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國商會的華盛頓消息來源指出,雙邊貿易將擴大合作範圍並提升到新的高度。
臺灣與美國正逐步地建立起前所未有的緊密經濟合作關係。臺灣美國商會於6月至7月期間與華盛頓人士進行13輪線上對話,得出了這項主要結論。
「Virtual Doorknock會議」反映出AmCham雖然因新冠疫情取消過去兩年在華盛頓舉行的Doorknock會議,仍企求與華盛頓的寶貴資訊來源與建議者保持聯繫。線上會議創造了交換意見的空間,由美國商會會長施立成領導,邀請美國政府的行政和立法部門代表、知名智庫人士,以及諸如美國商會與美臺商業協會等NGO代表與會洽談。會議最末環節則有大使級臺灣駐美代表蕭美琴與會對談。
臺灣美國商會執行長魏立安(Andrew Wylegala)指出:「由來已久的《美臺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長期暫停,因此直到兩年前美臺之間都未設有積極推動經濟計劃的平臺。」「如今不僅重啟TIFA,還新增了三個前景看好的平臺。」
執行長所指分別為2020年11月由美國國務院與臺灣經濟部及科技部建立的「經濟繁榮夥伴對話( EPPD )」 、2021年12月由美國商務部與臺灣經濟部建立的「科技貿易投資合作( TTIC )」框架,以及今年夏天啟動的《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將由雙邊貿易官員推行。
魏執行長表示:「Virtual Doorknock會議的協商結論非常鼓舞人心,我們感受到華府對各類商貿管道非常認真投入。」「時有耳聞美國政府決意設法增進兩經濟體的整合,這既是為了直接經濟利益,也為加強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激怒中國的臺灣行發生在Virtual Doorknock會議結束之後,但國防安全早就列為本會討論事項。鑑於中國的迅速軍力擴張和惡意驟增,與會者呼籲美國和臺灣軍隊加強溝通與合作。他們強調,地緣政治經濟恰逢嚴苛挑戰之時,美國比以往更需要國際舞臺上支持國際合作、人權和民主自由信念的合作夥伴。臺灣是萬中選一的潛在合作夥伴。
某位Doorknock與會者表示:「臺灣現在是華盛頓的潮流話題 」。眾多因素促使華盛頓外交政策社群提高關注這座島嶼,列舉如下:
• 臺灣對新冠疫情的優秀管理,讓政府不必實施嚴格封城來保護大眾,甚至還能向他國捐贈防疫物資。
• 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及其他技術供應鏈扮演關鍵角色,知名度大大提升。
• 近年來雙向貿易成長令人驚嘆,臺灣在2021年成為美國第八大貿易夥伴,高於2018年的第11名。去年度的貨品貿易總額創下美元1140億紀錄。
• 臺灣企業赴美設立廠房的興趣大增。台積電於亞利桑那州的120億美元投資項目是最常被舉出的例子,然而不可忽略的是臺灣每年都是「SelectUSA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上陣容最龐大的代表團。
• 由於中美關係惡化,美國官員考量對臺政策如今更傾向於根據臺灣本身的經貿利弊,而不視臺灣關係為北京政府的從屬。
多元的管道
引用某位Doorknock與談人士的話,重啟《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談並創建三個平臺代表雙邊經貿合作有了「更強大的馬力。」另外也有幾位觀察者指出,除非更高級別政府單位有責,諸如國家安全會議或副總統辦公室,致力為臺灣政策居中協調並列為優先重視事項,否則管道增多可能導致華府偏移焦點並迷失方向。
四個平臺之一的TIFA主要專注於解決舊有貿易問題,如市場準入議題。特定貿易議題缺乏進展而導致TIFA談判暫停五年之久,也就是臺灣針對部分美國產牛肉與豬肉產品的限制令。去年6月,蔡政府在猛烈國內輿論砲火下接受了國際標準,規範進口豬肉中可含有微量的萊克多巴胺瘦肉精。貿易談判又隨之重啟。
雖然這個問題尚未完全解決。美方仍對此不滿意,認為肉品標示要求會降低臺灣人購買美豬的意願,十分不必要。但是美方抱持樂觀態度,認為商量溝通是可行的。未來幾個月內,美國貿易代表署預計與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舉行新一期的TIFA委員會。知悉此消息的Doorknock與會者普遍認為前景可期。
美國貿易代表署也將代表美方引領《美臺 21世紀貿易倡議》的談判工作。計劃宣布的時間點,恰在美國政府透露新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不納入台灣之後。該決策出自於美國擔心部分印太地區國家會把臺灣參與其中視為美國反中之舉。但是,即使《美臺 21世紀貿易倡議》旨在提供臺灣一份安慰獎,大多數與AmCham談話的評論者仍認為對台成效將比IPEF更加彰顯。他們表示,該份倡議為雙邊協定,所以比起IPEF多邊架構更具野心且步伐更快。美臺倡議涵蓋的議題可能更廣,包括加強數位貿易、貿易便捷化、設立標準和健全監管體制。有鑑於此,一位知識淵博的消息來源向Doorknock團隊表示:「美國貿易代表署與臺灣的關係更為緊密」。
其他平臺的目標更專精,重要程度不遜於此。去年11月舉行第二屆年度「經濟繁榮夥伴對話( EPPD )」,會議聚焦供應鏈韌性、反擊經濟脅迫、推廣數位經濟、強化5G網路安全,以及促進科學與科技合作。第三輪對話的日期尚未宣布,但有望在今年第三季舉行。
科技貿易投資合作( TTIC ,讀音為「Tee-tick」)的公開目標是「透過促進雙向投資,為美臺關鍵供應鏈擴大合作」,初期焦點為半導體、5G、電動車、永續能源和資訊安全等領域。」
這些合作機會意義重大,但提升美臺關係的最終目標無非是全面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也就是時常耳聞的雙邊貿易協定(BTA)。不巧的是,當前的美國政治氛圍讓這個選項難以站得住腳,未來可能都是如此。近年來,大批民主黨和共和黨員抨擊貿易協定導致美國工作機會外移。美國工會與環保團體聲明反對繼續簽署貿易協定,無論是雙邊或多邊協定。
在這種氛圍下,拜登政府並不留心制定健全的貿易政策。而國會也缺乏動機以《貿易促進授權法》(又稱為快軌程序)授權行政機關,過去通常需以此法案推動經貿談判。BTA的懷疑論者不是特別針對臺灣。事實上,評論者認為臺美BTA將獲得所有貿易協定中最大聲量的支持。但BTA確實限縮了增進美臺關係的選項。
為解決BTA面臨的政治路障,已有更務實的替代方案,建議加強短期內雙邊經濟關係。最常見的提案是數位貿易協定,涵蓋範圍可能包含電子商務、資訊安全和跨境資料管理等等。提倡者表示,這協定的功能將有如「基石」,既可建立相互信賴,也可期納為BTA的其一章節。
還有一份類似的建議,呼籲政府考慮預防雙重課稅。支持者包括美國參議員范霍倫(民主黨員馬里蘭州代表)和薩斯(共和黨員內布拉斯加州代表),他們於今年7月提出決議案,敦促拜登政府就此開始談判。十多年前首次提出稅務協定時,美國和臺灣之間缺乏正式的外交關係為一大障礙,因為協定的架構通常是「條約」。憲法解釋是否為潛在阻礙,仍有待觀察。
無論哪種渠道證明最有效,Virtual Doorknock會議聯絡的多位美國專家都強調臺灣企業的成熟競爭優勢,亦即長期建立可靠和誠實的商譽,例如尊重智慧財產權。正如某位Doorknock會議發表者所說:「中國確實規模浩大,但臺灣獲取了信任。」
為了延續Virtual Doorknock會議的影響,臺灣美國商會將在未來幾個月內與華盛頓關鍵人物進行新一系列的遠距談話,即「DC Dialo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