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美國商會70周年: 美國外交轉向後對台灣的支持

Dutch van Gessel (left) and Robert Parker (center) from AmCham meet with Premier Y.S. Sun on problems posed by the change in the U.S.-Taiwan relationship.

那段時間被稱為台灣美國商會最光輝的時刻。時任美國總統卡特在1978年12月宣布,美國政府將終止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與協防條約,在那時候,美台未來的關係如何安排尚待決定。美國在台北的大使館在幾個月之內就要關閉,台灣美國商會便填補了這個真空,幫助擬訂國會立法的內容,確保美台關係雖然屬於非官方性質,但依然堅實。

台灣美國商會前會長范嘉書(任期1976-1977年)與派克(1979-1980年)2009年4月在商會月刊 Taiwan Business TOPICS聯名發表文章,敘述商會在那段時間扮演的角色。

美國改為承認北京政府的具體時機,出乎外界的預料。時任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安克志是在一個星期六的深夜接到華府的電話通知,當時他正在參加美國商會的年度舞會。他在午夜過後晉見蔣經國總統,向他通報消息。

但范嘉書之前在擔任副助理商務部長時,對華府的運作有所瞭解,因此美國商會預知會有這個危機。他是在卸下副助理部長的職務之後,來台灣擔任康寧子公司的負責人。美國改善與中國的關係當時看來不可避免,范嘉書身為商會會長,帶領商會做成策略性決定,不反對美國與中國改善關係,條件是台灣的安全與繁榮不能受到威脅。他出席美國國會的聽證會,發表立場文件,並發動商會會員企業的主管積極寫信表達立場。兩位前任會長在TOPICS寫道,他們表達的關鍵意見是「美國對台灣安全的承諾,是非常重要的商業議題,而不僅僅是軍事與外交議題」。

不過,商會畢竟不可能有萬全的準備,時任會長范嘉書任期只剩兩個星期,而他的公司要他遠離政治,他接著便把棒子交給新當選的繼任會長派克。卡特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的隔天早上,派克接受台灣全部3家電視台的訪問,重申商會的立場是不反對美國承認中國,但強烈反對相關條件以及「我們的台灣朋友」所受到的不禮貌對待。

台灣的電台與電視台連續幾天暫停正常節目的播出,以報導斷交危機,派克的聲明多次重播,而他所傳達的美國商界持續支持台灣的訊息,有助維持中華民國國內的信心。

接下來,美國商會面臨擬訂行動計畫以及與會員溝通的挑戰。兩位前任會長在2009年的文章中回憶說,「當年離電子郵件問世還有很多年,連傳真機都還沒有。因此,我們經常召開理、監事會議,往往是臨時通知要開會,范嘉書與派克則每天見面,協調商會要做的事。派克給會員企業寫了好幾份書信形式的報告,每週一到兩次,讓會員們知道最新情況。」

1979年2月,國會多個委員會舉行聽證會,討論在沒有官方關係的基礎上立法,維繫與「台灣人民」的關係。派克飛到華盛頓出席了這些聽證會,並在會中形容立法草案「表達含混、做法天真,完全不合在台經商或與台灣有生意往來的美國企業的需要」。他針對如何強化法案內容提出多項具體建議,強調兩件事情的重要性,一是解決台灣安全顧慮的問題,二是為持續進行貿易與投資提供清楚的法律架構。

台灣轉播了聽證會的情況。兩位前任會長在TOPICS的文章中寫道:「藉著電視的力量,台灣幾乎每個人都知道美國商會採取的立場。台灣關係法定案時,他們體認到美國商會幾乎所有的主要建議都納入了條文。」兩位前任會長指出,美國商會在制訂台灣關係法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讓商會在台北和華府贏得新而持久的敬重。

After the U.S. military departed, its China Seas Club became the new site of the American Club in China (ACC). Photo: Courtesy of ACC

在那期間,美國商會還承擔另一項重責大任:讓美國在台各機構放心,知道即使兩國外交關係改變,他們還是可以繼續在台灣順利運作。多個特別委員會在理事會之下成立,專門處理個別的計畫,包括確保台北美國學校的法律地位,並為新校區取得土地、為台北美僑協會找尋新址、成立英語電台(ICRT)以取代原本的美軍電台,以及為美僑的下一代成立青年活動計畫。 在台灣主要官員的協助下,這些目標全部達成。因為有美國商會的努力,對於營造具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而言十分重要的外僑服務不僅獲得保存,而且還進一步擴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