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美食外送是極大的生意。政府對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大流行的有效管控與防疫讓全台大部分餐館能繼續開門接客,但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發布報告指出,2020年4月有600萬筆刷卡交易是在線上美食外送平台進行,較前一年同期成長7倍。儘管接下來數月未再達到前述破紀錄交易量,但數字依然非常高。
美食外送訂單快速成長,也讓攸關外送人員的一些重要問題浮上檯面。在相關討論中引發最多關注的議題,就是這些工作者的定位――究竟是零工者(因此歸類為獨立承攬者),或應被視為平台營運公司的僱員?
此問題並非台灣獨有。加州州議會去年一月通過將僱員分類地位擴大適用於某些零工者的《加州眾議院第五號法案(AB5)》,此州法在同年十一月透過《第二十二號提案》交付公投表決。該提案將利用應用程式(App)接單的叫車和外送平台司機依法劃歸為獨立承攬者。《第二十二號提案》以將近60%贊成的結果通過,顯示在瞬息萬變的經濟中,多數選民反對政府貿然推行僵化的工作者分類制度。
台灣勞動主管機關採取類似的傳統做法,對零工者進行分類。勞動部在2019年底針對國內各美食外送平台進行勞檢,認定數起個案中的外送員和平台存在僱傭關係。接著勞動部發布勞動契約認定指導原則和檢核表,以認定某項勞動協議是否存在僱傭或獨立承攬者關係;不過檢核表中的許多評判標準存在於多種勞動協議中。此外有新的調查資料顯示,多數零工者本身喜歡自營作業者所享有的自由,並不希望被強制劃入某些勞動分類。
主要美食外送平台優食(Uber Eats)最近針對台灣外送員進行調查,從回收的逾1.4萬份結果中分析發現,整體而言,比起穩定性,受訪者更重視透過App接單的工作具備的彈性。外送員將「彈性與自由」列為選擇美食外送平台接案的首要因素,其次是「貼補收入」,第三則是在透過App接單之餘,能夠擔負其他責任(照護、家務、就學等)。
約60%外送員表示不會考慮全職工作,其中72.4%受訪者的理由是全職的正式工作不符合他們的生活型態。前述調查結果顯示,和Uber Eats合作的多數外送員是自主選擇在美食外送平台接案,而非迫於現實。
此外,相對於被指派工作或輪班(僅3.8%受訪者願接受),外送員相當重視能自行安排時間(96.2%)和可拒絕接單的自由(90.1%)。相較於必須遵從公司指示(16.4%),外送員也喜歡能自行選擇工作方式(83.6%)。他們喜歡論件計酬(81.2%),而非必須在指定時間打卡計費(18.8%)。換言之,外送夥伴所尋求的工作形式通常是獨立承攬者,而非受到相對限制和條件約束的僱員。
就受訪者的人口統計特質而言,92%的年齡為50歲或以下,主要是住在都會地區的男性。多數受訪者至少受過高中職教育。在選擇是否透過美食外送平台接案時,他們會優先考量收入(79.3%)、意外保險(9.1%)和其他福利(亦即車輛維修/油費補助,4.7%)。不過有個值得玩味的發現,就是有82%受訪者知道Uber Eats提供團體傷害保險,但仍有73%另行購買和外送平台工作相關的額外保險,尤其是40歲以上、經驗較老道,以及登入平台時數較多的外送員更會如此。
Uber Eats的前述調查發現,為有關美食外送員及其在台灣勞動法規中應有地位問題的探討,提供一些新的思考線索。尤其是調查結果凸顯這些工作者整體而言並不熱衷於被歸類為特定公司的僱員。因此政府機構應聆聽他們對此議題的看法,避免從傳統角度看待他們的工作僱傭關係。
此外,政府應和業界合作,為App平台企業,在法規中明定「安全港」概念,因為這麼做可讓這些企業在不危及既有獨立承攬者模式的前提下,為零工者提供並擴展福利與保障。
Uber Eats在2020年10月30日至11月4日期間,透過線上方式進行前述調查,共回收14,348份不同受訪者的答覆,規模居台灣同類調查之冠。
了解完整調查報告內容,請點選或掃描下方QR Code。