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公平而永續的台灣旅遊業

Michael McCreesh (pictured right), who teaches tourism at Ming Chuan University, advocates measures to prevent overcrowding at tourist sites that causes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affects the local population. Photo: Steven Crook

台灣若能善用管制策略與智慧科技,避免熱門觀光景點湧入過多人潮,同時借重在地社區的觀點與專業,觀光收入的分配便能更加平均。

旅遊業興盛的地方,就會有這個問題:旺季時,熱門景點的遊客擠得像沙丁魚;到了淡季,商家卻又入不敷出。景點附近往往就有個社區,吸引不到外地人,卻急需觀光業帶來工作機會與收入。

在銘傳大學教授旅遊學的加拿大籍講師陳睿昱(Michael McCreesh)說,觀光收入在台灣不是大好就是大壞,程度可能比其他國家明顯,原因之一可能出在工作條件。

「台灣人的年假不多,只要遇到國定假日,感覺就像有一半民眾都出門度假了。」他說,由於國定假日(例如2021年農曆春節7天假期)決定了民眾的假期規劃,某些地方勢必會出現人流瓶頸。

除了在銘傳授課、亦在台灣大學攻讀休閒生態學博士的陳睿昱說,在工作時間相對彈性的國家裡,民眾可能更願意在家度過長週末,然後週一休假,趁景點門票價格較低、人潮較少的時候旅遊。

中國在2019年禁止陸客旅遊團來台,觀光景點不再擠滿遊客,各界對這個問題的討論逐漸平息。但到了2020年下半年,台灣民眾因為全球疫情而無法出國,於是紛紛湧入台灣東部旅遊。

影響所及,先前觀光客稀少的地方,如今擁擠不堪。例如,花蓮縣新社梯田頓時成為高人氣的拍照據點,卻引來在地農家屢有怨言,說遊客任意踐踏稻田,站在有機農地的時候還噴含有敵避(DEET)的驅蟲劑。

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的定義,「旅遊承載量」(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是指「某一觀光景點同時間所能負擔的最多遊客人數,此人數既不會破壞自然、經濟、社會文化環境,遊客滿意度亦不會出現讓人無法接受的下降。」

談到旅遊承載量時,陳睿昱認為也應該考量觀光業對在地民眾的衝擊。他以位於新北市的猴硐為例。猴硐曾是盛產煤礦的小聚落,如今成為名聞遐邇的貓村,他到當地旅遊後,便思考著當地民眾看到這麼多陌生人靠近自己住處、甚至已經踏進自家範圍了,會有何感想,「尤其是週末,該休息的時候卻不得閒。」

要減輕猴硐這類高人氣景點的壓力,有個做法是鼓勵遊客改往其他景點。儘管交通部觀光局並無具體的分流調整政策,但旗下13個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經常宣傳名氣較小的在地景點。筆者在台灣旅遊、撰寫相關文章已有25年的時間,認為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做法值得嘉許,在該處推動下,阿里山的旅遊景點不再只侷限於森林遊樂區、小火車與奮起湖。

台灣的國家公園經常會採取降低遊客過量(over-tourism)的措施。2021年春節期間,前往太魯閣的中橫公路從早上7點到下午3點進行管制,除了有通行證的遊覽車與已有飯店訂位的遊客之外,其他私人車輛皆禁止通行。遊客可從位於園區外圍的新城火車站搭乘免費遊園專車,前往布洛灣與天祥等地。

陳睿昱指出,主管機關曾部署智慧科技降低疫情超級傳播事件的風險,相關技術亦能用於避免觀光景點人潮過多的現象。

2021年春節期間,桃園20處觀光景點附近的交通攝影機收集數據後,經過人工智慧分析,發出「黃燈警示」,提醒民眾部分地區逐漸湧現人潮。遇到遊客過度擁擠,導致停車場關閉的情況,這套系統亦會發布「紅燈警示」。

當然,要求遊客一律事先預訂行程,等於出門旅遊少了一點隨性──台灣最高峰玉山是少數例外,多年來已規定登山民眾必須提早預約。「大家沒辦法早上醒來,說出發就出發。」陳睿昱說:「但這可能是未來的趨勢,因為有些景點的人潮壓力太大。」

大幅提高門票與停車費「能有效控制人數」,陳睿昱說:「但需要有配套計畫。減少某地的遊客人數,有可能使得另一個景點的人數增加,但後者的遊客承載量可能更低。民眾想出門旅遊,總是要有個地方去。」

2015年春,墾丁國家公園便面臨這個難題,不知應不應該調漲鵝鑾鼻與貓鼻頭的停車費與門票,如果調漲又該漲多少。根據《自由時報》當初報導,有些人示警說,倘若旅行社覺得這兩個景點的旅遊成本太高,陸客團可能會大批改到龍磐公園,遊客人數一增加,可能破壞草原與峭壁生態。

高雄模式

Despite its remote location in northeastern Kaohsiung, Namasia District has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an attractive destination for tourism. Photo: Steven Crook

台灣各縣市皆設有觀光局,其中有些單位正努力重塑外地人的觀感。

舉例來說,高雄往往不是遊客首選,但市政府觀光局決心翻轉這個現象。該局以電子郵件回覆本刊時指出,原屬於重工業重鎮的高雄市,仍處於轉型到現代化宜居城市的階段,但強調高雄有許多值得一遊的風土人情,例如高山與其他自然美景、迷人海濱、多元化人口等等。

「高雄共有38個行政區,每區都有鮮明的商業與文化特色,年度節慶能提高這些特色的能見度。」市政府觀光局說:「我們會舉辦活動,讓遊客走進在地社區、體驗在地生活,讓旅遊更愉快也更有意義,進而提高「再來旅遊的意願」。

甲仙區、桃源區與那瑪夏區是高雄市的3個內陸區,離市中心距離遙遠。三者以務農為主,觀光業均有挹注當地收入的潛力。

甲仙芋筍節行銷各式在地名產。跟相對聞名的布農族射耳祭一樣,桃源區拉阿魯哇族的聖貝祭(祈求豐收與平安的古老傳統)亦逐漸吸引外地遊客一探究竟。那瑪夏區的4月到5月正值賞螢季,目前已成為重要的生態旅遊景點之一。

Members of the Bunun, a Taiwanese indigenous people best known for their sophisticated polyphonic vocal music, perform a dance for tourists in Meishankou, Kaohsiung. Photo: Steven Crook

「我覺得高雄市政府過去幾年很努力,希望把高雄打造成旅遊大城。」與妻子岳淑雯在左營區經營「眷村戀影民宿」的美國籍新住民練克煒(Carl Thelin)說:「但他們面臨重大的挑戰,必須翻轉它身為重工業城市的刻板印象,讓大家不會跳過這裡直接前往墾丁或小琉球。」

2018年,高雄市長選舉意外由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勝選,不但引起政壇紛亂,他隨後亦遭到罷免,連帶使得市政府扶植旅遊業的好意遭到打折,練克煒說。

2020年春,中央政府推出疫情紓困方案,其中包括為期6週的民宿業職訓,練克煒與岳淑雯兩人亦加入培訓行列。

練克煒說,他是極少數完成受訓的外國人,課程安排了冷門景點的實際考察,他特別喜歡。「培訓計畫的構想是,如果我們這些民宿業者親自造訪這些地方,就能跟客人分享經驗,有助於推廣一些值得到訪、但遊客人數不多的景點。」他說:「我覺得這個做法很聰明,能夠為民宿和旅遊景點創造更多綜效。」

這項計畫亦帶民宿業者前往彰化縣,進行三日兩夜的旅遊。選擇彰化,「是因為它成功把名不見經傳的地區轉型成觀光勝地,很值得效法。」練克煒說:「鹿港向來是旅遊勝地,但有趣的是,地方政府成功在市區和市郊農村開發出夠多的景點,讓對鹿港有興趣的遊客能夠多停留一兩天,參觀其他地點。」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謝宜臻表示,部分在地社區受限於繁複的行政流程,難以發展出具體可行的餐旅計畫,確保觀光利潤進入當地口袋。

「如果(社區發展協會等基層組織)沒有旅行社執照,可能會被說非法經營旅遊業務。」自2006年便開始研究高雄與屏東原住民社區的謝宜臻說。

「貧窮地區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旅遊業應該以在地社區為主軸,而不是以遊客為導向。」謝宜臻說:「然而,要在觀光發展與在地賦權之間取得平衡,需要很大的智慧與專業。」

法規方面已出現部分進展。乙種旅行社以經營國內旅遊為主,對象包括台灣、中國、港澳等地居民,不包括外國遊客,原本資本額限制在300萬元(10.8萬美元),2020年底已將門檻降至120萬美元(4.3萬美元)。

謝宜臻認為這個門檻還是太高,她說:「對許多小型社區而言,發展旅遊通常不是它們的核心目標,只是促進當地福祉的一個方法。」

2015年,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研究教授賴兩陽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有少數幾個原住民社區成功發展出利潤豐厚的旅遊業,又無損於「主導權與主體性」,包括阿里山附近的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屏東縣牡丹鄉的東源濕地,以及新竹縣尖石鄉的司馬庫斯部落。

陳睿昱認為,2013年至2019年在台東縣都蘭鄉舉辦了5屆的阿米斯音樂節,成功展現在地社區走出邊緣化的實力。

過去2、30年來,都蘭鄉在藝術家、創業家與其他外地人的帶動下,已逐漸轉型,但在匯聚各式人馬的情況下,當地的阿美族居民漸漸被邊緣化。「拜音樂節之賜,部落文化成為亮點,讓阿美族在旅遊業占有一席之地。」陳睿昱說:「在地社區因為音樂節而有了發聲權,在大家討論如何發展當地旅遊時,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陳睿昱呼籲各界徹底翻轉思維:「我們必須重新調整旅遊業的思考角度。以為遊客人數增加就代表旅遊業成長,絕非長遠之計。」

撰文/曲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