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能將重心轉移至中國之外嗎?

Foxconn launched its first electric car models under the brand name Foxtron in 2021 and aims to reach 5% of the global EV market share by 2025. Photo: Commonwealth

中國國內競爭愈趨激烈,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升高,讓這家依賴中國的電子代工龍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

鴻海科技集團,又稱作「富士康」,是中國最大的私人企業,長期以來皆以中國作為最主要生產基地。2018年,全世界一半的iPhone都是由富士康在河南省的一家大型工廠組裝。

然而近年來,中國製造商積極進入由台灣(尤其是富士康)所主導的蘋果供應鏈。根據《日經亞洲》報導,蘋果的中國供應商數量在2020年首次以51間超越台灣的48間。

半官方組織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arket Intelligence & Consulting Institute)資深產業研究員Rachel Liao指出:「中國製造商立訊精密一直是富士康在蘋果供應鏈中最強大的競爭對手。他們在iPhone、Apple Watch中的電子零件占比預計會在未來數年持續提升。」舉例而言,立訊負責生產AirPods,他們2021年也取得3%的iPhone 13 Pro組裝訂單,訂單比例預計在2022年提高至5%。

立訊精密不只在智慧型手機上與富士康競爭。這家中國公司也進軍快速發展的電動車產業,此領域亦是富士康希望開闢的市場。2022年2月,立訊精密與中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之一奇瑞集團結盟,成立價值2.67億美元的合資企業。

富士康在電動車產業的野心十分遠大。董事長劉揚偉於2022年3月對外宣布希望在2025年達成電動車市占率5%、年產50-70萬輛車的目標。

最初,富士康似乎主要聚焦於世界最大的電動車市場—中國。根據中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China Passenger Car Association)數據,2021年中國電動車銷量飆升169%,達到破紀錄的299萬輛,佔全國汽車總銷售量近15%。

富士康2021年初宣布,將投資中、德合作成立的新創電動車公司拜騰。挹注金額(據信達兩億美元)將用於2022年第一季開始量產的M-Byte系列車款。

不過,《日經亞洲》報導指出,由於拜騰財務狀況不佳,雙方合作在21年9月後碰上阻礙。富士康另在2020年初宣布與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 N.V.)成立合資企業,負責電動車的研發與製造,除此之外,外界不清楚富士康在中國有無其他電動車投資。在規模龐大、增長迅速且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富士康的前景並不明朗。

集邦科技(TrendForce,位於台北的市場分析與研究公司)研究經理Caroline Chen指出,台灣廠商擅長汽車電子零件製造和OEM生產,而電動車比傳統汽車有更多的晶片需求,「這意味著車用半導體對台灣來說是絕佳機會。」

就過往的經驗富士康的強項不在晶片製造,但近年已逐步擴展至該領域。它在2021年收購記憶體大廠旺宏電子(Macronix)新竹晶圓廠,推測將用於開發車用相關的碳化矽晶片。

另一位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分析師Eric Tu表示,中國正努力實現在各領域的晶片自給化,其中不乏電動車產業,這是富士康在中國電動車市場必須注意的挑戰。

加強多元化

鑒於中國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富士康已在十餘年前開始將產線轉移至成本更低的亞洲他國。更是在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後,加速提升轉移速度。儘管蘋果產品仍享有關稅豁免,但卻不是永久不變的,蘋果與其供應商需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才是謹慎的作法。

Rachel Liao說明:「因應近年地緣政治緊張局勢,蘋果已逐漸將iPhone組裝廠轉移到其他國家,例如印度。雖然最新款iPhone大部分還是在中國組裝,但印度也開始量產包括iPhone 12在內等部分機型。富士康預期會增加其印度產能,並可能在2022年中開始量產iPhone 13。」

富士康亦表態有意參與印度一項耗資300億美元的計劃,旨在促進當地半導體產業鏈發展,它是第一家這麼做的外國廠商。2022年2月,富士康宣布將與印度自然資源集團Vedanta合作,在印度設立半導體工廠。雙方在聲明中表示,Vedanta將成為合資企業的大股東,富士康僅將持有少數股權。

與此同時,富士康正擴大其在越南的產能。截至2021年,它已在越南投資15億美元。2021年初,越南政府批准富士康2.7億美元的投資標案,在當地成立筆記型電腦和平板組裝廠。據報導,富士康是應蘋果要求設立產線,以降低美中貿易緊張局勢所衍生的風險。

當蘋果將生產轉出中國時,富士康通常都能受惠。不過,中國仍然是蘋果最重要的製造基地,加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強調科技自給性,長期來看富士康可能更難與中國本土製造商競爭。2021年12月,科技新聞網站《The Information》報導指出,蘋果在2016年與中國簽署一項為期五年、價值2,750億美元的秘密投資協議,這可能是立訊精密和其他中國供應商在蘋果供應鏈占比逐漸提升的原因之一。根據協議條款,蘋果承諾與中國製造商合作創造「最先進的製造技術」。

同時,在兩岸關係緊張情況下,台商在中國經商更為艱難。2021年11月,中國監管機構以違反環保、消防安全法規與稅務規定為由,對台灣遠東集團的兩家中國子公司處以1,390萬美元罰款。

北京同時可能在向遠東集團傳遞政治訊息—遠東集團分別向國民黨與民進黨捐獻政治獻金。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於2021年11月表示,「絕不允許台企一邊在中國賺錢,一邊在台灣支持台獨、破壞兩岸關係,做出吃飯砸鍋的事。」

富士康憑藉在中國營運35年的基礎,在當地已建立堅韌的關係。2021年,在台灣政府與總部位於上海的復星醫藥(具有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的輝瑞疫苗代理權)洽談失敗後,富士康創辦人郭台銘經營的慈善機構穿針引線,為台灣成功獲取數百萬劑BNT疫苗。

綜上所述,兩岸關係正處於幾十年來的最低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台灣民眾對兩岸開戰的可能更有所警覺。富士康向來十分謹慎,外界難以評估它是否對兩岸緊張態勢升高有所準備。然而,常駐台北的律師和政治風險分析師方恩格(Ross Darrell Feingold)認為,富士康「確實有能力迅速適應經營環境變化、投入大量資金,並保持客戶的信任。在兩岸緊張局勢加劇的同時,這些能力至關重要。」

方恩格對未來數年的兩岸前景並不樂觀:「就算是由相對受中國信任的國民黨在2024年贏得總統大選或過半立院席次,也沒理由相信中國會改變目前的對台政策與持續施加的壓力。除非中國願意放棄對台動武,或台灣的軍事實力能對中國造成威脅,否則兩岸緊張關係很可能持續升溫。這種情況對富士康或其他仰賴中國的台灣製造商來說並非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