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局面能夠一反「親近朋友,但與敵人要更緊密」這句名言的建議,那就是2022年8月的臺灣 。隨著臺海危機升溫,讓我們從現在開始,邀請約400萬名訪客回到臺灣,包括賣家、買家、投資者、尋求資金挹注者、出手大方的遊客、看護、倡議人士和學生,這一波熱潮將持續到年底!此人流盛況就是臺灣在封鎖邊境前的寫照。若簽證政策恢復2019年以前的規定並提高每週入境人數上限,榮景可能再現。我們必須檢視臺灣醫療量能以及永久防範新冠病毒變異株入境的能力。何以見得?
國際觀感。臺灣若長期將友方聲音拒於門外,論述空間將讓予聳動言論、中立表述,甚至是更糟糕的不實情報。臺灣局勢非常平和穩定。身在海外的投資者想入非非地猜想著臺海封鎖與侵略的情況。我們何不讓親身體驗的證人們將準確的臺海局勢寫照帶回給世界各地的夥伴?
實務經貿。開放邊境最站得住腳的論點是穩固局勢,而非要反轉穩定。與友好合作夥伴互通貨物、人才和資金是強化臺灣的最佳途徑,而這都涉及了人員的移動。國際貿易確實將使臺灣更加繁榮,而分散對中依賴是更重要的議題。畢竟,中國並不樂見臺灣發展趨盛(2021年的GDP增長高於中國),亦不喜聞臺灣半導體產業佔有強大領導地位。臺灣貿易多樣化漸增並與中國以外的國家建立整合貿易關係,更令中國不悅。就像習近平對中國的新冠清零政策不甚滿意,一定眼紅著臺灣的策略。
軟實力。臺灣的國際形象最近十分火紅,因此現在並非停止作東的好時機。臺灣的亮點是與「中國特色」(即封鎖、禁閉)防疫政策的區別。然而在邊境管制政策上,海峽雙邊似乎有著心照不宣的默契。若日本鬆綁邊境管制,臺灣將會處處不自在。從中國轉移陣地至臺的中文教育計畫所應受到的熱烈歡迎因之遞延,尤其缺乏遠見。
恢復正常的跨境移動管道以外,以下提供臺灣政府鞏固經貿安全的六種方式。
與美簽署數位貿易協定( DTA )。數位貿易是全球商貿與科技的推手,但尚未立定明文促進數位蓬勃發展的規範和合作關係。沒有比美國和臺灣這個組合更適合共立條文了。而且也沒有比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更準備齊全的平台了,這項倡議預計於今年秋季開跑。成為數位貿易協議的楷模頗具野心,但是投注了整整一年的心力讓成果指日可待。雖然美國於5月下旬把臺灣排除在印太經濟架構(IPEF)談判之外,但DTA可能為臺灣開啟另一扇窗。臺灣作為合作夥伴的重要性將備受矚目,並可能促成經貿合作議程的「聖杯」,亦即:
與美簽署雙邊貿易協定( BTA )。臺灣在過去20年普遍地開放市場,鞏固了與友方的經濟整合基礎。時值敏感時機,臺灣應加速經貿發展,成為抗拒自由貿易的美國、CPTPP國家等等夥伴所不可或缺的貿易夥伴。首先,臺灣應參考臺灣美國商會《2022 白皮書》提出的建議,包含精簡法規並與國際標準接軌。
避免傳遞令人混淆的訊息。臺灣政府應處理非因政治局勢而致的外資撤資案例。應避免在如此敏感的時機踢出一記「烏龍球」。臺灣需要政治總動員,投入務實資源,密集且積極地著手《21世紀貿易倡議》 談判。臺灣也應一一清除貿易路障,例如農產品貿易的長存問題。
鞏固臺灣的影響力。為確保經濟成長與韌性,臺灣必須投資安全、穩定且可靠的電力系統。目前的能源供應鏈穩定度,尚不足以應付原物料進口停歇的重大干擾。
善加發揮臺灣的影響力。臺灣應善用半導體製造以及新興技術的優勢(包含電池技術與量子網路資訊安全),加強精準的投資以及合作,不論是與國內或國外夥伴。許多公司這麼做是只是出於成本考量並維持競爭力,並非地緣政治因素。企業利益與經濟安全一致實為天緣湊巧。
強化人才資本。人才、語言和移民政策必須與以上各項政策接軌,以穩固臺灣創新引擎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