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產業崛起,台灣謹慎以對

正值數位資產產業欣欣向榮之際,台灣若要進一步搶下一席之地,有賴政府推出更全面的法規,積極扶植產業發展。

前國民黨立委許毓仁在4年任期中,曾說過要把台灣打造成「加密貨幣之國」。但現實與理想的距離總是遙遠,台灣的金融服務生態圈無論是企業、主管機關還是投資人,通常寧可謹慎也不願躁進,而加密貨幣的波動大又高深莫測,在在跟「高風險」劃上等號。

做為第一個、也是交易量最大的去中心化虛擬貨幣,比特幣去年的表現便震盪起伏,一度上衝到68,990.90美元的歷史新高,而後又重跌到28,825.76美元的低點。

但觀察長期趨勢,比特幣仍舊呈上漲局面,過去5年價格走升3,539%。

整體數位資產產業隨著比特幣一路成長,3月加密貨幣市值總計已達2兆美元。看好加密貨幣的成長趨勢,大型銀行如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紐約梅隆銀行(BNY Mellon)、花旗銀行(Citibank)與瑞銀(UBS)無不積極投資。從這股趨勢看來,加密貨幣預計成為常態,將為作風謹慎的台灣金融產業帶來一大課題。

問題在於,值此數位資產產業風起雲湧之際,台灣在欠缺明確法規、仰賴業者自律的情況下,能否找到利基?目前的相關法規只有:2020年頒布、被各界認為過度綁手綁腳的證券型代幣發行(security token offering)規定;以及2021年7月納入洗錢防制法管理,此舉大致受到加密貨幣產業的支持。

「台灣政府相當重視洗錢防制,但對加密貨幣交易的監管程度較其他國家寬鬆。」服務於半公家機關產業情報研究所的資深產業分析師李震華說。

對去中心化虛擬貨幣的態度明顯開放,可望成為台灣的一大優勢,有助於發展成數位資產產業的區域中心。放眼全亞洲,目前還沒有加密貨幣中心成形。香港身為亞洲最大的金融重鎮,一度有望角逐,但由於中國內地禁止加密貨幣,且這個前英國殖民地的自治權逐漸萎縮,等於已經出局。新加坡出線的機會較佳,也已訂出一些重要法規,但政府傾向於以法人為主,不鼓勵散戶投資。日本的加密貨幣市場龐大,交易量高達9千億美元。

Infinity Ventures Crypto創投公司投資處於草創期的亞洲數位資產公司,其合夥人陸龍智對於日本的發展潛力存疑,認為要將某代幣列入白名單、在日本證券交易所交易有困難,反觀台灣沒有限制,因為代幣並不列為證券。

至於新加坡,陸龍智說:「我覺得台灣與新加坡的加密貨幣法規大同小異。在新加坡能做的,在台灣也可以。」

不過,兩國監管方式有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對去中心化數字貨幣的態度比台灣更加明確。2021年11月,該局局長孟文能(Ravi Menon)接受彭博(Bloomberg)採訪時指出:「我們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取締或禁止……倘若加密貨幣經濟日後起飛,我們希望成為市場的佼佼者之一。」他進一步補充,加密貨幣市場擴大後,能夠創造就業機會與其他正面效應,金融以外的產業也能受惠。

然而,新加坡基於《支付服務法》(Payment Services Act),數位代幣支付服務的執照核發數有限,至今約170家企業申請,但只有4家拿到全執照(full license)。新加坡亦在1月時公布相關指引,不鼓勵一般民眾交易加密貨幣。

相較之下,台灣對於散戶投資加密貨幣的態度相對寬鬆,主管機關會提醒投資風險,但並未限制去中心化數位貨幣的交易。根據加密貨幣數據網站幣虎(CoinGecko),台灣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MaiCoin的每日交易量約2,040萬美元。而彭博在3月的報導指出,MaiCoin約8成營收來自於台灣,預計2025年前每年交易營收成長逾70%。

同一份報導亦指出,MaiCoin即將完成C輪籌資,潛在市值可望達4億美元左右,資金將用於拓展東南亞市場。根據報導,該公司亦可能計畫兩年內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Taiwanese crypto exchange MaiCoin plans to launch a stablecoin tied to the NTD, which the company’s leaders say could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a secure and regulated crypto ecosystem in Taiwan. Photo: MEET GLOBAL

法規不斷演變

台灣的加密貨幣交易至少可回溯到2013年,亦即MaiCoin成立的那一年,但直到近幾年才有相關產業規範,目前各界對法規的評價有好有壞。證券型代幣發行規定旨在規範證券型代幣的發行與交易,但業界認為過於嚴格。證券型代幣是一種由企業發行、用以籌措資金的數位資產,傳統交易所的證券如股票、債券與共同基金,幾乎都能代幣化。

對台灣新創企業而言,證券型代幣發行規定理應可以打造一個全新而可靠的股權融資管道。理論上,證券型代幣發行可讓更多參與者及早投資於企業,而不需要像參與首次公開發行(IPO)一樣取得資格認可,也不像參與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企業發行新的加密貨幣來籌資)一樣必須承擔高風險。由於首次代幣發行不受監管,所以比其他籌資管道更容易出現違法行為。

然而,台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的證券型代幣發行法規相當嚴格,大致僅允許專業投資人參與,亦即總資產超過3,000萬元台幣以上、且具備「充分金融商品專業知識與交易經驗」的投資人。此外,每個發行案的認購金額不得超過30萬元台幣,但法人的投資金額通常不會這麼低。

倘若發行案的募資金額逾3,000萬元,則依照俗稱「金融科技監理沙盒」(Fintech Regulatory Sandbox)的「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辦理。但考量相關法規的公文流程冗長,對證券代幣發行案的籌資預計效果不大。MaiCoin創辦人暨執行長劉世偉說,沙盒「對新創企業是很麻煩的工具」。

經手證券型代幣的企業必須申請證券自營商執照,業界對這點大多表示合理。但買賣平台業者亦必須符合最低實收資本額台幣1億元、營業保證金1,000萬元的條件,等於把許多新創企業排除在外。

相關法規的一個重大問題在於,投資人只能以新台幣購買代幣。「能夠賣全球都在交易的加密貨幣,卻只能用新台幣買,這樣有什麼意義。」劉世偉說,為了推動台灣的證券型代幣發行,有必要修訂相關法規,讓它「更加鬆綁,更有商業誘因。」

外資原本無法參與台灣的證券型代幣發行,但經過金管會在1月修訂後,境外華僑及外國人可投資募資金額台幣3,000萬元以下的發行案。

其他的法規修訂包括:券商單一平台受理首檔證券型代幣發行案後,半年後便能再接受第二檔發行案;單一平台募資上限亦由台幣1億元提高至2億元。

對於去年7月落實的洗錢防制規定,台灣加密貨幣產業大致給予正面反應。相關法規將加密貨幣交易所與其他證券型代幣發行平台納入洗錢防制法。現金交易金額若超過台幣50萬元,交易所必須呈報主管機關,並完成「認識客戶」(know-your-customer)程序,驗證客戶身分。

XREX是一家在新興市場提供美元流動性的台灣區塊鏈公司,其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黃耀文指出,洗錢防制法規「很有幫助」。「我們很需要在監管透明度高的司法管轄區運作。這點是優質法人的期待,也有助於申請國際執照。」他說。

展望未來

放眼台灣數位資產的未來,MaiCoin相當看好「穩定幣」(stablecoin),亦即掛鉤於儲備資產的加密貨幣,例如與美元掛鉤的泰達幣(Tether)、Dai與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Binance)的BUSD。MaiCoin計畫在今年發行穩定幣,以1:1掛鉤新台幣。根據加密貨幣數據網站CoinCodex,穩定幣市值目前達1,852.3億美元,占數位資產總額的9.38%。

新台幣穩定幣「是讓台灣搶先一大步的好方法。」MaiCoin董事、前貝萊德台灣區負責人李豪(Leo Seewald)說:「台灣可以藉此打開全新生態圈,包括供應鏈結算與交易業務。」

他強調,新的穩定幣以1:1掛鉤新台幣,「我們其實賺不到錢」,但MaiCoin希望,新台幣穩定幣能夠催生出一個安全、接受監管的加密貨幣生態圈,進而改善台灣的數位資產投資與交易環境。「我們以極盡保守的方式推動這項計畫,要讓各界看到消費者受到保護,而且不會破壞金融體系的穩定。」李豪說。

Infinity Ventures的陸龍智預計,新台幣穩定幣能夠提振台灣的數位資產交易市場。「交易起來更方便,而且金額更大。」他說。

有些觀察人士相對不樂觀。「新台幣穩定幣可能做不出成績,因為這樣等於打臉台灣央行財政政策的一大原則,也就是避免新台幣國際化。」擔任CoinDesk亞洲團隊駐台北記者、亦是加密貨幣專家的山姆.雷諾斯(Sam Reynolds)說。儘管台灣的貨幣主管機關對加密貨幣或非新台幣流動性持寬鬆立場,但「對調控新台幣極為重視。」

「他們要做成功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允許穩定幣在白名單上的地址交易,這些地址要能證實是在台灣,所以可能是MaiCoin平台或其他位於台灣的交易所,另外還要驗證使用者是中華民國公民。」他說。

雷諾斯補充說,「MaiCoin已經有新台幣與美元計價的穩定幣交易對,而且流動性充裕……真的有必要再推出新台幣穩定幣嗎?」

過去有不少企業企圖打造非美元的穩定幣,但市場數據顯示需求有限。比方說,根據瑞士金融科技公司Numbrs的數據,歐元穩定幣的發行量約為美元穩定幣的千分之一。目前尚無日圓穩定幣,但日本計畫在2023年發行一款名為Progmacoin的穩定幣,由日本最大借貸銀行三菱銀行推出。之前的數十種黃金穩定幣無疾而終。

即使MaiCoin的新台幣穩定幣開花結果,台灣仍必須進一步改善金融業務環境,變動迅速的加密貨幣產業才能夠成長茁壯。產業情報研究所分析師李震華舉例指出,近年陸續有去金融化(DeFi)公司在台灣成立,「但他們的國際能見度仍舊相當有限」。DeFi概指建立在公共區塊鏈上(通常是以太坊)的點對點金融服務,市場規模成長迅速,過去一年已經成長47%至1,060億美元。

李震華說,儘管台灣有許多區塊鏈新創企業,但「DeFi聚焦在創新的金融模式與財務工程,並非台灣的優勢。想在DeFi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台灣必須加強金融創新。」

他認為,台灣的金融服務產業不習慣承擔風險,可能成為加密貨幣產業的另一個絆腳石。相較於美國與其他先進經濟體,台灣政府對加密貨幣交易的態度「一點也不嚴格」,但講到把數位資產整合於現行金融體系,態度卻謹慎許多。

「真正的問題在於,加密貨幣要接軌到銀行這樣的傳統金融機構時,台灣主管機關的態度很保守。」李震華說:「傳統金融機構對加密貨幣的態度因此受到影響,進而妨礙了相關產業在台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