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譯本由關鍵評論網提供
劉易騰在中國的生活相當不錯。在對岸經營鞋廠六年,他的職涯豐富,收入可觀、買車買房,老婆和兩個女兒也很幸福。
但隨著在台灣的家人年紀漸長,「我不想留下任何遺憾,」他說。於是,他遷回台灣接手家族生意——在雲林荷苞山附近的農場種咖啡。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回國後,劉易騰利用所學知識和在中國的商業經驗,一條龍式地經營家族咖啡生意——谷泉咖啡莊園。他一手包辦所有事情,從種植、烘焙和包裝,並加入觀光行程、課程,還成立一間咖啡店。
要不是導入這樣的商業模式,他或許無法生存。台灣咖啡產業雖然發展迅速,但規模仍小。國內種植的咖啡僅佔在地需求10-15%,許多國產咖啡豆僅由當地企業收購,或賣給造訪谷泉咖啡莊園這類觀光農場的遊客。
劉家的2500株阿拉比卡、羅布斯塔和賴比瑞亞咖啡樹,每年可產出約1.8公噸咖啡豆。他表示高昂的勞力成本是擴大產量的阻礙,而另一項原因,則出在咖啡樹本身。
台灣栽種的咖啡最初來自中南美洲等地區,而研究人員表示,台灣只有35%耕地位於中高海拔地區,這樣的氣候環境不利咖啡作物充分發揮潛力、成長茁壯。劉家在荷苞山的農場海拔僅200公尺,與多數咖啡專家認為的理想種植氣候相去甚遠。
儘管如此,咖啡曾在這裡蓬勃發展。日治時期,日本人將雲林視為咖啡重鎮,大部分都作為奢侈品出口。
劉易騰表示:「當我還小的時候,冬天都會有霜、日夜溫差大得多,所以才能種這麼多咖啡,產品品質也很高。」
當他從中國回來時,氣候已發生變化:「我回來的這十年裡,從來沒有看過結霜,所以咖啡的生長速度快得很誇張。我小時候,開花到成熟大概是10或11個月,然後就可以採收豆子。但是現在,咖啡大概8個月左右就成熟,速度要快得多。」
這樣的變化對咖啡豆品質產生負面影響,所以在過去十年中,劉易騰一直努力嘗試不同咖啡品種和加工方法,尋找最適合現有氣候、產出最高品質和最佳風味的品種。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研究員張淑芬相信自己或許找到了解答。她和其他研究人員過去15年間一直在試驗咖啡育種,試圖解決劉易騰等農民不斷遭遇的問題。
多年苦心研究終於在2021年取得成果,研發出台灣第一款適合在高、中、低海拔氣候種植的咖啡豆——台農一號。
研究人員選育阿拉比卡波旁植株,最終培育這款各項表現都令人嚮往的新品種,不僅葉子更小、咖啡漿果產量比平均高出1.2倍,而且口感純正、體脂感厚、堅果香氣濃郁。
張淑芬認為:「台農一號應能幫助在類似地區種植咖啡的農民,有機會成為台灣主要咖啡品種。」
逐漸成長中的產業
許多咖啡農都選擇和谷泉咖啡一樣的一條龍商業模式,並加入觀光農業元素。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這個趨勢與台灣每年20%速度成長、蓬勃發展的27.6億美元咖啡市場相輔相成。根據國際咖啡組織(International Coffee Organization, ICO)數據,台灣人每年喝掉28.5億杯咖啡,2020年進口咖啡豆總額2.63億美元,比同期增加11%。
相較之下,2018年台灣平均每人每年喝掉204杯咖啡,1990年則僅為36杯。
台灣本土生產的生咖啡豆(即未經烘焙的咖啡豆)僅有進口量的3%,不過,隨著咖啡市場持續增長,根據台灣咖啡協會統計數據,年產量已從2010年約70萬公斤成長到2020年的近百萬公斤。
看到這樣的趨勢,越來越多在地農民試圖打入市場。張淑芬表示,因為覺得更有利可圖,不少人甚至放棄茶葉,改種咖啡。
不過,高昂成本限制了台灣咖啡豆邁向國際,甚至受國內咖啡店青睞的機會。台灣咖啡「教父」、台北GABEE咖啡店店長林東源(Van Lin)指出:「我去買咖啡的時候,花一樣錢可以買到品質更好的外國咖啡。」
「農民現在面臨的挑戰是規模經濟,」歐客佬精品咖啡(一間種植、烘焙並出口咖啡的台灣公司)的周濰鈞(Alex Chou)表示,「一間農莊可能可以生產一到兩英畝咖啡,但或許無法達到收支平衡。」
受氣候變遷影響,歐客佬也不得不在近年洪水、霜害損害巴西的作物後調高咖啡售價。歐客佬另也在寮國種植咖啡,並計畫近期在台灣成立新農場。
嘉義農試所成員希望台農一號能解決所有嚴峻的氣候與農業挑戰。園藝系研究室主持人張哲瑋表示:「台農一號的適應力更好,低海拔種植時也能維持高品質,在分類上屬於精品咖啡。這代表低海拔農民可以受惠於低咖啡成本而賺更多錢,他們的利潤會更高,這就是我們的目的,我們希望我們的大部分產品都能獲得豐厚利潤。」
台灣咖啡協會副理事長吳怡玲等業界人士則認為,台農一號有著崇高目標,但對其市場影響力持懷疑態度。她表示,許多農民是從鄰居或隔壁農場拿到咖啡樹就開始種植,對他們栽種的咖啡品種仍然一無所知。
「我覺得這是一場美夢,無論它是否會成真,或許在未來吧,但最重要的是讓農民知道自己在種什麼品種的咖啡。因為現在台灣有20多個品種,農民正在自己讓咖啡雜交。」
對周濰鈞、吳怡玲和許多咖啡農來說,都認為風味——而非產量——才是最重要的因素。畢竟當精品咖啡需求不斷增加,農民必須弄清楚該如何平衡開支,他們這時更關心的是品質高低,而非產量多寡。
但台農一號距離正式上市還需要一段時間。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授權一家公司,從10月份開始培育更多幼苗。此階段到實際農地種植、採收約還至少需要三年,代表大眾最早可以在2025年喝到台農一號。
試驗仍持續進行——研究人員希望繼續調整台農一號風味,以及其對咖啡銹病等疾病的抵抗力。
目前,這些植株僅種植在海拔17公尺的嘉義農試所。即使它已經能在這樣的氣候條件存活,張哲瑋仍預測,如果把它種在更高海拔,台農一號可能會表現得更好。「當然,我們必須先測試,但根據研究和經驗,成果勢在必行。」
林東源非常期待台農一號上市:「這對台灣咖啡產業有正向發展。我們品嘗瓜地馬拉,馬上會知道這是瓜地馬拉咖啡。所以我很期待哪天喝到台灣產咖啡時,可以直接想到『啊,這就是獨特的台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