高雄西南部外海約420公里處的東沙島,後者地理位置更接近廣東省。
這三個離島地處偏遠,中國即使奪下其中任何一個,並不代表局勢在戰略上有重大轉變,但從政治層面來看,卻是台灣政府與軍隊的一大挫敗,讓各界對台灣保護領土的能力產生疑問。
4月時,《台北時報》引用一名熟悉兩岸事務的匿名官員說,如果習近平認為有必要轉移民眾注意力,想淡化經濟低迷等國內問題,則中國「很有可能」入侵金門或其他離島。該官員指出,習近平如果攻佔離島,可能會是想在第三任任期展現「統一」有具體進展,因為吞併台灣可能非解放軍短期軍力所能及。
但國防部智庫國家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江炘杓認為,金馬地區與中國深化融合,習近平沒有攻擊的理由。基於地理位置,金馬與中國的融合關係遠高於台灣本島與中國。新冠疫情爆發前,金馬與福建省仍有小三通,每天有高速渡輪載送乘客來回數趟。
學者們認為,北京傾向讓台灣繼續治理在歷史與地理上都屬於福建省的金門與馬祖,以作為阻擋「台灣永久獨立」的緩衝。
有鑑於此,「金馬與馬祖目前對中國有政治用途,沒有必要動武。」江炘杓說。
對中國來說,東沙島是更可行的目標。解放軍挾其海軍優越性,可以輕易拿下東沙島,美國不太可能出手干預,保護一座地處偏遠的環礁。傷亡人數預計很少,因為東沙島沒有永久居民,只住了海巡署與海軍陸戰隊人員。
東沙島也有戰略價值。「那裡是從太平洋進入南海東北部的樞紐要道。」台灣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說。倘若中國控制住東沙島,可以藉此「限制美軍在南海的巡邏能力」,最終有助於中國防止美國在台海衝突出手干預。
儘管如此,李喜明強調,光是攻佔外島並無法逼迫台灣投降。若想動用有限武力,成功脅迫台灣,李喜明說:「中國必須讓台灣相信它有能力成功全面侵台。」
加強韌性
對台動武的支出龐大,但灰色地帶行動卻不會。中國炫耀海軍勢力是利遠大於弊,解放軍不僅得以訓練各型態的軍事行動,也能對國內民眾與國際社會達到政治宣傳效果。
8月的實彈演習正是最好的例子。「中國展現出他們有能力在台灣四周宣布『禁入區』,以導彈包圍,同時必要時部署戰機與軍艦實施封鎖。」美國退役陸戰隊上校與前美國駐東京大使館海軍武官紐夏(Grant Newsham)說:「這次已經造成若干衝擊,即使中國目前並沒有強硬執行。」
分析師預計中國在習近平的第三任任期內會加強對台脅迫力道,不僅因為習近平企圖鞏固個人的歷史定位,也由於解放軍意圖擴張其海軍勢力,力求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限制,而台灣位於第一島鏈的核心位置。中國在20大閉幕後通過黨章修正案決議,在其中納入反台獨立場與中國軍隊促進統一的承諾,在在可見習近平對台灣的關注。
「中國在8月才剛開始測試對台全面封鎖所需的聯合軍力。」華府國際評估與戰略中心(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and Strategy Center)亞洲軍事事務資深研究員費雪(Rick Fisher)說。儘管中國當時的能力尚不足,但中國「會朝這個目標前進,軍演規模會愈來愈大。」
淡江大學的黃介正指出,由於有預先公告,台灣沒有受到共軍軍演太大的影響。8月時,中國宣布舉行長達72小時的實彈演習,要船隻與飛機避開演習地區。
「大多數台灣民眾可能會忽視這些演習,認為日常生活沒有受到影響,演習很快就會結束。」他說:「但試想,如果中國沒有給出明確的時間表,而且一連演習了3星期,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
黃介正建議,台灣政府應該做好未來發生台海危機的準備,因應日常生活受到干擾的情境──他強調,做好準備,不應製造恐慌。「有一些方法可以建立起韌性,我們可以循序漸進訓練。」他說。他建議政府教育民眾如何因應燃料短缺與網路中斷的情況。「可以跟民眾說,在某個特定日期和時段,有半數的加油站會暫停營業,或網路會中斷,時間長達半小時,讓民眾學習如何因應。」
黃介正亦指出,台灣提升戰備能力的同時,應該以減緩台海緊繃關係為目標,降低爆發衝突的風險。「我們需要擬定政治戰略,爭取累積軍力的時間。」他說。
台灣在2017年曾經推動李喜明倡議的「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這個概念聚焦於不對稱防禦,旨在將台灣的資源最大化,嚇阻中國入侵,確保台灣軍隊能延長防衛時間,撐到第三方介入為止。
根據整體防衛構想的假設,中國必須佔領台灣本島,才能打敗台灣。為了防堵中國軍隊侵門踏戶,該構想強調應使用李喜明所說的小型、機動、分散的小東西,例如快速攻擊艇、水雷、機動岸防巡弋飛彈、短程精準導引彈藥、無人機等等。
儘管美軍軍事規劃專家與許多分析師肯定整體防衛構想,但李喜明說,台灣至今尚未落實這項戰略,因為國防部偏好高成本的傳統武器系統。李喜明指出,爆發台灣衝突時,解放軍只要發射導彈摧毀台灣的軍用機場,F-16戰鬥機等軍武就無用武之力。「F-16要從哪裡起飛?」他說。
多數分析師表示,少了美國直接干預,台灣恐怕不容易在台海衝突勝出。然而,烏克蘭在各界不看好的情況下,照樣成功擊退俄羅斯的入侵行動,並未迅速落敗,跌破普丁(Vladimir Putin)與西方國家情資的眼鏡。
「許多分析師認為烏克蘭會在幾天內陷落,但他們錯了。」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的簡以榮說:「烏克蘭人保衛國家的決心激發了全球的支持,因而也幫助了他們防止俄羅斯的勝利。」
若要能夠抵禦中國的入侵,「台灣必須要堅持住最少數週,直到美國以及盟友們形成能夠動員軍事力量介入的政治意願。」他說。
李喜明說,歷史上不乏發起戰爭的國家誤判情勢,以為能夠取勝,最終卻遇到頑強抵抗的例子。他也指出,希特勒當初領軍納粹侵略蘇聯,誤判了蘇聯的抵禦程度,最終導致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
「戰事是難以預料的。」他說:「這也是為什麼它很少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