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台灣電商市場迅速成長,國內夏季爆發新冠疫情是一大主因,但後來隨著生活逐漸回歸常態,實體購物體驗再度受到青睞。影響所及,企業紛紛改採整合線上與線下通路的經營模式。
2021年秋季,台灣再度迎來零確診,大批民眾湧入台北信義區的百貨公司重鎮,搶在週年慶朝聖。特價當前,總是讓生性節儉的台灣人忍不住血拼一番,但去年不太一樣。首先,人潮比以前都多,社交距離這件事已經被拋在腦後。
此外,購物民眾帶著雀躍的心情進到商場,與其說是「報復性消費」,不如說是「慶祝性消費」,除了經濟表現亮眼之外 (2021年成長率預計超過6%),社區傳染也接近零。
但短短幾個月前,百貨公司在疫情爆發時一片空蕩蕩,今昔形成強烈對比。5月中旬到7月底,台灣正值三級警戒的微封城,走在新光三越、崇光百貨與微風等大型購物中心,往往看不到幾個人。願意出門的民眾則是全副個人防疫設備,例如面罩、護目鏡、乳膠手套等等。等到疫情受到控制,人潮再度回籠。
同時,台灣電商市場亦迅速成長。經濟部數據顯示,線上零售營收在2021年前3季攀升25.9%至3,039億元 (約110億美元),在三級警戒期間更大幅成長33.8%,占整體零售營收的11.7%,創歷史新高。
「實體零售業者如超商、超市與百貨公司等等,受疫情影響而紛紛成立線上通路、加強業務開發,包括會員服務、介面設計、應用程式等等。」半公家機關產業情報研究所的產業分析師陳冠文說。
AppWorks是一家位於台北的創業育成單位與創投公司,合夥人劉侊縈認為,疫情催生出網購生鮮的新趨勢。「以前到傳統市場就能買到雞蛋、牛奶這些生鮮產品,不流行網購,但疫情改變了消費習慣。」她說。
疫情爆發殃及部分傳統市場,儘管確診的工作人員不多,但許多民眾仍舊避免上傳統市場。劉侊縈說,台灣民眾在三級警戒期間大多很謹慎,盡量不出門或與人面對面接觸。考量網購生鮮食材的便利性,她預計生鮮電商將成為常態,「大家可以每週或每兩週買一次,不必找時間到市場採買。」
觀察台灣幾家大型電商平台的2021年業績,富邦集團的momo與新加坡商冬海集團的蝦皮表現領先PChome。排除消費者對消費者 (C2C) 業務,根據研究公司歐睿國際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的數據,momo全年營收成長15.2%,蝦皮成長13.8%,PChome成長8.8%。三者在疫情嚴峻時均面臨物流瓶頸,但PChome比其他兩家花更多時間恢復物流與重啟24小時到貨。
「PChome缺乏因應訂單暴增的資源,因此24小時到貨服務直到7月才恢復正常。」香港歐睿國際的研究經理任向亮說:「相較之下,momo做得很好,6月時就恢復物流服務,所以能贏過PChome。」
蝦皮挾其在C2C與跨境電商的實力,業績也欣欣向榮。「台灣下半年有很多產品缺貨,蝦皮因為擁有C2C通路,可以透過商家提供產品,有助於推升營收。」任向亮說。
線上轉線下
不同於台灣其他電商平台,蝦皮還將部分業務轉為線下經營。產業情報研究所的陳冠文指出,這主要是物流考量。他說,該所經過實地採訪與參考二手數據後發現,蝦皮把目標放在加強物流能力,縮短送貨時間。
疫情前,電商平台通常擁有充足的物流運能,可以運用自家配送網絡,或借重台灣超市生態圈的廣大倉儲能力,送貨無虞。根據公平交易委員會數據,截至2020年底,台灣約有1萬2千家超商。
家中如果沒有人能領包裹,都喜歡選擇寄到超商領取。資策會數據指出,台灣有超過85%的網購消費者會到超商領取包裹。每年有超過3億件網購商品寄到7-11與全家,亦即台灣前兩大連鎖超商。
然而,在疫情升溫帶動網購需求成長的背景下,物流供應鏈面臨壓力,「每天的包裹愈來愈多,超商的倉儲空間甚至已經不夠。」陳冠文說:「超商倉儲能力不足,貨運業者的物流資源短缺,造成送貨延誤,進而導致民眾的購物體驗不佳。」有鑑於此,蝦皮希望成立自己的實體商店,加強掌控送貨速度,降低對超商等實體通路的依賴。
首家蝦皮實體店在2021年8月登場,年底前全台共成立255家。實體店原本集中在台北、新北與桃園等地,但信義房屋指出,蝦皮正在籌備往外拓點,放眼基隆、新竹、苗栗、台中與彰化等地。
蝦皮在部分地點選擇與連鎖超市美聯社合作。兩家業者看好疫情期間的網購熱潮,9月時達成協議,選定幾家美聯社店面規劃2到3坪的空間給蝦皮包裹。美聯社總經理邱光隆11月時接受《台北時報》採訪時說,此次與蝦皮合作,有助於美聯社增加顧客人數達兩成。
蝦皮之所以大舉布局實體零售業務,原因之一在於,它的口袋比台灣其他電商平台都深。母公司冬海集團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目前市值逾970億美元,反觀momo母公司富邦金控的市值為343億美元,PChome則遠低於兩者,只有5.59億美元。
此外,蝦皮也比國內其他業者更積極拓展版圖。momo與PChome近年在東南亞市場的拓展速度中規中矩,反觀蝦皮加快打造全球網購帝國的腳步。2021年9月,蝦皮籌得63億美元,將用於擴張海外業務,年底前已陸續進軍波蘭、西班牙與法國。
零售未來式
蝦皮投入實體店之際,多數零售商聚焦在加強網購業務,考驗恰恰相反。住在台北的Costco亞太區總裁張嗣漢 (Richard Chang) 說,Costco身為全球前5大零售商之一與台灣的重量級量販店,除了受惠於網購趨勢之外,店面亦持續穩健吸引人潮。
「我們的電商平台在疫情期間大幅成長。」他說:「很多人喜歡在線上購買大量的大型商品,對我們是利多。」
被問到台灣出現Omicron變種病毒,對業務有無影響,張嗣漢說,台灣店面的人潮其實還出現小幅成長。
「現在這個時間點很有意思。」他說:「剛好農曆新年也快到了,大家有準備禮品和年貨的需求,同時也在儲備物資,以防出現第二波疫情,所以會趁機來店裡買日常用品,一石二鳥。」
不過,儘管張嗣漢預期電商在Cosco會愈來愈重要,但他強調,實體零售業務未來還是營運模式的核心。「Costco是一家很不一樣的零售商。民眾來到Costco賣場,希望到處逛逛,看有什麼新商品。其他品牌沒有這種讓消費者尋寶的心態。」
他指出,實體零售商能夠受惠於民眾的購物衝動,這在單面向的線上平台比較少見。「來Costco本來想買兩件東西,結果帶回12件。能夠親身看到、摸到、嚐到、聞到商品,就產生不同的購買衝動。」
張嗣漢亦指出,電商未必是企業的金雞母。以亞馬遜為例,除了規模龐大的雲端運算業務亞馬遜網路服務 (Amazon Web Services) 之外,其他業務在2021年第3季出現虧損。蝦皮至今尚未轉虧為盈,而根據PChome在官方網站的資料,第3季稅後淨利只有7,500萬元 (272萬美元)。
「電商的後端成本龐大。」張嗣漢說:「在使用者眼中是好服務,但成本超過預期。對零售商或品牌業者來說,除非能利用既有基礎建設的優勢,否則幾乎不可能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