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Dragons’ Chamber Taiwan競賽仿效歐美高人氣創投實境節目,為外籍創業家提供向資深前輩提案的平台,藉此檢驗自己的創業構想是否可行。參賽團隊即使未能如願勝出,無不認為這段過程彌足珍貴。
放眼美國與部分國家,外來移民的創業比例遠遠高於本國民眾,反觀台灣正如瑞典籍商人尹克勤(Elias Ek)所說,創業情況恰恰相反。
台灣的外籍創業家比重偏低,原因有很多。外籍人士來台多以從事特定工作為主,小則從事看護,大則擔任跨國企業的台灣區經理人。除非與本國人結婚,否則外籍人士鮮少在台灣落地生根。
懷抱生意夢的外國人面臨一連串創業關卡。儘管台灣政府的相關法規與實用資訊現在皆以中英雙語發布,但要瞭解在地規範與體系,有時還是有難度。此外,對非本國人而言,銀行貸款與申請公司信用卡仍舊大不易,因為在地金融機構的思維根深蒂固,政策與手續往往對外籍人士不友善。
尹克勤估計,外籍人口(去年介於75.9萬到80.1萬人之間)如果得以發揮創業本能,台灣可能多出數千家企業與100萬個工作機會。
曾於2013年出版《台灣創業守則》(暫譯;How to Start a Business in Taiwan)的尹克勤,是B2B行銷公司安石國際的創辦人兼執行長,公司地點位於台北。自2005年以來,尹克勤持續為外籍創業家舉辦各類活動,每年亦投入幾百個小時參與Dragons’ Chamber Taiwan。這個一年一度的創投提案競賽成立於2016年,發起單位包括當時決定為小企業舉辦專屬活動的台灣加拿大商會。
主導初期籌備工作的人員包括:當時住在台北的加拿大籍餐廳老闆安德魯.朗曼(Andrew Lunman);英語老師仲介公司瑞麒國際人力資源的美國籍共同創辦人張克倫(John Kellenberger);張克倫的加拿大籍妻子與商業夥伴馬凱莉(Carrie Kellenberger)。
他們三人都看過加拿大廣播電視公司(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的電視節目「龍之穴」(Dragons’ Den),美國版稱為「創業鯊魚幫」(Shark Tank);節目中,新手創業家向幾位重量級業界人物提出創業構想,爭取對方投資。三人認為,在台成立新創企業的外籍人士若能向資深創投家說明營運計畫,應該會受益匪淺。
在台灣加拿大商會(馬凱莉在2016年到2018年擔任會長)與《數位時代》雜誌的贊助下,首屆Dragons’ Chamber於2016年11月登場。
競賽於每年秋季舉辦,過程中聽取提案、拋出問題,最終選出贏家。創投評審陣容這幾年或有異動,申請企業數亦逐漸增加,但有一點始終不變,那就是每組參賽團隊至少要有一位非台灣籍共同創辦人。
跟其他創投提案活動不同的是,Dragons’ Chamber開放所有產業的創業家參與。「有些參賽企業有機會成為獨角獸,有些企業就算營運有成,也不可能成為大型企業,但我們不會就此拒絕。」尹克勤說:「此外,我們把焦點放在處於發展初期的新創企業。企業主如果想爭取到超過500萬元(176,168美元)的投資金額,找別的平台可能比較好。」
Dragons’ Chamber跟電視節目不同,冠軍團隊很少必須以公司股權換取創投資金,但尹克勤說,創投評審偶爾確實會投資特別出色的新創企業。
一直到2020年,獲勝團隊都會獲得小額獎金,2021年改由贊助廠商提供業務服務,包括:尹克勤公司提供的電話代接服務;共同工作空間的非固定座位會員;會計師與品牌顧問諮詢;協助申請商標。
Dragons’ Chamber的過程從申請到最終提案,約3個月時間。參賽企業由一組小團隊篩選,近年由尹克勤與沐智商標執行長與共同創辦人周孟書所主導。周孟書的公司亦是贊助單位,她自己從未擔任創投評審,但尹克勤強調,她對Dragons’ Chamber的貢獻良多。
去年共有25組團隊申請,有幾組已經籌到大筆資金,因此立即遭到淘汰。「它們已經走得很前面,不需要我們。」尹克勤說。
共13家新創企業受邀徵選,每組團隊進行10分鐘簡報,事後由評審給予詳盡回饋。經過兩輪徵選後,選出5家企業進入決賽。
尹克勤說,從第一次徵選到決賽日之前,參賽團隊的提案內容經常琢磨修改,甚至從頭來過。他認為,有機會說明營運計畫、接受有建設性的批評,是參賽的最大好處。「增加能見度是第二個重點。」他補充說:「贊助商的獎品固然有幫助,但我覺得大家參賽的原因不是為了這個。」
尹克勤強調,他和其他人樂於提供意見,但不會從過程中獲利。「我希望能幫助像我這樣的人。當年創業時,我沒有人可以問問題。」他說。
尹克勤認為,台灣的外籍創業家經常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得不到其他外籍人士的投資。「下一步要成立草創投資基金。台灣不是沒有天使基金,只是外國人很難有接觸管道。」他說。他目前正在研究成立這類基金的相關法規。
「屠龍贏家」
2016年到2020年間,共計有25家企業進入創業龍門競賽的決選,其中15家至今仍在營運,尹克勤認為存活率相當不錯。對幾家決選企業而言,Dragons’ Chamber扮演了入門磚的角色,讓它們後續被APPWorks或500 Startups等主要創業育成機構選上。
去年的決選企業包括:研發居家健身器材的Stride-360;提供雲端廚房整合方案的3 Square;為外籍人士提供在台創業顧問服務的StartupInTaiwan.com;加拿大移民顧問公司Flight Path Immigration;研發科技教育的漫話科技(MangaX Technology),營運宗旨為透過人工智慧與藝術促進學生的情緒健康。
跟往年一樣,每組團隊只有7分鐘的簡報時間,事後進行簡短問答,爭取評審委員的青睞。成立於2016年的漫話科技拿下首獎,亞軍則是Flight Path。漫話科技由台灣籍的黃聖方與美國籍的傑納維.潔芮(Genevieve Murphy)所創辦,兩人指出,贏得競賽讓公司「獲得大量的關注與公信力,創造出業務機會。」
贏得Dragons’ Chamber後,漫話科技陸續獲得經濟部工業局與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第五屆青年創新推動計畫的資助,金額總計280萬元(98,660美元)。黃聖方與潔芮說,漫話科技團隊目前已擴增至10人,2022年營收預計成長兩倍以上。
「我們收到的回饋尤其寶貴,有助於加強銷售策略。」兩人說:「台灣企業想要進軍全球市場,國際經驗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所以Dragons’ Chamber很重要。整體來說,這對台灣的外籍創業家是很棒的平台,我們期待它的規模愈做愈大。」
Flight Path創辦人李凱西(Cassandra Brennan)回憶起提出申請到正式提案的過程,「不斷有一些傑出創業家提供建議,有如醍醐灌頂。」身為加拿大移民顧問的李凱西,給了參賽隊伍一個切身的寶貴建議,那就是要多方考量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觀點。
「我覺得最難的地方是學習怎麼跟投資人溝通,而不是客戶。」她說:「無論是成功的新創企業還是這個比賽,創新都是一大關鍵。保持開放的心態很重要,要願意改變,也要練就一張厚臉皮,同時堅持自己的願景與營運模式。不管是賽前賽後,這對創業家自己和公司都是增加曝光的重要機會。」
Stride-360賽後成功向台北市政府申請到180萬元補助(63,230美元),得以進一步研發多用途運動器材。「Dragons’ Chamber讓我們能夠加強公司的營運訴求。」創辦人約瑟夫.普洛斯尼茲(Joseph Prosnitz)說:「可以練習提案,向一些高手學習。」
在2018年拿到亞軍的歐洲劍行會(Arming Guild),以設計與銷售史實擊劍設備為主,創辦人是白炯涵(Jonathan Burke)。歐洲劍行會後來獲得克羅埃西亞創投公司Fil Rouge Capital的青睞,注資5萬歐元。
澳洲籍的白炯涵說,參賽經驗「讓他收穫滿滿……我從評審委員的指點受益良多。」他從這段過程學會潛在投資人看重的面向。「我身為一個發明家與創業家,對自己的產品有願景,對產品的市場定位也有想法,但跟目標市場溝通是一回事,跟投資人溝通又是另一門學問。」他說。
白炯涵說,沒有了Dragons’ Chamber的經驗,他的公司不可能有現在的發展。「他們提供的資訊與指導,遠遠超過了我的個人所知與經驗。光靠自己,我甚至不知道要掌握哪些事情、又要去哪裡找。」他說:「不誇張,我的公司之所以能成功,完全要歸功於Dragons’ Chamber的經驗。」
專營DIY烘焙混合料的新創企業凱焙廚房(KP Kitchen),曾在2017年參賽,雖然最後沒能獲得任何獎項,但共同創辦人方珂(Karen Farley)說,她誠心鼓勵新創企業參加Dragons’ Chamber。「創業家研擬提案內容時能夠獲得大量支援,有助於聚焦在營運的本質與發展計畫。」她回憶道:「我們很有收穫,因為那是我們創業兩年以來,第一次鉅細靡遺檢視公司營運。我們針對營運方式做了幾項重大改變,對於拓展其他產品領域與市場也有更清楚的規劃。」
方珂提醒有意參賽的創業家說,這段過程需要投入大量心血。「過程可能會傷心落淚,但對我們來說,付出的時間精力很值得。」她說:「我們得到寶貴的建議、與商界分享願景、建立了一些重要人脈。但是參賽不等於就有生意或投資。」
2020年中,凱焙廚房結束營業,方珂也回到加拿大定居,但這段期間持續輔導台灣的外籍創業家。她說,這些人真正需要的是資金,有錢才能將計畫化為行動。她甚至建議台灣政府資助Dragons’ Chamber的所有決選團隊。
「投資資金不只是幫助到參賽企業而已,還有助於向世界證明,台灣是歡迎外籍創業家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