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加強本土防禦

Sailors stand in formation in front of the domestically produced Ta-Chiang warship at the Su'ao naval base in Yilan County. Photo: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台灣提出以發展本土國防戰力為主的5年特別預算,這讓台灣軍方得到額外的經費。在六大戰略產業政策下,台灣本土國防產業鏈在成長中,但外國科技仍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從今年初開始,中國軍機經常入侵台灣西南方的防空識別區(ADIZ),如此密集的入侵行動 – 去年以來已超過600架次,加上台灣因應的選項有限,突顯出台灣空防在中國持續進犯之下的弱點。今年8月,首次有中國軍方的直升機飛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

中國共產黨在向民族主義高張的中國民眾展現人民解放軍的能力,刺探台灣的空防,並向 台灣最重要的安全夥伴美國發出警告。防空識別區的作用在於識別並監控外國飛機,但並非領空,因此北京的挑釁屬於灰色地帶,是在和平與戰爭之間的模糊空間。

同時,中國的軍費持續增加。北京當局3月表示,中國今年國防支出將達到1.35兆人民幣(約2,100億美元),比2020年的國防預算多出6.8%。

台灣負責軍事計畫的官員感到憂慮。國防部在年度解放軍戰力評估報告中警告說,中國軍方可能「癱瘓」台灣的防空與反艦作戰系統。報告說,解放軍若發動一連串網路攻擊,將削弱台灣反應的能力。

有鑑於中國的威脅逐漸升高,蔡政府的六大戰略產業計畫中國防的部分變得特別重要,這一部分主張發展國防產業鏈,並強調打造國產軍艦與軍機的重要性。

今年9月,行政院通過一項提升戰力的特別條例草案,以特別預算方式編列新台幣2,400億元(約合87億美元),分5年採購國產武器系統,包括反艦飛彈、防空系統、無人機、巡弋飛彈、潛艦和海巡艦艇的作戰武器等。依據預算法,國防支出一般是以政府總算的10%到11%為限,以特別預算方式編列,表示這些軍費可以不受平時上限的規範。

雖然條例草案規定採購的武器必須在台灣生產,但必要時可使用外國的技術。國防部相關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軍事戰略暨產業所所長蘇紫雲說:「可以把它視為雞尾酒政策,它是以本土為基礎,加入外國(主要是美國)的技術。」他說,這樣的做法可以加快若干武器的發展時程,因為台灣若要自行發展相關技術,可能花上好多年。」

這個做法也有相當的挑戰,就像海軍為康定級巡防艦升級防空和反艦系統,就得花很長時間。這是康定級巡防艦成軍25年來最重大的升級工程,得花新台幣431億元,預計在2030年完成。據本地媒體報導,這項升級計畫早在2016年便已展開。

這些巡防艦是台灣在1990年代中期向法國採購,目前配備國產雄風二型反艦飛彈和美製海欉樹防空飛彈,但海欉樹射程有限 – 僅8公里,不足以應付現代反艦飛彈與戰機,海軍想要以射程達30公里的國產天劍二型飛彈取代。

The Tien Chien (Sky Sword) II loaded atop a transport vehicle. Taiwan’s domestically made missile will be a big part of Taiwan’s new defense spending package. Source: Wikipedia

為了進行這項升級,台灣向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採購Mk 41 VLS飛彈垂直發射系統,並已於2019年交貨。據本地媒體報導,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後來試圖以逆向工程方式取得這個技術,針對台灣自造的艦載艦對空飛彈研發垂直發射系統,但據說洛克希德馬丁不願提供額外的零件或技術,除非中科院支付必要的授權費用。

The top of the Mk 41 VLS. Such a system was purchased by Taiwan from the U.S. in 2019 as part of an upgrade of its ship-borne missile defense. Source: Wikipedia

中華戰略暨兵棋協會副研究員王啟帆說:「現代作戰的每個環節都連在一起,需要整套系統才能彼此通聯,但如果美國不出售適當的介面給台灣,台灣就很難把各種不同的系統連結在一起。」

可以確定的是,要為同時使用美國和台灣本土技術的法製巡防艦進行升級,是個複雜的工程。雷神台灣分公司前任總裁Roger Yee說:「有些系統需要有出口許可,要取得那些系統的能力,得要有過過程。」在上述報導刊出時,他是台北安全諮詢顧問公司Magna Imperium Consulting的創辦人兼全球總裁。

他指出,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考慮外國的作戰系統要如何與台灣國造的艦對空飛彈整合,以及它是否能與台灣本土的飛彈防禦系統配合。台灣必須提供大量資訊給外國供應商,以確保不同的系統之間能順利溝通,發揮功能。

他說,要讓採用多國技術的巡防艦整合成功,「會需要花很大功夫」。

同時,台灣在自力研發導向飛彈巡防艦,稱為「震海計畫」,它的戰鬥系統與美國海軍的神盾系統相類似。Yee指出,台灣政府很希望完全自主研發震海計畫巡防艦的作戰系統。海軍參謀長敖以智中將去年12月在立法院表示,這個作戰系統仍在規劃中,可行性尚待確認。

飛彈防禦

台灣在一個作戰領域已經有可觀的本土實力,那就是飛彈防禦,因為有這個能力,加上台灣有心發展不對稱戰力以抗衡中國量的優勢,蔡政府計畫加強生產飛彈。國防部說,提升戰備特別條例的經費,有一部分將用於加速天弓、天劍與雄風飛彈的生產。

A Tian Kung (Sky Bow) III missile model with launcher trailer on display at the ROC Military Academy in Taoyuan City. Source: Wikipedia

台灣目前飛彈的射程估計在250到600公里之前,足以打擊中國福建省的目標,但僅止於此。據說更長程 — 射程在1,000公里以上 — 的飛彈在發展當中,包括一種尚未命名的超音速飛彈和名為「雲峰」的超音速對地攻擊巡弋飛彈。

國防安全研究院的蘇紫雲說,若講到台灣的非對稱性戰力,「飛彈是個優先事項」。飛彈不僅機動性強、殺傷力高,造價也比巡防艦等武器少統低廉。他說:「買一艘巡防艦的錢,可以用來買500枚飛彈。」

蘇紫雲認為,台灣必須專注於提高中程飛彈的效能。他說:「這點必須很快提升,因為這對保衛台灣的領空十分重要。」

若要讓中共犯台失敗,少不了飛彈防禦。華盛頓國際評估暨戰略中心的亞洲軍事資深研究員費學禮說:「即使中國發動大規模飛彈攻擊與空襲,可能還是無法摧毀台灣的機動飛彈防禦能力。如果台灣能擊落一大部分的共軍攻擊直升機、運輸機和無人作戰飛機,共軍要成功犯台就有很大疑問。」

費學禮估計,台灣在2024年以前需要有1,000枚長程 (射程1,000 到 2,000公里)彈道飛彈,這樣就能打擊從海南島到渤海範圍內集結準備攻台的共軍。他說,如果中國兩棲艦艇和被徵用的民間運兵船隻在港口裝載部隊時就可能被擊中無法行駛或沉沒,北京犯台的意圖就會減弱。

他指出,如果美國讓台灣取得正確的飛彈技術,台灣就可以自力加速生產飛彈。但要達到這個目標,美國政府「應該要願意轉移台灣無法生產的剩餘部分」。

台灣近年在提升國防能力方面雖然有相當成果,但這些努力是否足夠仍有疑問。部分觀察家說,整體國防支出金額和經費如何運用都有些問題。台灣2022年國防預算是新台幣4,717億元(170億美元),比前一年成長5.6%。

在台北執業的律師與政治風險分析師方恩格說:「從風險程度來看,明年的預算金額仍不足夠。台灣軍方難以召募和留用人才,人事支出沒有調高的現象值得關切。」

曾是美國陸戰隊上校的華府安全政策中心資深研究員紐笙建議台灣「花錢重新打造職業軍人族群,以專注、有系統的努力改善服役的條件」。他說,這樣做會有正面的加乘效果,因為這會是「台灣『自助』非常明確的證據,將會被美國所注意」。

全面更新國防產業也可幫助蔡政府達成六大戰略產業的長程目標:讓台灣成為造船與航空產業重要的全球供應者。

蘇紫雲說,台灣若有興盛的國防產業,將可滿足本身的國防需求,也能讓台灣整體經濟受惠,帶來重大的經濟加乘效果。至於台灣發展國防產業在全球的前景,他說:「台灣能否打入美國與北約的供應鏈?智慧財產權保護與安全顧慮必須要先解決。」

另一方面,方恩格說,一個台灣應該更加重視的趨勢,是中國越來越能夠同時管理多項跟安全有關的發展。他指出,香港的動盪、COVID-19疫情和跟印度的武裝衝突,都沒有實際影響中國在對台作戰軍事資源方面的投資或為武力犯台進行演練。

方恩格說,兩岸軍事衝突「即使不會很快發生,但可能性是存在的」,台灣軍方與政府領袖應該針對這個可能性更積極與民眾進行溝通,但「現在還是沒有讓全體利益相關者做好準備」。 國防部戰略規畫司前任副處長姚中原8月在Taipei Times發表評論,敦促政府增加國防預算、強化台灣國防自主能力以及全民國防的計畫。他寫道:「這樣便能讓國際社會知道台灣人民有抵抗中國侵略的鋼鐵意志,並且能夠自我防衛。這樣也能告訴北京,如果它愚蠢到對台灣展開衝突,將付出沉重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