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國家開始擔心學術自由涉入干擾問題,陸續關閉中國開設的孔子學院。透過輸出專業教師與吸引更多學生來台學習語文,台灣或能補上華文教育的這片空缺。
2020年底,時任美國在台協會處長的酈英傑(Brent Christensen)在美台教育倡議(U.S.-Taiwan Education Initiative)啟動儀式上發表出人意料的致詞。他指出,頗具爭議的中國孔子學院正在加速關閉,美國的華文教學產生短缺,而台灣能夠補上這個空缺。2021年4月,21名共和黨國會議員在聯名信函中響應他的提議,敦促教育部運用與台灣的倡議,在美國大學校園提供「不受審查的替代方案」。
台灣的華文教學發展已行之有年、各項課程亦享譽盛名,再加上民主制度和開放的價值觀,似乎確實能滿足酈英傑的邀請。乍看之下,華文教學能讓台灣發揮其軟實力,但部分學者警告,取代孔子學院或許並不符合台灣的最佳利益。
長期以來,孔子學院一直飽受爭議。這些語言文化教育中心隸屬於中國教育部,分佈在海外各大專院校。它們被指控干涉大學學術自由,並審查有關北京認為敏感的課堂內容,例如台灣的國際地位。
總部位於紐約的全國學者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lars)指出,美國國內仍有 41 所孔子學院,其中 9 所將於今年關閉。和2017年的103所相比,數量已大幅減少。在世界各國,瑞典已於2020年關閉所有孔子學院,而澳洲和日本目前正在研議孔子學院的去留,很有可能會在今年底前跟進關閉。
隨著華府與北京之間的關係明顯惡化,2018年起,美國境內孔子學院關閉的腳步也越來越快。根據當年一項新法律,若任何大學繼續開設孔子學院,美國國防部將削減其語文課程的預算或補助。2020年,國務院進一步將孔子學院定調為「外國使團」,迫使其運作更加透明,進一步加大施壓力道。
儘管沒有類似(孔子學院)的教育機構,台灣仍透過許多不同語言教學項目和合作關係,將台灣教師與教學助理送至世界各地的課堂。教育部表示,2019年(受疫情影響前,能順利運作的最後一年),台灣共向22國,派遣了392名教師或教學助理。和2015年的20國、186名相比,教師人數成長了兩倍多,其中以亞洲成長幅度最大。除了安排教師交換外,教育部也提供教師機票、獎金和教材津貼補助;主辦機構則負擔其他費用,如薪資、住宿費和簽證。
華文教育相關數據 |
2019年,台灣教育部派出247名教師、145位助教至22個不同國家進行華文教育 |
2019年,共有68710位學生參加了華語文能力測驗 |
今年,台灣10所大專院校和美國22間大學共同施行合作計劃,進行華文教學。 |
和2017年的103所相比,美國僅剩不到40間尚在營運的孔子學院 |
在2013到2019年間,來台學習華文的學生人數成長一倍,達32000人 |
儘管受疫情影響,2020年仍有約20000名學生到台灣學習華文 |
2016年,教育部成立全球華語文教育專案辦公室,目的是促進全球華文教育,並吸引學生來台學習華語。2018年,教育部進一步和國立台灣大學合作,在Coursera線上教育平台推出初級和中級華語教學課程。
台灣政府同時也和外國主持的計畫合作,如台灣傅爾布萊特學術交流基金會主持的「美國傅爾布萊特教師赴美進修暨協助華語教學獎助計畫(Fulbrigh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ssistant Program)」,或是大學等私人單位。華盛頓台灣書院執行長John Lee表示,台灣選擇瞄準文化,而非單純進行語言教育。他們已在世界各地(包括東京、巴黎、莫斯科和紐約等)開設16間書院,推廣台灣藝術、文學、戲劇等創意、創造性文化。
孔子學院熄燈,並非各國將目光從中國轉向台灣的唯一原因。近年來,中國國際形象因對人權的嚴重侵犯(如在新疆大規模拘留穆斯林,或以新頒布的國安法箝制香港人民自由,更試圖阻礙各國調查新冠疫情源頭)而遭受劇烈打擊。中美關係的緊張,更使美國終止中國境內的傅爾布萊特學術交流計畫,中國教學助理外派美國大學的計畫也因此中斷。
台灣傅爾布萊特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那原道(Randall Nadeau)表示,由於上述原因,台灣傅爾布萊特將在今年外派更多教學助理到美國,他預估秋季約45名華語教師將從台灣前往美國,是2019年人數的兩倍,而且人數還有增加的可能,基金會在美台教育倡議中扮演重要角色。
台灣本身就有實施華語教育的悠久歷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早在1956年就開班授課,史丹佛大學也在1962年和台灣大學共同成立中國文化研習所(後更名為國際華語研習所)。
那原道指出,台灣華文師資培訓的水準也非常高:「台灣的對外華文教育課程真的非常、非常好,他們極為專業,教師大多經驗豐富。」台灣共有62個附屬於大學之下的華文教育中心。許多單位更開設以華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師資培訓課程,並與外國教育機構建立交流管道。除了享譽盛名的國語教學中心和國際華語研習所外,許多學院也獲得高度評價,包括台大語文中心中國語文組,和位於台南的成功大學華語中心。
為了和中國官方的漢語水平考試抗衡,2003年,師大開辦華語文能力測驗(可選擇以繁體/簡體中文進行)。2019年時,共有來自台灣與其他43國、近69000名考生參與該測驗。儘管已具一定規模,和2018年中國官媒宣稱參與漢語水平考試的680萬人相比,仍顯微不足道。
不過,另一項對台灣有利的因素,是其身為進步民主國家,且擁有開放的價值觀,這點也反應在語言學習教材的內容中。中國教科書內容往往充滿高度政治化且保守,彰顯其威權體制特性。相較之下,台灣的教育資源更容易取得、更有趣,也更貼近學生的經驗(至少對民主國家的學生來說是如此)。
以雙方用於能力測驗的主要教科書為例,台灣師大的課本中包括言論自由、同性婚姻合法化等多樣內容;中國的類似教材—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的標準課程主題則是孝道、20世紀的中國作家魯迅以及四合院。
更佳的模式
從表面上看來,美國積極推動台灣拓展在美華文教育,對台灣這個每天都努力爭取在國際舞台上獲得認可的小島來說,顯然是在海外推廣地位、文化和價值觀的大好機會。治國方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tatecraft,為一傾民主智庫,總部設於英國)研究員Shiany Perez-Cheng表示:「華文教師其實就是國民大使,他們能有效和各國建立聯繫、提升台灣的國際知名度。」
然而,其他學者警告,若試圖遵循孔子學院模式,可能會適得其反。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台灣研究中心(Centre of Taiwan Studies at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副主任張必瑜認為台灣不該去填補這個聲名狼藉的空缺:「孔子學院是文化外交的負面示範。」
就連力主孔子學院完全撤出美國大學的全國學者協會,也不歡迎台灣採取類似的模式。該協會的資深研究員彼得森(Rachelle Peterson)便指出,儘管台灣是比中國共產黨更值得信賴的夥伴,但美國的大專院校教育不該仰賴外國資金。
此外,台灣現有的華文教學模式和孔子學院本來就大相逕庭。張必瑜形容台灣的華文教育是「長期的交流計畫,而非政治工具」,並指出他們「和當地教育機構合作且尊重民情,而非意圖接管或支配現有資源」。舉例而言,台灣華文教育也教授閩南語(台灣方言之一)。相較之下,儘管中國有數百萬人使用許多其他語種和方言(包括粵語、閩南語、藏文、蒙古文和維吾爾語等),孔子學院幾乎僅提供普通話和簡體字教育。實際上,在中國主張讓學校提供方言教育的藏人和蒙古人,最後幾乎都鋃鐺入獄。
另外一項潛在風險是來自中國的報復。Perez-Cheng指出,這並非危言聳聽:「在決定和哪些國家共同舉辦華文教育課程時,台灣必須採取明智的做法。中方很可能會反擊,不確定這些國家是否願意與北京抗衡。」
Perez-Cheng曾親身體會來自中國的壓力。2017年,當她在西班牙薩拉曼卡大學(University of Salamanca)擔任台灣研究講師時,中國駐馬德里大使館便施壓取消她舉辦的台灣文化相關活動。一年後,由於中國對海外言論自由的箝制持續增加,她決定將中國大使館威脅意味濃厚的電子郵件公諸於眾。
Perez-Cheng建議台灣找尋合適機會,在瑞典、法國、英國等已經關閉部分(或全部)孔子學院、獲曾抵制中方干預的國家/地區擴大教育規模:「其實不是每個國家都這麼排斥孔子學院。舉例來說,在西班牙,我故鄉薩拉曼卡的大學已經同意開辦孔子學院的協議,僅剩等待簽署儀式便可完成;塞維利亞大學(Seville University)也正爭取在當地開辦孔子學院。」
越南在對抗中國干涉上,具有相當經驗。越南僅有一間孔子學院(位於首都河內),其他東南亞國家,如泰國境內則多達20餘所。胡志明市國家大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大學(Universi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Vietnam National University-Ho Chi Minh City)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講師譚桑亨(Tam Sang Huynh)分析,由於歷史因素(中國曾於1979年攻打越南,且兩國至今在陸路與南海皆有領土爭議),越南一直對這個強大的鄰國充滿不信任,因此持續抵制北京設立更多機構。
譚桑亨表示,若台灣希望成功取代孔子學院,當地政府必須發揮積極作用,和台灣站在同一陣線:「如果美國願意帶頭協助台灣,那台灣應該接受此邀請。」不過,他悲觀看待歐洲各國能提供的協助和支持:「和近年明顯支持台灣的美國不同,德國等歐洲國家一直不願意回應中國的崛起。他們害怕與其抗衡。」
一些學者也建議,與其想方設法取代海外孔子學院,不如投入更多資源,吸引各國學生來台灣學中文。亞非學院的張必瑜便表示,政府應增加獎學金,歡迎學生來台生活、學習。
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智庫)研究員I-wei Jennifer Chang也贊同此看法。她認為增加境外學生數量也能解決少子化導致的大學招生人數不足,並在世界各國皆試圖削弱中國軟實力與影響力的背景下,將台灣轉型成下一代台灣或中國人的「新交流平台」。
在新冠疫情爆發前,來台學習中文的外籍生人數便已持續增加。根據全球華語文教育專案辦公室(Office of Global Mandarin Education)資料,2019年教育部核可的62個大專院校學習中文的外籍生達32457人,是2013年的兩倍以上。
因此,透過強化現行方針,如與外國政府、大學合作成立教育交流計畫;或是投入更多資源,使台灣成為更適合學習華語的地方,最能提升台灣利益。酈英傑的提案,或許標誌著全球華語教育的轉捩點,讓華語教育從中國再次回到台灣。(1970年代中國加入聯合國與改革開放之前,不少西方學生都在台灣學習中文,並在日後當上中國專家或外交官。)
I-wei Jennifer Chang預測,透過在世界各地培養新生代中華文化的專家與學術人才,台灣有望重拾往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