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工業廢棄物與能源問題 臺灣立方能源提供一站式方案

台灣工業園區長期面臨廢棄物處理無處去的挑戰。在全球供應鏈重組浪潮中,許多台灣製造商在近年鮭魚返鄉,加劇前述挑戰;從廢棄物處置成本節節攀升就可明顯看出,台灣有限的工業廢棄物處理能力已達極限。鑒於此一問題,臺灣立方能源公司所提供的一站式廢棄物能源化(WtE)服務,可以有效解決廠商迫切的事業廢棄物處理困境。

臺灣立方能源在桃園投資興建的再生能源電廠,在2024年竣工後,將成為台灣首座由私人投資以廢棄物轉化燃料的再生能源發電廠,預計每年可發電16億度(160 GWh),同時可協助處理約15萬噸事業廢棄物。支持臺灣立方能源此項計畫的全球基礎建設投資業者I Squared Capital總部位於美國,呼應台灣政府的再生能源目標,除本計畫外,亦已在台灣投資開發、興建和運營裝置容量逾4億瓦(400 MW)的太陽能設施。

臺灣立方能源所規劃的再生能源電廠,與台灣發展循環經濟(蔡英文政府推動5+2產業創新計畫的關鍵項目之一)的目標完全一致,也符合蔡總統欲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放的目標限。該電廠將協助製造業解決其迫切的廢棄物問題,同時幫助政府達成能源結構轉型目標,包括在2025年前實現來自生質能源和廢棄物來源的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8.13億瓦(0.813 GW)。

臺灣立方能源執行長鄭奕強表示:「我們已和多家工廠及廢棄物清運商洽談,了解到這些廠家對於廢棄物處理,遭遇到許多困難。以往企業可將廢棄物出口到中國、印尼、菲律賓和泰國等海外地區進行回收或處理。但前述國家現已禁止進口外國廢棄物,因此台灣的工業廢棄物去化面臨很大考驗,處理費用在過去兩、三年時間上漲3倍左右。」

鮭魚返鄉,造就許多工廠從中國遷回台灣,而他們將面臨幾個基本的問題,必需有人提供合適的解決方案。臺灣立方能源計畫開發總監黃曼滋表示:「製造業者開始回台設廠時,面臨數項挑戰。除了水、電問題外,事業廢棄物的處理對他們來說依然是急迫的議題,因為台灣的垃圾掩埋場容量有限,公有焚化爐處理事業廢棄物基於政策上及技術性上的問題,將來將無法提供更多的協助,而這就是我們能幫上忙的地方。」

執行長鄭奕強指出:「我們極為感謝經濟部,還有桃園市長鄭文燦和其他桃園市府官員,鼎力支持臺灣立方能源桃園電廠的開發。若沒有他們的領導、指導和支持,本公司不但不能達成目前的發展狀態,也無法開始興建電廠。」

臺灣立方能源也承諾桃園市,會優先處理桃園產生事業廢棄物。除了既有客戶外,臺灣立方能源也將繼續和台灣各地其他潛在廢棄物產源,協助滿足後者的事業廢棄物處理需求。

運作方式

臺灣立方能源所提供的廢棄物能源化服務從收受事業廢棄物開始,篩選出金屬、塵土、沙子和石頭等不可燃物後,可將這些不可燃物送交給再利用廠家做為可回收金屬或再生粒材循環再利用。其餘廢棄物則根據其熱值進行粉碎與分離,轉化成固體再生燃料(SRF)後,送至臺灣立方能源的桃園再生能源電廠轉化為電能。

該公司桃園再生能源電廠的設計可確保廢轉能的轉換效率達25%以上,遠高於傳統焚化爐18%到21%的轉化率。此外為了減少廢轉能過程衍生出多餘的廢棄物,廠內設置有回收處理的裝置,可大幅度的將焚化產生的灰渣轉化為再生粒料,藉以取代天然粒料,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

除了對環境面正面影響外,臺灣立方能源的再生能源電廠亦將為能源用戶端提供穩定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