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大量流入海洋、威脅海洋生物生存的海洋廢棄物,台灣各界正努力做好海洋垃圾管理,並在過程中創造全新的收益模式。
本文章譯本由關鍵評論網提供
無論是政府機關提出的倡議,還是私人企業號召的活動,淨灘在台灣都是相當受歡迎的環保運動。許多人樂於花一整天的時間,為清理海灘上的大量人為垃圾盡一份心力。
尤其考量到台灣西部沿海的平均垃圾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02公斤,相較於全球平均高出近50%,持續淨灘的確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然而距離台灣更遠的海域,問題又更加複雜。在這些遠海地區,海洋廢棄物的數目相當龐大,清理遠洋垃圾也更為困難且費用高昂;據估計,僅海洋漁業,每年就會產生64萬噸海洋廢棄物,其中大部分的海洋廢棄物為漁網、魚鉤等漁業設備。
事實上,這些海洋垃圾對環境皆會造成傷害,有害程度甚至已讓聯合國將海洋垃圾列為「僅次於氣候變遷」的全球危機。也因為用相機捕捉到海洋生物正在遭受危害的攝影愛好者,眾多受海廢威脅的海洋生態系物種,近期也躍升為台灣的頭條新聞。
「全球共有7種海龜,而生活在台灣臨海的就高達5種。」致力於改善動物、人類與環境之間關係的非營利組織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EAST)的黃子馨研究員說道。她表示,海龜一直以來,都是台灣參與水肺潛水人數增加的主要推力。
潛水人士經常以影像的方式,記錄下他們的水下探險活動,因此海龜遭漁業廢棄物危及生命的影像,也連帶被潛水客拍入鏡頭。黃子馨舉例強調,一名潛水客於2022年8月時,分享了一隻綠蠵龜在屏東縣恆春半島附近海域,遭倒刺魚餌刺穿下巴及前臂皮膚的畫面。
「由於海龜被列為瀕危物種,當他們受傷時,也並非一定會危及生命,因此大眾普遍會認為,當發現海龜受傷時,不要特別干涉這類瀕危生物。」黃子馨如此提及。「不過,大眾也發現了無數海龜遭魚鉤刺傷、漁網纏繞而致死的案例。台灣政府對此須採取行動,從根本解決這類問題。」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2017年公布「台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該海洋環境保育方案著重在海洋廢棄物的源頭減量、預防與移除、研究調查,以及擴大與相關權益團體之合作參與。儘管此行動方案提及,欲增加漁港海廢回收的獎勵措施,但卻缺乏對漁民層面的關注,亦沒有規範他們所使用的漁業工具之製成材料類型。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當前便呼籲海洋委員會,應修訂《友善釣魚場域管理要點》,即修正台灣垂釣區的管制事項,將「海龜出沒的熱點限制垂釣活動」以及「禁止使用帶有倒鉤的魚鉤或假餌」納入該要點中。
除了政府須就政策面進行改善,黃子馨也認為:「所有漁業工作者應意識到自身行為對海洋的影響,任何類型的捕魚手法,都有導致海洋污染的風險,尤其現今的商業捕魚活動衝擊甚鉅。」
將「危害」重製成商品
談及廢棄物回收,參與者必會付出一定程度的代價,畢竟收集、管理及回收海廢材料所需的成本,明顯高於製成的新產品,這種減損收益的結果,亦是諸多零售商不願參與其中的原因。
也因此,當台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台化公司)決定運用自身先進的回收、製造技術,來管理海洋垃圾時,他們的首要任務便是尋找買家。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的永續投資工作亦是如此。」台化董事長洪福源強調並表示:「我們不會期待能在致力於永續發展的道路上獲利,但我們也不會虧本經營。」
值得慶幸的是,由於廢漁網多以尼龍製成,這類聚合物具有高市場價值,戶外服裝的公司Patagonia、美國體育用品生產跨國公司Nike等大型品牌,都願意支付更高的價格,購買以海廢製成的環保產品。
台化公司於2018年與Patagonia越南廠合作,共同開展一項將廢棄漁網重製為成衣的計畫。該計畫起步時,台化公司先從南美洲海域收集、回收約2000多噸的廢棄漁網,並於2020年將回收廢漁網的工作擴大至台灣,迄今已有70頓海洋廢棄物從金門運回台灣本島,再進行分類、回收。
上述過程聽起來相當簡單,但所需的技術門檻其實很高。
「我們是全球少數有技術、有能力將尼龍材質的海廢從海洋蒐集、回收後循環再製的企業。」台化團隊旗下的「海洋回收尼龍絲」(Seawastex)計畫負責人周宏恩這般提及。
台化公司的回收技術,可將海洋廢棄物中的尼龍6纖維(Nylon 6)重構為己內醯胺(CPL),己內醯胺具有工業用途,但亦可使用於針織品、雪紡及烏干紗等織物中。
該重製過程包括熔融、散聚、精煉原料,再還原成新的尼龍絲後,隨即運送給製造商產出衣物。產出的尼龍與多數聚合物塑料不同,就算經過一連串的回收處理步驟,尼龍仍可在維持其原品質的情況下,被重新利用。這種技術不僅更具永續性,甚至還能獲得更高的利潤。
「我們與當地的漁民及社區合作,付費請他們收集廢棄漁網,隨後再送交給我們的團隊。」台化董事長洪福源這般表示。他也稱:「(回收技術製成的己內醯胺)成本其實非常高。通常為每公斤2.3美元,若為全新的化合原料己內醯胺,成本僅為每公斤1.8美元,後者明顯更具成本效益。好在Patagonia公司願意負擔這多出的成本。」
該計畫的成功,也促使台化公司將目光延伸至以養殖牡蠣聞名的嘉義縣。為養殖牡蠣,嘉義沿海地區當前的平掛式蚵棚養殖區已達750公頃,另有約1萬個浮筏式蚵棚。而每公頃所含的平掛蚵架,約可串起1萬條尼龍蚵繩。
據統計,這導致嘉義縣每年約產生1375噸廢棄尼龍蚵繩。
傳統上,廢棄尼龍繩在未經處理的狀況下,會直接被堆放置嘉義沿岸。為因應日趨嚴重的海廢堆積問題,嘉義縣的海洋保育有關單位,於2020年開始與私人企業合作,鼓勵漁民將尼龍廢繩帶離岸邊,加入台化公司回收海廢的行列。
「這過程運行相當順利,但從長遠來看,我們需要讓這項計畫更具成本效益。」洪福源點出問題的所在。他表示,要成功做到這一點,需要培養正確的回收教育觀念、重視製造商之間對於回收材質的商品設計,以及製程技術的精進。洪福源相信,該目標並不容易達成,但絕對有執行的必要。
儘管台化公司的計畫已證明,蒐集、回收海洋廢棄物再製成尼龍布料,技術上不僅可行,還能獲得收益。但洪福源也強調,該計畫若要發揮更實質的影響力,還需更多夥伴一同加入,才能確保清潔海洋垃圾的運行。
「我們只求政府做一件事,那便是鼓勵漁民和我們合作。」洪福源稱:「如果政府機關能協助我們與漁民凝聚共識,台化公司就能做到更多。訂定分類、回收海洋廢棄物的規範,的確是解決海廢問題的重要環節,然而,若沒有適當的環境教育與合作機會,海洋廢棄物的處理將不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