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管制措施缺乏彈性與同理心

今年夏天,臺灣成功阻擋了史上最嚴重的 COVID-19 本土疫情,其一直以來的表現令人由衷欽佩。政府在 5 月和 6 月確診病例數激增時果斷採取各種限制措施。儘管帶給經濟和社會沉重的負擔,但政府、企業與民眾之間的合作使嚴格的措施能夠有效且迅速地防止疫情蔓延。

隨著本土病例數逐漸遞減和疫苗涵蓋率穩定上升,臺灣的第一劑疫苗涵蓋率已達 7 成,且第二劑疫苗涵蓋率已達 3 成左右,政府逐漸放寬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管制措施。在特定情況下民眾不需配戴口罩,此外,室內、外場所的人流限制也逐步鬆綁,且多數餐廳恢復正常營業。

然而,衛生主管機關仍不願放寬邊境管制措施,此舉嚴重影響國內外企業的營運,並使臺灣吸引海外投資更加困難。目前,非持有居留證的外籍人士只能因緊急或人道考量才得以入境臺灣,即便如此,他們仍須事先取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CECC)的核准。跨國企業派遣外籍員工來臺工作則須個案申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在兩劑疫苗涵蓋率未達 6 成以前,臺灣無法考慮放寬邊境管制措施。儘管如此,出於同情許多家庭因疫情被迫分隔兩地,政府現已開放國人外籍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入境。不幸的是,此種禮遇並不適用於持有外僑居留證(ARC)外籍人士,他們的家屬仍無法入境臺灣。

今年 10 月,由政府出資的國際影音串流平臺「Taiwan+」播出一段影片,講述一名在臺灣擔任電機工程師的法國人,因當前的規定無法將其立陶宛籍的妻子接來臺灣。這位工程師悲傷地表示,儘管他不想離開臺灣,仍會考慮返回歐洲與妻子團聚。該影片播出後引發熱議。

這樣的遭遇不僅發生在這名工程師身上,從長遠來看,此現況可能危及臺灣的國際形象。這項政策迫使許多家庭長期分離,將可能導致外籍專業人才流失,對臺灣的經濟和國際接軌產生負面影響。

臺灣當前的邊境管制措施除了缺乏人道考量之外,也導致外籍員工無法按照標準程序取得簽證,使申請程序陷入僵局。臺灣目前有數百位跨國企業的外籍員工正在等待短期或長期簽證的發放,且等待的人數與日俱增。

毫無疑問地,臺灣需要採取嚴格的防疫措施來防堵 COVID-19 疫情,確保民眾的安全。然而,有鑒於臺灣近幾個月的疫情相對趨緩,政府需要審視現階段的邊境管制措施,並思考其如何影響企業與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