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 疫情來襲,台灣再次繃緊神經

高傳染力的Omicron變種病毒入侵台灣,固然是必須加以控管的風險,但台灣仍舊需要一張重啟國門的規劃藍圖。

新冠病毒讓人捉摸不定,如今再度出現具高度傳染力的Omicron變種株,台灣大致零確診的日常生活可能因此破功。截至1月中旬,台灣累計確診病例約1萬8千人、死亡個案850人,防疫成績單比多數國家更亮眼。

去年底,南非首度發現Omicron變種病毒之際,台灣正意氣風發。拜嚴格邊境管制、有效疫調與積極篩檢之賜,台灣成功擋住Delta變種病毒的入侵。有些醫學專家指出,身為Omicron前身的Delta,比其他變種病毒更容易造成重症。

即便是作風謹慎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亦抱持相當信心,在12月7日宣布「清零」成功。

然而,這場勝利維持不久。由於Omicron病毒傳染力高,加上農曆春節前出現返國潮,台灣的境外確診數跟著創下新高,社區感染也捲土重來。每日傳出幾十個確診病例,雖然低於全球水準,但對已經習慣無疫生活的台灣而言,最新疫情讓大家再度看到新冠病毒的頑強。

台灣目前打完兩劑疫苗的接種率達71%,2月中旬更預計達80%,可預防大多數民眾感染重症,但即使如此,倘若Omicron擊破台灣抗疫防線,台灣經濟仍可能受到大範圍的衝擊。

「台灣經濟2021年之所以表現優異,原因之一在於,製造業並未受到疫情影響。」台北經濟智庫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說:「今年能否再度安然度過,沒有人能保證。Omicron擴散這麼快,難保工廠員工不會感染,到時製造業將岌岌可危。」

倘若爆發Omicron疫情,消費力道也會萎縮,尤其如果重啟三級警戒,餐廳禁止內用,而KTV、三溫暖、酒吧、夜店、健身房等各種休閒娛樂場所暫停營業,後果更是嚴重。台灣許多餐廳的生意才剛開始好轉,如果再微封城3個月,有些店家恐怕撐不下去。

「Omicron雖然可能帶來衝擊,但跟其他國家比起來,目前感染率還不高,所以疫情不嚴重,只是導致不確定性增加。」梁國源說。

如果台灣這次又成功控制住Omicron變種病毒,梁國源預計今年經濟可望勁揚4%。「經濟會從加速狀態轉為穩定成長,表現依舊正面,只是不如2021年強勁。」2021年國內生產毛額 (GDP) 預計成長逾6%,創下2010年以來新高。

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彭藹嬈在10月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即使Omicron對台灣的衝擊不大,如果台灣不鬆綁限制,開始重啟國門,民間消費市場仍舊可能落後他國。政府去年發放振興券刺激消費,但「效果不大,愈來愈多人離開就業市場。」她寫道:「也是因為如此,才會出現就業市場尚未恢復、但失業率降低 (民眾選擇不求職) 的情況。」

彭藹嬈指出,振興券「並非長久之計。台灣需要的是重新開放邊境,活絡旅遊業。」

全球各國努力跟新冠病毒共存之際,台灣採取清零策略,因此面臨高難度的考驗。清零路線對蔡英文政府仍有裨益,因為民眾普遍認同這項政策。事實上,旅遊業是唯一公開要求政府鬆綁邊境管制的產業。

With Taiwan’s strict border controls still in place, some worry that the inconvenience to international businesses may deter some from choosing Taiwan as a place to invest.

此外,儘管台灣防疫能力在過去兩年大幅改善,但政府對外說明疫情的方式大致不變,疫情指揮中心每日舉辦記者會,通報總確診數與感染源的細節,把重點放在當前情況,對未來方向的著墨不多。

「我認為台灣政府的考量點在於大眾接受程度,包括對家庭的風險,以及醫院有沒有治療重症病患的量能。」史丹佛大學小兒科和醫療政策教授王智弘博士說:「但政府也能透過更新證據與數據,改變民眾對疫情風險的看法,這是溝通的一部分。」

曾任台灣大學公衛學院院長的流行病學家詹長權博士說,政府「似乎過度重視新增病例了。」他說,這樣「不是好事。應該把焦點放在新增住院病例與死亡人數。」

他指出,Omicron固然容易傳染,但台灣的完全接種率已經超過七成,人口免疫力跟去年不可同日而語,而且現在也有藥物可以治療。」

有鑑於此,詹長權呼籲政府調整疫情圍堵策略。其中一個做法是,不再依賴成本高、過程慢、有時又不準確的PCR檢測,改採簡便又平價的唾液快篩檢測,零症狀或輕微症狀的民眾在家也能進行。「PCR檢測能夠測出某人是否感染,但他可能已經不具傳染力,這才是關鍵。」他說:「如果檢測法過於敏感,可能出現不甚準確的陽性反應。」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Riverside) 病毒學家莫莉森 (Juliet Morrison) 去年8月接受《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採訪時指出,循環閾值 (即Ct值) 超過35的檢測法太過敏感。疫情指揮中心的通報案例有時就出現這麼高的Ct值,例如10月16日有名案例的Ct值達37.3。

詹長權說,未來與疫情共存的關鍵在於,讓民眾能夠自行管理輕症,就跟感染其他地方性病毒一樣,「並沒有必要把每個病人都送進醫院的負壓隔離艙。多數民眾可以自行做唾液快篩,染病了就居家隔離,慢慢康復。」

重新接軌國際

截至3月中旬,台灣管制邊境將達兩年時間,幾乎所有無居留證的外籍人士均無法入境,而所有入境旅客都需要隔離14天與自主健康管理7天。各界討論到長期封鎖國境的衝擊時,經常以旅遊業為焦點,但其實影響層面更深遠。

在位於西雅圖的里斯布利肯 (Harris Bricken) 律師事務所擔任律師的羅克佛特 (Frederic Rocafort),經常與台灣製造業客戶共事,他說,東亞國家採取嚴格的防疫措施,形成企業營運的絆腳石。「疫情衍生出許多問題。」他說。他舉例,封城導致在地某些廠房無法運作,「員工困在越南等地方」,也無法到台灣出差。「情況很糟糕,尤其是遇到兩邊都有嚴格措施的時候。」

羅克佛特指出,台灣製造商通常會輪調優秀經理人,讓他們有機會到海外部門拓展職涯發展,如今卻因為疫情而停擺,對經理人和公司都不是好事。

邊境管制亦阻礙台灣製造商參與貿易展,對業務十分不利。「如果你是台灣出口商,必須要出席貿易展,才能宣傳公司,跟客戶與供應商面對面交流。」羅克佛特說:「到美國參展4到5天,回來卻要隔離兩週,這樣公司只會派更少人去,而且不會是主要決策者。」大多數企業沒有讓主管在飯店隔離兩週的餘裕。

羅克佛特認為,鬆綁限制有機會為台灣帶來一項經濟利益。由於中國的管制措施更加嚴峻,再加上美中貿易競爭加劇對企業造成影響,因此有些企業正在重新審視中國業務。「我們有些客戶正在尋找中國之外的據點,台灣對某些產業是個潛在選項。但如果無法親自來台勘查,或台灣繼續清零政策,會導致台灣處於劣勢。」

到目前為止,台灣並未提出重啟邊境的規劃,不過已逐漸放寬部分限制措施,例如推出7 + 7隔離方案,亦即住家如果符合疫情指揮中心規定,第2週可以選擇居家檢疫。

其中一個條件是,除非一家人共同從國外入境,否則檢疫者的住家必須有足夠空間供可供隔離,盥洗、飲食與睡覺必須與同住者分開。台灣都會區的公寓通常不大 (浴室和臥房數目有限),不符合這些規定。

台灣大學的詹長權說,7+7隔離方案在Omicron變種病毒進入台灣前便已公布,顯示政府正在考慮鬆綁隔離政策。他說,如今Omicron來襲,政府必須做出選擇,「從現在 (1月中旬) 開始到農曆春節結束,台灣將面臨轉捩點,決定要更加開放或加強管制。」

史丹佛大學的王智弘博士說,台灣應該著手擬定鬆綁邊境管制的策略,參考依據包括病毒擴散的科學證據與病症嚴重程度、邊境反覆檢測的結果、民眾的接受程度。 「隔離超過了必要的天數,並不會更安全。」他說:「只要控制好風險,不妨縮短目前的14天隔離天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