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的危機不斷牽動著世界的神經,迫使臺灣的政策制定者開始思考並探討如何強化臺灣的抵禦能力,其中包括增強後備軍人的教召和延長兵役等。對多數人而言,臺灣能夠免於軍事攻擊的關鍵因素不僅在於兵力與裝備數量,也需要擴及部隊的訓練、士氣、領導力、機動性以及靈活性。
建立與維護一個可靠的實體國防戰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戰爭的其他面向同樣值得與多方利害關係人深入探討。因此,台灣美國商會十分樂見近期臺灣經濟部與美國商務部之間所建立的臺美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TTIC),並將專注於加強 5G、半導體、永續能源和資訊安全等領域關鍵供應鏈的韌性。
臺灣及其產業一直以來都是網路攻擊的目標,對此,有人臆測,大規模網路攻擊將會是武力犯臺的前奏。有鑒於此,臺灣必須持續鞏固其資安防禦體系,並能夠迅速辨識潛在的資安漏洞並降低風險。
蔡英文政府自2016年上任以來一直將資訊安全列為優先施政領域,致力於應對各種資安挑戰。去年5月,蔡英文總統宣布資安即國安2.0戰略,在數位發展部中設立專門的資安部門,旨在提高關鍵基礎設施和核心資料庫的韌性。
強化臺灣的資安防禦除了仰賴政府的領導,也歸功於美國的科技公司,包括美國商會的諸多成員,持續推出尖端的解決方案,以保護包括半導體產業在內的關鍵基礎設施。這些公司具備專業知識,透過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的夥伴關係和資訊共享,提升臺灣優勢。
除了要抵禦針對個人的網路攻擊以外,還要避免所謂的系統性網路風險,意指單一漏洞可能造成整個商業體系、經濟或國家安全的風險。對此,臺灣應當與美國和其他夥伴制定通用的網路安全標準,當前正在發展的兩項重要計劃分別是美國政府發起的 NIST 網路安全框架和國家資安卓越中心。在臺灣無法加入各大國際安全與執法組織之際,這些舉措可以幫助臺灣克服這些限制條件,並採取最佳做法。
除了鞏固自身的網路堡壘外,臺灣還可以利用多年來所建立的信任,為其他國家提供重要的資安相關科技產品。舉例而言,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2021 年 11 月的報告指出,臺灣現在有機會成為全球市場的資安軟體供應商。報告中還提及,「臺灣坐擁引以為傲的科技生態,能夠藉由軟體工程提升本土企業及海外夥伴生產的商業軟體及服務的核心競爭力,提供市面上最值得信賴,並且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服務。
總體而言,臺灣的國防戰略不應僅關注軍事戰備,應將眼光放遠至資安和供應鏈等要素,包括臺灣和美國公私部門間的參與者和其他志同道合的夥伴,而這正是臺美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TTIC)的核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