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垃圾為另一人的寶藏:台灣立方能源如何變廢為寶

去年 11 月,台灣第一個專攻固體回收燃料 (SRF) 獲得可再生能源的私人投資企業臺灣立方能源,在台灣的初始項目桃園工業級廢棄物能源化 (WtE) 工廠開工動土。該公司預測電廠於 2025 年完工後,每年將能夠轉化約 15 萬噸的固體回收燃料產生高達 1.6 億度度的再生能源電力,等於超過 5,000 多個家庭所消耗的電量。

在台灣努力改變其能源結構、增加可再生能源產量並減少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過程中,擁有總部於美國全球基礎建設投資業者睿方企業管理公司 (I Squared Capital) 支持的臺灣立方能源尋求填補特定的空缺。該公司不僅為再生能源發電做出貢獻,其廢棄物能源化模式還有助於解決台灣工業廢物處理能力不足的「第六缺」問題(台灣其他五缺為土地、水、電力、勞動力、 和專業人才)。 根據台灣環境保護署數據,2020 年匯報的工業廢物總量超過 2000 萬噸,其中包含可再生資源 300 萬噸。

臺灣立方能源執行長鄭奕強表示:「過往,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會把回收的高熱值廢棄物運往菲律賓、印尼、中國等其他目的地。但隨著這些國家開始拒絕進口這些廢棄物,台灣政府與製造商目前面臨著如何處理它們的嚴峻挑戰。我們的使命是幫助業界克服這個問題,並協助台灣政府實現促進再生能源產量以及發展循環經濟的目標。」

雖然台灣的廢棄物能源化電廠密度為全球最高之一,但許多現有的設施已有二十多年歷史,並主要處理來自家庭和企業的都市固體廢物。 臺灣立方能源與其不同,將採用的先進技術,專門燃燒由台灣製造業高熱值廢棄物在國內製成的固體回收燃料。此外,與煤炭等其他熱能源相比,該工廠產生的碳排放與污染更少。它的廢棄物能源化轉換效率將接近 28%,遠高於傳統焚燒爐的 18 至 21%。

與其他再生能源相比,廢棄物能源化的另一個好處是其相對較高的功率密度。執行長鄭奕強解釋:「不像太陽能或風能會受到環境變化和間歇性的影響,固體回收燃料產生的能量更可靠,而且每單位土地也可提供更多的能源。我們的桃園廢棄物能源化電廠將能夠穩定的向能源用戶端輸出 20MW 的發電量。」

除了環境保護和發電的主要目的之外,臺灣立方能源的桃園廠還將為台灣經濟帶來許多額外的利益。 一旦完工開始運轉,此 50 億新台幣的投資將創造上百個就業機會,創造上億元的國內生產總值 (GDP)。台灣立方能源指出,該公司將優先晉用桃園在地人才,以期促進在地經濟發展,並達到與在地社區共存共榮的雙贏目標。

執行長鄭奕強說,未來,臺灣立方能源期望擴展到固體回收燃料的收集、製造和運輸。除了為其桃園廠提供燃料外,也可參與更多促進台灣循環經濟的項目。他補充,公司將持續配合台灣政府的能源與環境政策,為 2050 年實現淨零碳排放的目標做出貢獻,並將台灣培育成再生能源生產國。 此外,也將全力支持台灣綠色能源相關基礎建設,並深化台美經濟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