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補足不斷減少的勞動人口,台灣計畫自海外招聘40萬名人才。然而,僅憑台灣官方核發的收入簽證,以及國內所提供的英語公共服務,並不足以讓台灣與鄰近國家競爭。
本文章譯本由關鍵評論網提供
招聘人才的邏輯本質似乎相當合理:隨著全球遠端工作模式逐漸興起,台灣舒適的生活方式、境內友好的人民,以及健全的科技產業,將吸引偏好遠距工作的專業人士前來。一些外籍工作者來到台灣後可能就此選擇定居,並投入到對「國際化」人才有急切需求的台灣勞動力市場,最終亦有助於人才市場的轉型。
在這樣的願景下,「台灣就業金卡」出現了:這就是延攬外國專才來台就業的台灣「數位游牧」簽證。
隸屬於國家發展委員會(NDC)的台灣就業金卡辦公室,其功能比台灣一般辦理簽證的單位更加多元,就業金卡辦公室負責協商各類機構的改革,甚至與官股銀行等實體單位合作,簡化金卡持有人的來台程序,協助他們適應台灣生活。
然而,台灣政府對於人才需求的看法,並不一定符合市場的需求。像是來台的外籍人士,一般來說不會被台灣公司錄用,即使他們前往台灣的目的,就是專門來應徵工作。
諸多外國人才表示,台灣企業不願意雇用國外人士,這些公司有時會預設外國求職者工資要求,是高出公司可接受範圍的。
而不可否認的是,外國人才遭遇的最大障礙是語言溝通。為使台灣對國際社會更加友好,台灣政府制定了「2030雙語國家政策」,期望提升英語教育成效以及公職體系職能。然而,細想台灣人在沒有沉浸式學習環境的情形下,學習一門新語言要達到並非只做表面功夫的困難度極高,這樣的改革雄心對政府來說十分艱鉅。
事實上,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於2022年7月時,就呼籲台灣教育部應檢討實施雙語教育的政策,指出雙語政策在台灣的中、小學已衍伸出一些問題。
部分教師表示,現在的情況經常是授課教師自身也缺乏英語能力,卻被迫用英文授課,學生不得不使用他們未能有效掌握的語言來學習新科目、新知識,最後得出的結果根本差強人意。儘管有這些問題存在,該政策在台灣雙語學校逐漸增加的情況下,還是或多或少顯現出成效。
2022年8月,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宣布,台灣政府將盡可能於10年內,招聘40萬外籍人才,藉此補足台灣人口不斷減少的窘境。雖然外國高級白領的動向最受媒體關注,但事實上,台灣亦有機會透過來台就學的外國畢業生,以及外籍勞工來實現這一願景。
但無論是在台畢業的外籍大學生,還是國際專業人才,所提出的疑問皆相同:「台灣的就業市場足夠吸引人留下嗎?」
「學習」如何招募人才
由於中國近期在台海的軍事活動增多,以及外界預期兩岸未來幾年的摩擦將更為頻繁,皆對招聘人才產生一定程度的衝擊,吸引人才也變得更為困難。
根據台灣美國商會近日所做的調查顯示,雖然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於今(2022)年8月訪台後的兩岸緊張局勢並未對台灣的商業活動造成重大衝擊,但部分大型企業以及和台灣共構複雜供應鏈的區域,對台灣情勢的擔憂仍日趨增加。
在過去這幾年中,COVID-19疫情的影響,亦造成台灣商機的流失。台灣美國商會所公布的「2022商業景氣調查」結果顯示,有高達86.8%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生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台灣2021年夏季的疫情影響。諸多企業甚至表示,由於入境管制,關鍵核心員工無法於公司實地工作,對營運亦造成重大衝擊。
「如果企業主願意接受3天入境隔離,他們隨後便能探索台灣並環顧商業環境。」新創加速器營運公司「之初加速器」(AppWorks)旗下投資經理若林純(Jun Wakabayashi)如此說道。但許多業主仍不願意配合行事。
若林純指出,由於疫情爆發後,台灣對該疫情的限令相對寬鬆,部分來自歐洲、新加坡、紐約以及矽谷的「COVID難民」,決定於2021年移居台灣,最終他們也確實定居成功。若林純以影音串流媒體平台「Twitch」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林士斌(Kevin Lin)為例,他回到台灣,最終為一處新的研發中心聘雇了數名工程師。
台灣於2022年10月13日開始取消原先的檢疫與隔離規定,但在那之前的一年間,台灣邊境政策與中國以外的全球其他地區相比,其實是朝著日趨相異的方向發展。
但即使台灣邊境重新開放,也須面對在人才招募上更深層的問題。
許多台灣企業都有非常傳統的招聘員工制度,以及既有的員工管理實務,這在科技產業以外的小型公司尤其明顯。過往有較為極端的特例顯示,有些主管會在面試時,詢問應徵者的父母職業。一些情形則是,部分雇主不願意在薪資或員工福利上讓步,例如員工能享有「有薪假」等福利條款。
跨國人事顧問公司「藝珂集團」(Adecco)台灣暨南韓總經理陳玉芬(Cindy Chen)強調,遠距工作時代下的全球移動專業人士,往往強調工作上的獨立、尊重,以及多樣性。這些價值觀,與許多在戰後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企業主管,所強調的忠誠度,以及貫徹努力的態度形成顯明對比,這些都使得諸多企業在招募新血與留任人才上面臨挑戰。
「對我們而言,最具挑戰的莫過於領導能力及數位化轉型。」陳玉芬說道。「我們需要能夠為整個組織帶來變革的人才,然後這些企業,才能成為更具吸引新血加入的工作場域。」
陳玉芬也表示,儘管有許多中文程度不一的海外台灣人,但招募人才時的語言問題仍需解決。「無論如何,頂尖的專業人才,通常皆需要具備優秀的英語能力。」
陳玉芬補充提及,提高政府部門員工以及金融、商管服務機構從業人員的英文程度,是協助他們了解國際市場最佳實務的適切方式,也能改善其與外籍人士溝通的品質。舉例來說,在台灣的外籍人士,經常抱怨台灣的銀行服務系統存有諸多問題,根本原因其實是,台灣的銀行對外籍人士的特殊處境及需求缺乏認知。
未納入其他國家的成功典範模式,也是台灣就業金卡制度設計的一大問題。
關注加密貨幣趨勢的新聞網站「CoinDesk」亞洲團隊駐台北辦公室負責人——同時也是台灣就業金卡持有者的——雷諾斯(Sam Reynolds)建議,台灣的就業金卡計畫,應多加學習其他國際先例,例如泰國的「高技術人員智慧簽證」(Smart T Visa),以及新加坡的頂尖專才簽證「ONE pass」,他也指出,外國專才在申請金卡時,台灣政府仍在很大的程度上存有明顯的官僚心態。
「如果你申請經濟領域(根據薪資收入核定資格)以外的其他類型就業金卡,事情往往會變得不太順利。」然而,這樣的問題並不會發生在同樣開放專業人才簽證的國家,雷諾斯表示。他也補充道,任何非以收入多寡為基礎的數位游牧簽證,都涵蓋大量不同種類的職業,在如此複雜的情形下,減少申辦時的文書處理作業,對金卡制度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藝珂集團的陳玉芬經理建議政府,應建立相關平台,以此為外國專業人士與尋求國外人才的國內企業,建構起溝通橋樑,幫助勞雇雙方了解彼此的需求,該平台亦可指導企業的政策擬定。這類的平台,可協助像就業金卡辦公室這樣的政府機關,釐清為何國內公司不願涉足國際人才庫,但同時也可讓這些企業了解,外國專業人士來台工作的需求。
此外,台灣企業於「居家辦公」模式上,亦未能跟上國際的腳步。由於台灣在全球疫情最嚴峻時並未受到太大的衝擊,這使得台灣並沒有因為大環境,而被迫改變多數企業的工作方式。但遠端工作不僅可以吸引海外人才的加入,還可作為台灣提升自身勞動力的絕佳良機。
雷諾斯另也指出,一些國外企業已經聘請了一流的海外人才,尤其是來自新加坡的專業人士,並讓這些產業高階人才落腳台灣,以此提供優於國際市場的平均薪資。相反的,人才的流動對台灣而言,其實亦是契機,既可以直接建構具有國際競爭水準的勞動力,也可以為欲從國內市場招聘新血的企業建立標準。
回頭看看自己的家園
招聘國際人才、留住人已在台灣,或與台灣有緊密關係的外國專業人士,皆面臨許多挑戰,台灣政府應將其思維完全從「人才招募」,重新定位成「人才升級」。國際專業人士的引入,恐非人才招聘過程中最重要的元素,也並非一定要是該流程的第一步。
擁有健全的中階人才,企業或許更能傾向考慮任用頂級國際人才,而不會在其勞動環境創造出令人不適的「文化飛地」。台灣在國際上的吸引力是一個加分機會,但這並非人們唯一的考量。
今(2022)年較早的時候,台灣政府祭出無限期暫緩香港及澳門永久移民的決策,這便是台灣所錯失的一項機會。禁止香港移民取得長期居留證的決定,以國家安全的角度來看似乎是合理的作為——然而這項規定,也適用在已經生活於台灣的移民。
短短數年內,香港已從一個吸引全球菁英的國際金融樞紐,淪落為人才庫恐大量流失,成為企業營運瓶頸的艱難處境。儘管語言和行業結構仍存在差異,但理論上,香港可成為國際人才來台工作的理想來源。
與此同時,現階段約有40萬台灣人居住於中國大陸,另有200萬台人生活於海外。這其中的勞動人口相當可觀,亦可在沒有語言隔閡的環境下,補足台灣勞動力的不足。
然而,考慮到這些海外台人的職業道路選擇、居住型態的多樣性,以及針對這類群體實施民意調查的困難度,要全然了解台灣人在中國大陸或其他國家地區生活的動機,其實是一大挑戰。
雖然台灣人在中國大陸並沒有語言不通的隔閡,但諸多移居對岸的台人仍具有國際化思維。多位消息人士就表示,就算中國變得不合適居住,他們也並不一定會回到台灣。
但台灣最大的潛在問題更像是個哲學困境:「台灣是否有想要從低成本商業型態,轉變為增值商業模式?」多年來,台灣央行不斷壓制貨幣升值,以確保商品能在其境內生產,而需要被平衡的利益追求,就轉嫁到勞動力招聘上。
在不斷變化的中國,以及展現意願、考慮與台深化貿易關係的美國之間,持續反思其自身的世界定位,台灣需要不斷審視自己的抉擇。簽證改革的立意雖好,但主要的問題仍是供需上的失衡。台灣必須意識到,其遠非國際搶人才大戰的唯一參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