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經濟時代,釋放數據潛力

Amazon Web Services (AWS)自2006年即以網路服務(雲端運算)型態,為企業提供隨選IT基礎設施服務。這種模式讓企業無需預先購置專屬IT基礎設施,即可滿足預期的業務需求。

AWS建構了安全可靠的雲端基礎設施,服務240多個國家及地區,包含數百萬活躍客戶。採用AWS雲端服務的客戶,不必負擔資本支出,無論組織規模大小,都能根據營運所需,在幾分鐘內啟動數百、數千台伺服器,更快取得成果,只需支付較低的變動成本,並且在不需要使用該服務的時候,無需付費。

多年來,AWS 透過與客戶的密切互動中持續學習,深刻觀察資料經濟時代的演變。在各行各業,AWS 的客戶都加速了創新,讓你我生活出現嶄新風貌:新創公司顛覆既有產業、企業為客戶帶來新體驗,為業務開啟新局面、也有企業善用數據與科技促進公眾利益。AWS的客戶,正是明智運用數據以促進經濟繁榮、改善生活品質的絕佳例證。

據估計,過去十年間,跨國數據流動已使全球GDP增長10.1%。數據跨越國界,產生許多正面效益。數據已是個人、組織乃至國家的重要資產。這個趨勢,也促使哈佛大學等機構開始研究、衡量新的全球GDP,即「數據生產總值」。預計到2030年,隨處可見的智慧手機、物聯網(IoT),以及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的廣泛應用,將創造規模接近13兆美元的經濟活動。

政府該怎麼駕馭資料經濟潛力,營造增進國民福祉的環境?在諸多途徑中,根本的作法是為資料經濟建立一套合宜的法律和監管框架。政府制定政策時,應在鼓勵數據流通與兼顧數據安全及隱私之間取得平衡。達成這個平衡,對於國家或地區加強經濟競爭力,把握增長創新契機,維繫民眾福祉,皆有重大影響。

在相關政策討論中,公民和消費者是關注的焦點。我們日常生活中相互連結與數位化程度日增,所產生的巨量數據,遠超過人類的想像。其間產生個人或敏感資料,因此衍生資料隱私和資料安全等重要課題,以及一般消費者的個人資料「隱私和保護」可以做到什麽程度。

資料在地化相關法規即爲一例,有些迷思認爲將資料存放在特定地理區域,或限制特定機構進行資料跨境處理、儲存及傳輸,作爲確保資料安全的方法。然而相較於數據所在地理位置,基礎設施安全與否,可謂資料安全的關鍵。因此,一個架構明確、預算完備的網路安全策略,包括政府資料分級政策與網路安全架構,將有助建構安全的資料環境。

政府可透過政策工具,在促進資料流通和確保資料保護和資料安全之間取得平衡。好的政策往往有明確的目標,避免過於繁瑣的合規要求,並以促進不同司法管轄區的互操作性和協調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